信任,是爱情中永恒的话题。在爱情中,我们都渴望对方的信任,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值得信任的人。
信任是社交上彼此互动的润滑剂,是人际关系继续维持下去的基本成分。不止情侣,对于家人、朋友和组织,信任都十分重要。
澳大利亚的一个机构曾在2001年发表过一篇关系指标调查,调查显示,导致人际关系破裂的最重要原因中,缺乏信任排第四位,仅次于财务压力、沟通困难和价值观差异。由此可见信任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但是从个体经验和直观感受来看,在爱情中做到互相信任绝非易事。我们或无法避免对另一半的某些表现感到怀疑和好奇,或苦于没有表达信任的恰当方式,或对于自己是否应该给予对方信任感到迷茫。
关于爱情中的信任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势必会给两个人的关系带来伤害。所以,在探索信任的路上,我们都不免小心翼翼或吃到苦头。在公共领域讨论“情侣间该不该翻手机”,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信任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困惑。
一、什么是爱情中的“信任”?
我们一直在强调,在爱情中需要信任。但其实爱情中的信任,非常违反人类的本性。
客观来说,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会自觉地规避所有潜在的危险。
爱情,意味着两个的人合为一体,但无论两个人怎样“如胶似漆”,双方终究还是自己。也就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必须把自己交给对方,同时也必须接受,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对方。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危险。但在爱情中建立信任又是必须的,因此,一旦坠入爱河,恋爱双方都必须努力学习信任、掌握信任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将信任分为两种:
一种是“认知的信任”,即在我们掌握对某件事的知识和证据的基础上,所做出选择的信任。
另一种是“情感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基于我们对另一个人的情感联结,包括彼此互动产生的感觉,因而对对方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爱情之中的信任感都是来自于后者。
在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热情奔放、浪漫单纯的二女儿玛丽安娜与威勒比在一场雨中相逢。经过短暂的相处,玛丽安娜就深深地爱上了他,并认为即便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自己对他的了解也已经足够。
via《理智与情感》
因为对威勒比强烈的爱,玛丽安娜对他始终保持着足够的信任。即使在威洛比突然离开杳无音讯后,玛丽安娜依然努力与他联系、满心欢喜地去找他,对他没有丝毫怀疑。
via《理智与情感》
但是,玛丽安娜对于威勒比的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激情而非理智之上的。而对于长久的爱情来说,信任是一种更为长期的态度。这和激情带来的信任感不同,长期地相信对方,会让自己长时间地处在一种轻松舒适的身心状态中。因此,稳定感情中的信任,是非常宝贵和不易的。
二、在爱情中建立信任的困难
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在爱情中做到彼此信任,会遇到很多困难。
1、在爱情中,人要承担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在爱情中,一旦选择信任或者不信任,就要承担选择相应的后果。正如在围观赌局时,不参与就不会有风险,但一旦参与进去,就一定会有赌输的风险。
在《理智与情感》中,尽管威勒比会带玛丽安娜到处高调地游玩,但真的需要对感情做出承诺的时候,他却总是打住。
via《理智与情感》
此刻,玛丽安娜陷入了是否继续相信威勒比的选择中。她选择继续信任,并付出全部真心,但这种选择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威勒比的闪烁其词是有原因的,他早就决定迎娶另一位小姐,并且结婚的原因是自己的一段并不光彩的情史和由此导致的贫困。
via《理智与情感》
而玛丽安娜无疑要承担选择信任的一切后果。她失去了爱情,名誉和人格受到了损害,精神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高烧不退、几近丧命;甚至在她再次见到威勒比的当下,就要立即直面威勒比的背叛和轻视:
via《理智与情感》
威勒比对未婚妻表示和玛丽安娜一家不熟,并以轻视来掩盖心虚,这对于玛丽安娜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可以说,玛丽安娜在信任的风险博弈中失败了,威勒比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这种风险的存在,选择不信任,可能会面临另外一种结果。
2、在爱情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无法从其人品判断。
人是活的、是动态变化的,在爱情中用对方过去的行为表现去预判他的现在和未来,是不合理的。
同时,“人品”涵盖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富有社会责任感、礼让谦逊、孝顺父母…这些都是优秀的品质,都可以成为“人品好”的证明。但是,某个人具有这些优秀品质,和这个人在爱情中值得信任,不能画上等号。
《理智与情感》中的大女儿埃丽诺和爱德华情投意合。爱德华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他富有耐心、为人友善、风度翩翩,和势利的姐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善良与优秀,在电影中几乎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这也是埃丽诺倾心于他的重要原因。
via《理智与情感》
而埃丽诺不知道的是,爱德华早就和另一个女孩露西私定终身。对方当时不可救药地爱上他,可能也正是因为他品质之中的这些闪光点。
via《理智与情感》
即使是爱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的高尚品德,也无法阻挡他在与露西私定终身的情况下,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而当爱德华、埃丽诺和露西的关系明晰以后,爱德华选择放下与埃莉诺的爱情,履行他的婚约。这一选择充分证明爱德华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但是对于露西来说,即使爱德华与她结婚,她也不能信任他与自己的爱情了。
via《理智与情感》
3、信任在爱情中必不可少。
尽管在爱情里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会面对风险、会有不确定性,但没有信任,爱情就很难健康地存续下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的方式,就是去选择信任他,如果在爱情中选择不信任,两个人的关系就会裹足不前,爱情就一定会离开。
在玛丽安娜从威勒比带给她的情伤中走出来后,她选择了接受一直追求她并对她悉心呵护的布兰登上校。她会担忧对方会离开自己不再回来,但她依然选择信任对方。与上一段感情不同的是,这次的信任,为她带来了爱情,以及处在充满信任的爱情关系中的宁静和舒适。
via《理智与情感》
布兰登上校以一个摇头回答了玛丽安娜“你不会去很久吧”的提问,玛丽安娜露出了微笑。
三、为什么在爱情中会丧失信任?
在爱情中丧失了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伴侣间的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
在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一书中,米勒以离婚为例研究了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这对于我们理解信任在爱情中的丧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表来源:国家数据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据“国家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的离婚登记人数逐年上升,这表明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成为一种愈发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也有提及。
米勒在解释离婚的原因时,以以下模型作为部分依据:
泰德·胡斯顿(Te)和他的同事进行的研究。该研究项目集中关注配偶们一起适应婚姻生活(或者适应不良)的方式,因此被称为亲密关系适应过程(Processes of A in Relat,PAIR)的研究项目。
胡斯顿及其同事考察了婚姻失败的三种不同解释:
1)持续的动力(en )模型。
伴侣把求爱期间就浮现出的问题、矛盾及持续的脆弱带入了他们的婚姻之中;那些注定不满足的夫妻比起那些婚姻最终成功的夫妻,在婚姻一开始就爱意不足,彼此矛盾重重。
2)突现的危难(emergent )模型。
最终毁灭伴侣的问题行为始于结婚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夫妻陷入婚后日益增加的冲突和否定之中,而这些在婚姻开始时并不存在。在婚姻开始时,成功和失败的婚姻之间并不存在可辨别的差异;摧毁某些婚姻的危机一般都是在婚后才出现的。
3)幻灭()模型。
伴侣们在婚姻开始时,常常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有着美好、浪漫的看法,这是不切实际的乐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伴侣们不再彼此努力维持可爱、迷人的形象时,现实就逐渐侵蚀了这些怡人的幻想。这时婚姻中存在的浪漫都会消退,从而会感到失落和怀疑。
如果试图以这个模型解释信任在爱情中的丧失,结果可能是:
在确定恋爱关系前,恋爱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就显现出不容易信任他人的个性、或做出过让人丧失信任感的事情,这会影响后续爱情关系中的信任感。
在两人确立爱情关系后,一方或双方以具体的行动或态度让另一半产生了不信任感。
两人在确立关系之初,对于彼此的信任期待值比较高,但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从而让信任感丧失。
泰瑞·奥布琪(Terr)和约瑟夫·威若夫(Joseph Veroff)主持的婚姻早期岁月(Early Years of Marriage,EYM)项目,发现黑人夫妻更容易离异。离异原因包括:平均来看,黑人夫妻的收入更低,更可能来自破碎的家庭,所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离婚的风险有正相关(Wilcox & Marquardt,2010)。
经济上贫穷可能更不利于在爱情中确立信任关系,因为贫穷更容易使人陷入紧张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从而降低对伴侣的信任感。
经历过家庭冲突或有过童年创伤,在亲密关系中更不容易产生信任感,因为他们对于亲密关系持有的希望本来就不高。或儿童从父母的教训中学会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但他们的父母彼此之间就充满了不信任。
目前为止我们考察的各种模型和研究证据都表明,有三大类因素影响婚姻的结果(Levinger & Levinger,2003)。文化规范和其他变量确定了婚姻发生的基础,是最广泛的影响因素。
更特异化的因素是我们的个人背景,即家人和朋友的社交圈以及我们居住的邻里环境。比如,与许多有趣的男同事一起工作的女性比那些居家不上班的女性更容易离婚(McK,2007)。
最后,关系背景是第三个影响因素,指伴侣们通过对彼此的知觉和互动缔造的亲密环境。这些个别特征使得我们总是以好心情或者悲观的戒备心理对伴侣做出反应,它们是弥漫于伴侣关系的特定气氛的基础。
社会氛围的整体会影响爱情中信任的建立,如果社会普遍缺乏信任感,那么爱情中的信任自然不容易建立起来。
把范围缩小,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信任,那么他和伴侣建立信任可能就会更加困难。
而如果在爱情中,一方总是表现出不信任或者对于信任的恐惧、或者两人有过某些特殊的关于信任危机的经历,这种个人特质也会影响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via《我是余欢水》
从个体角度,我们还可以用「依恋」去理解爱情中信任感的丧失。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该理论揭示了当人类在面对痛苦的人际关系,和爱的人分离,或者面临危险的威胁时会如何做出反应。
玛丽·安思沃斯(Mary A)又提出了依恋类型(Patterns of Attachment),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依恋行为模式是属于婴儿的,但会一直延续到人们长大成熟后的亲密关系建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同一种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来对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
回避型依恋
拥有回避型依恋的人,从小有太多需要父母或大人照顾时却得不到的经验,甚至因此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受。而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痛苦了,以至于他们不再敢有任何的感情需要。
对感觉与亲密关系的否认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保护自己不要再有痛苦的感觉。这种人格内心会渐渐因为不被外人了解而绝望,慢慢放弃了被了解和关心的可能。在爱情中,就可能表现为不敢去接纳和信任别人,也拒绝给予信任。
焦虑性依恋
陷入焦虑性依恋的人,在小时可能因为父母的离开而获得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他们对父母的陪伴和爱非常渴望。
在爱情中,则会表现为对于爱情患得患失,爱情中的小细节也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心情,内心害怕失去爱情或过于依赖对方,会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对爱情展现出非常强烈的不信任感。
四、如何判断在爱情中彼此是值得信任的?
两个人如果能够彼此信任,通常可以很自然地表达出对彼此的支持和接纳。
以下是王浩威老师提出的12种彼此信任的行为表现,大家可以用于简单的自我对照。
1. 两个人对彼此的倾听和支持。
2. 关心和在乎的表达。
3. 相信对方晓得怎么样才是对自己是最好的。
4. 两人对彼此的界限都可以适当的尊重。
5. 可以让对方依赖。
6. 无论发生什么事,对方都可以让你感觉是安全的。
7. 彼此之间的冲突可以用健康的方式来解决。
8. 说过的话就尽量能够做到。
9. 两个人之间不会对对方有控制或监测的行为。
10. 不论对方在哪里或是跟谁在一起,都还是能够实现对话。
11. 两个人之间维持着够紧密的连接。
12. 如果伴侣之间能够信任现在建立起的具体的关系,真实的自我应该是很容易、很自由地在对方面前流露出来的。
透过爱情而学习的信任,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种改变的背后,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和逻辑。
而如何学习信任,更是有巧妙的方法。
这些逻辑、方式以及更多关于爱情的秘密
《亲密而独立——洞悉爱情的20堂心理课》
都可以告诉你
扫描/点击阅读原文
带你领悟那些关于爱、恋人、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
+Recommend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