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是一部由焦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川流不息》影评(一):川流不息
感谢焦波老师的这部作品 真实的记录下了汶川地震之后六个孩子成长的历程 这不仅是孩子的生活 同时也是汶川伤痛之后努力生活努力奋斗的汶川年轻人的缩影 让我最感动的是刘明富 也是北川 一个桀骜不驯 有点杀马特 却拿到了最佳导演奖的年轻人 叛逆的外表下是内心无法放下 隔绝自己的痛苦 师从焦波老师之后我们都看到了他的改变 最终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青年导演 他可能长大了 也放下了内心的痛苦 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但相同的是 他们都是北川的未来 是北川的骄傲 川流不息!
给这样评价的原因是焦波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做了较大的干预,尤其是对刘明富的影响太大了,可以说是一种作弊模式的开启,一个没有愿望,初中退学不愿意基本的文化教育的青少年,虽然获得了所谓的大奖,但连获奖感言都无法顺利讲出来,试想未来能够有多大的发展,我严重怀疑刘明富的获奖有多大成分是源于他自己的独立能力。对廖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高三感觉廖晨是考不上普通大学的,上的四川传媒大学,估计有焦波的关系影响,在廖晨毕业前的面试能明显看出来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竟然应聘的不是本专业。纪录片本该是从第三方客观的视角去记录,唉。。。。。。
《川流不息》影评(三):十年不短,但也不长
一部很好的纪录片,2008-2018整整十年!浓缩在这90多分的电影里!6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家庭不同!最终的选择和境遇也不同!这里的主角没有光环!一样如我们般要经历喜怒哀乐!从幼稚懵懂的孩童到或成熟或叛逆的少年,也仿佛看到了08年自己的幼稚模样!一部不需要快进的纪录片。好吧我要去看看明富拍的《轮椅上的女孩》,验收一下。哈哈哈哈。还有焦波老师的《乡村里的中国》。
我想如果没有焦波老师。就没有后来的明富吧!虽然我始终认为他都是内向和偏激的,他是需要有人引导的孩子!
在优酷上看完影片以后,最深刻的一点感受是,生而为人不能没有目标。每个人都会有目标,但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程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以上。
《川流不息》影评(四):十年人事几番新
5·12十周年,看到朋友圈灾后重建的成果,看到灾区亲历者的新生,欣慰之余,却更为李承鹏的一篇旧文而痛心,那些责任是再也无人追究了。
一如片子开头小男孩对着镜头的嘻笑,灾难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甚至于可以戏谑历史了。
今天还有很多人住在这种组装房里吗?
姚明很难得既热衷于公益,又忙碌在篮球事业上。中国缺的是这种明星,绯闻抢镜头太多,戛纳等电影节、时装展上的摔倒露点博眼球的小丑太多,中国需要更多的姚明(不是说本职能力世界一流,只要能做好本职,又能人心公益慈善)。
灾区那些重建的标语有点触目惊心。
小孩子立志做摄影师,挺好。
在谈个人梦想时,明富没有走出创伤后遗症,当然也有反叛的成分。
10年后,孩子们真的是蜕变,尤其明富。 这种纪录成长变迁的片子其实挺有意思的,建议初三每个班都拍一部。若干年后,同学聚会播放,会非常有意思,说不定还可以激励人再奋发。
最后,导演太喜欢出镜了,让人出戏,扣一星。
《川流不息》影评(五):没有愿望不可以吗?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7 UP》,白岩松的艺术总监,所以整部纪录片隐忍克制。我很喜欢刘明富——没有愿望不可以吗?所以纪录片里某选秀节目导演一本正经的说:“你经历的这些故事说出来大家都没哭是失败的”。而其实廖岑爷爷段落非常的朴素感人、充满力量~
纪录片最真实的鼓励大家不要说那些漂亮话,廖岑是个有些大大咧咧的孩子,是其中最明媚的一个孩子。他不得不用文学语言去演讲时是无奈的,那个一本正经的导演就像是笑话,我一厢情愿的认为这里面有白岩松的作用。我最喜欢廖岑与焦波的一段对话——
焦:你觉得你现在这样算是实现了对你爷爷的承诺了吗?
廖:算啊。我爷爷叫我要开心,我就开心啊?
焦:那你爷爷还叫你好好学习呢?
廖:那个我没有答应他撒……
刘明富看似叛逆,其实活的最有些意思。小时候他照片的镜头语言就最丰富,之后退学、杀马特、青年纪录片的导演……他没有愿望,就一直向这么活着。画外音采访的女主持人,一次次的被怼~只要不虚度的做自己,挺好。毕竟宏大愿望的板块由王晰负责着呢~
这些孩子身边的人,你可以看见十年里他们的老去……而所有这些,就像是平凡生活里的刺。这部纪录片,我们应该记住焦波,呈现了“令人窒息的真实”。默默期待下一个10年的记录。
《川流不息》影评(六):给焦老师善意的提个醒
■纪录片《Flow(川流不息)》(中国大陆/2018),今年第221部电影/影评。影片由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耗时十年拍摄完成,作品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后六位孤儿的经历,见证他们从废墟中站起一路跌跌撞撞不断成长的十年光阴。拍摄过程中,焦波既是记录者,也深度参与了他们这十年来的成长。不管是和家里人闹矛盾这种小事,还是大学要考什么学校专业这种大事,孩子们都会和焦波商量。他是拍摄团队的领导,也是孩子们的老师、朋友甚至父亲,这和普通的纪录片视角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十年间,焦波一共重返灾区38次,有时候一住就是半年,连春节都和孩子们一起过。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次重大时刻,譬如上初中、升高中、过生日等等,他也会赶过去拍摄。深耕乡土纪实题材多年,焦波的镜头朴实无华,开心或发脾气,灾难的伤痛或成长的迷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镜头前。而刘明富、廖岑、王晰、王海奕、何文东和妹妹何美君六个地震孤儿,每人拿着一台照相机,用十年的光景同时记录着身边的生活,焦波也努力得用镜头洞开他们的心扉,让孩子们走出阴影,走进阳光。尽管《川流不息》没有直接表现震后孩子们的悲痛,但灾难带来的创伤依然埋在他们的心底最深处。在我看来,社会不应该过分苛求他们的发展轨迹,焦波显然也在这部十年之作中给了孩子们一些无形的压力和成长干预。既然人们的爱是无私的,就不应该太过在意回报,只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其实比什么都好。给焦老师善意的提个醒。 【评分:7分/10分】
《川流不息》影评(七):刻意的煽情不如沉静的怀念
从《乡村里的中国》追过来的。
借用片中廖岑演讲时一位老师说的话“你这样的经历和这样的故事没有让我们现场所有的人泪流满面,不算成功”。演讲之后,焦波拍了一分多钟廖岑下楼梯的镜头,刻意的煽情远不如沉静的怀念,因此它依然值得我给推荐分。
小时候的廖岑聪明可爱、活泼伶俐、热情自信,为什么长大后却反而变得不自信了呢?大家会说是因为没有父母,廖岑如此,刘明富亦如此。可是明明,社会上不自信的人很多,经历了灾难依旧平凡的人也很多,不能因为经历特殊社会给了关爱就一定要成为勇敢、坚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上说“个体的核心自信与心理弹性、心理成熟度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人内心的强大程度”。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
廖岑在沙发上与焦波对话的时候,他说“我们的对话应该在平等的地位上”。这让我思考良久,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亲人都会以高高在上、过来人的身份来指手划脚,说他们生活习惯不好,学习不好,态度不好,应该如何如何。可是我们忘记了,我们也曾经年少过,年少的思想只能做那个年龄他们认为的事。
“小时候开心快乐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有人会帮忙处理,也可以索性不想。长大了堆积的问题多了,不能逃避的也越来越多,所以便不快乐了”。
这是记者采访廖岑的时候他说的,说完后觉得自己说得太负能量了,又说一些正能量的话。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少年最真实的想法,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而不是成长的结果。
廖岑上了传媒大学,学了播音主持,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这是许多大学生真实的经历,我庆幸他沿着真实的自己走了平淡的路,人生就是如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而简单的生活着。
就像刘明富总是说,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义,可最终在岁月的长河里,无论发生过什么,他仍然会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继续生活。
《川流不息》影评(八):川流不息,愿你们更好!
6个孩子,相同的是经历,都经历了5.12地震,家庭受到了严重的重创。不同的是性格,性格的差异在过去十年里留下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6个孩子里,对比最明显的无疑属刘明富,廖岑和王晰。
2008年。镜头开始时候怎样?
明富一开始就表现出叛逆,沉迷手机,网吧,后来开始退学,表现出的也是消极的生活态度。
廖岑,正如导演焦波老师说的一眼看上去就招人喜欢的那种活泼可爱,阳光自信,又古灵精怪的孩子。
王晰最开始是属于调皮类型,写作文的时候偷偷看电视,玩儿心大。
2018。十年之后又是怎样?
明富早早退学,跟随学习摄影。深入农村,开始独立拍摄纪录片,拍摄的《轮椅上的女孩》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廖岑大学读了播音主持,在找工作的经历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却有所下降,参加的电视栏目比赛表现也一般。
王晰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发奋学习,虽最后5分之差没有去到心仪的清华大学,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同时又定下了研究生去哈佛大学的目标。
虽然从纪录片里看到现在几个孩子的表现有所差异,但是没关系,不管怎样,正如白岩松老师说的那样,他们依旧还很年轻,依旧还是孩子,这都正常,未来还会有无数的可能。
本片的导演焦波老师,让人敬佩。这十年来,在他不辞辛苦进出北川的路上,在他夜以继日的镜头下,记录的不只是这6个孩子灾后10年里的成长历程,我们还看到了爱。看到了焦波老师陪这些孩子们哭,陪他们笑,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为他们打气,在他们生病时候为他们担心,在他们对未来有迷茫的时候为他们开导,在他们获奖的时候为他们鼓掌等等的小爱,也看到了中国人寿等社会人士默默的无私援助,看到了汶川从08年灾时的临时帐篷到18年拔地而起的楼房这样的大爱。所以,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本片名字为《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源来自于《论语·子罕》里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事物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人生更需要不断积极进取。我想这不仅是焦波老师的愿望,不仅是一直资助他们的中国人寿的愿望,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希望他们能积极进取,快乐成长,取得更好的成就,如此才能更好的慰藉逝去的亲人,报答关爱他们的社会。
最后感谢焦波老师!
愿这些孩子们健康快乐!早日实现梦想!
《川流不息》影评(九):川流不息,希望不止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孩子也终将长大成人,六个同伴注定六条路,有的让人欣慰,有的让人担点心,其实也正常。但是面对他们,如果爱能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一切都不会太离谱,祝福他们。
——白岩松
昨天是2018年5月12日,距离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十年了。
一大早,就被朋友圈各种各样的关于汶川十年的文章刷屏了,很多人转发时还附带十年前的点滴记忆,让人思绪翻涌。点开文章,当年废墟上的照片映入眼帘,十年前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涌入脑海。十年,勾起了很多人关于地震的回忆。十年了,大多数人从未忘记。
点开《人民日报》订阅号,一个黑底白字的微纪录电影《川流不息》引起了我的兴趣,副标题是“一场地震,六个孤儿,十年时光”,焦波导演作品。我对纪录片比较感兴趣,但看得不多,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特别喜欢的导演有两位——焦波和王久良。两位都是山东人,风格都是令人窒息的真实,对他们片中旁白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也尤为亲切。之前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对这部与5·12当天首映的缅怀汶川十年的纪录片同样充满了期待。
一场地震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发生时,我正上初二,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时间,每天打开电视机无论哪个频道都是关于灾区的报道,起初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随着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的不断增加,我逐渐意识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现在想来,那一场地震可能改变了很多人。一场地震对于一些人就是一个人生的转折,那些经历过地震的人对于亲情和生命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纪录片开头,有两对夫妻在震后寻找孩子的镜头。镜头面前一位找寻儿子20天依然无果的母亲的撕心哭诉和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掩面而泣直击我内心最深处,不知不觉中竟湿润了眼眶。
六个孤儿
地震对于很多人,意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纪录片中的六个孩子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死在了地震中,同样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焦波导演,由此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十年。
地震过后,中国人寿宣布助养所有地震孤儿,焦波导演在中国人寿组织的一次夏令营中萌生了收几个徒弟教他们学摄影的想法,他想通过镜头洞开孩子们的心扉,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得到快乐。来自北川擂鼓镇11岁的刘明富,特别执拗,是属于那种拍不好就不算完的孩子。同样来自北川擂鼓镇10岁的王晰,十分懂事,旅途中不忘给自己妹妹和邻家妹妹买礼物。来自绵竹汉旺镇8岁的廖岑,聪明可爱,焦波导演第一眼见到就喜欢上了他。来自郫县10岁的何文东,拍照的架势有模有样。最终焦波导演将这4人收为徒弟,并送给他们每人一台相机。其中王晰和何文东还各有一个妹妹——6岁的王海奕和9岁的何美君,由此焦波导演与这6个孩子因摄影结缘,一起走过了十年时光。
十年时光
5·12大地震那天,廖岑爸妈都遇难了,那天正是妈妈的生日,之后廖岑的姑妈成为了他的监护人。他在给妈妈的信中写到:“虽然现在我不晓得你在何处,但我知道你一定还在,一直正在关注着我。有人说过,人走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我宁愿天上永远没得星星。可能你会说,傻孩子,没得星星,月亮就会多寂寞,那我也要让你做最闪亮的一颗,让我能够找得到你。”稚嫩的童声中,足以窥探出他对母亲的思念。小时候的廖岑,十分活泼可爱,也是几个孩子中最活跃的,在摄影展上第一个发言,在世博会上与姚明互动,面对镜头十分自然,俨然一个小段子手。值得一提的是,廖岑曾经一度因为地震变得胆小,白天上厕所都要爷爷陪伴。当然,爷爷对他感情最深,病床上都不忘写下给廖岑的寄语,并叮嘱奶奶每天从小卖部的经营中抽出四五块钱攒着给他以后上大学用。长大后的廖岑考入四川传媒学院播音系,但是相比小时候现在的他就多了一些腼腆,少了许多自信,被学校推荐参加演讲比赛,表现却很一般。他说,成长就是越长大越不开心,长大后遇到问题都想不通了。
刘明富是几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他的爸妈和姐姐都是在赶集路上遇难的,伯父伯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小时候的王明富就沉默寡言,反复无常,十分叛逆,喜欢独处,沉迷手机,不愿面对陌生人。焦波导演最担心他,也对他感情最深。初二时,他拒绝去学校上课,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有时彻夜不归,刘明富的大伯只好向焦波求助,焦波无奈之下把他带到了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参与《乡村里的中国》的拍摄。为了让刘明富不忘家乡,焦波导演为其取艺名“北川”。在那里,王明富在与村民的相处中逐渐改变了许多,最后甚至可以坦然向村民讲起关于地震的那段经历。但他还是有点极端,他不愿给别人做评价,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牵挂的人。五年后,当面对镜头被记者一再纠缠追问愿望是什么的时候,竟有点恼羞成怒,吓坏了记者。自从退学后,刘明富一直跟着焦波团队一直在乡村拍摄纪录片,经过几年磨炼,内心和技术都有了长足进步,在19岁时独立拍摄了纪录电影《轮椅上的女孩》,并获得了半岛国际记录节最佳导演奖,但是在镜头前面对记者突然的采访时,他还是有点不知所措。看到明富的进步,伯父伯母十分高兴。
王晰、王海奕兄妹爸妈遇难后,爷爷承担了监护人的责任。王晰小时候比较调皮,一遍做作业一边看电视,玩心很大,但上了初中后就放弃了摄影,转而刻苦学习,目标是考取清华大学,最终以5分之差未能如愿,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焦波导演安慰他说以后可以考清华的研究生,他说不,他要去哈佛。
何文东、何美君兄妹跟着外婆生活。何文东护校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实习。妹妹体弱多病,在外婆的帮助下,做起了麻将馆的生意。
十年来,孩子们在全社会的关爱下一个个长大了,焦波陪他们在影像里一起成长成熟。我想,这6个孩子,足够幸运,遇到了焦波导演,走过了别样的十年。如果没有焦波导演,或许他们的生活会黯然很多。尤其对于明富,焦波导演可以说是挽救了他,如果没有焦波没有摄影,或许他现在恐怕只会沦为北川街头的颓废杀马特青年。因为摄影,这个叛逆的少年可以将自身的偏执和不羁淋漓尽致地展现,活出真我。
川流不息
影片名字为《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成语典故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事物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人生更需要不断积极进取。我想,这不仅是焦波导演的愿望,也是一直资助他们的中国人寿的愿望,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希望他们能积极进取,快乐成长,取得更好的成就,如此才能更好地慰藉逝去的亲人,报答关爱他们的社会。
最后,感谢焦波老师,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汶川十年。
爱若不息,生命不止。
川流不息,希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