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优的我们》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15 22:3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优的我们》的观后感大全

  《最优的我们》是一部由潘玮柏 / 萧敬腾 / 华少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优的我们》观后感(一):我很心疼!萧敬腾!

  话说标签为啥有范冰冰呵呵 总结一下最优的我们的缺点

  1.团员长相大多磕搀,至少学学隔壁101

  2.抄袭

  3.就这么一点人,没钱了吗,请两个嘉宾。 (还有一点,有个叫什么叶什么玩意儿rap说的什么烂东西节奏对不上副歌就跟没有一样。还赢了,真的无语了)还什么二十一位唯一种子。看一下表演,这什么啊。台风可以爆发力节奏感不错,大约至少比其他化妆还浮粉的人强。但是xjt说得好,观众又不是眼瞎了。呵呵唱的真不怎么样。

  4.这些人缺点都暴露太明显了,教主?又不给指导节目设计感,刚在看的这一期男队都要完胜了。(神都要尴尬死了!旁边傻子还敢笑,笑你妹啊!

  5.为什么要给两星,因为有雨神!行吧但是旁边有个碍!眼!的空姐男人。呵呵。

  行吧,萧敬腾是我看下去的动力。呵呵,他尴尬,我陪着尴尬!行吗?

  《最优的我们》观后感(二):谁说电视台做不了偶像养成类节目?潘玮柏和萧敬腾第一个说不

  2018年可谓是偶像养成类节目元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掀起全民Pick狂潮。近日开播的浙江卫视《最优的我们》则另辟蹊径,首开男女对抗模式,立足原创,并加入民族性元素培养具有中国烙印新生代偶像团体,为偶像养成领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式

  中国式偶像,得有中国味

  富有中国元素的节目内容

  在学员选拔上,《最优的我们》打破地域局限,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大量遴选工作。21名学员有近三分之一来自少数民族,如云南佤族姑娘娜日、维吾尔族的夏衣旦、以及维吾尔族小伙艾克等。这些学员深受民族文化滋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擅长民族舞、民族才艺的表演,这无疑给该节目增添了浓浓的民族韵味

  实际上,除了来自少数民族的成员外,汉族成员同样是身怀各种“绝技”。据了解,在为期一年的秘密训练中,学员们高强度、高密度接受了各类培训,深受大量民族音乐文化熏陶,唱跳全能乐器创作不在话下

  这样长时间积累沉淀反映舞台上,无疑大大提高了该节目的可看性。在才艺展示环节,学员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唱跳表演,而是创造性地将戏曲、民族、传统、跨界等更多样的中国传统艺术纳入节目表演中,与现代元素结合

  佤族姑娘娜日在第二期竞演中,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流行元素相碰撞展现传统与流行的融合之美,获得教头潘玮柏盛赞。维族姑娘夏衣旦一袭红裙表演新疆舞,风情万种,震撼全场。随后表演的龙泓昊另辟蹊径,化身至尊宝,以舞蹈深情演绎《大话西游》中的爱恨情仇,令现场不少观众感动落泪。

  可以说,《最优的我们》拓宽了舞台表现的类型,增加了节目看点,多元化、民族化、跨界的,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舞台上和谐共生。《最优的我们》甚至成为丰富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

  据悉,7月1日的录制将邀请数位民族特色助演嘉宾,都是致力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艺术

  著名中阮大师冯满天,开辟了民族器乐即兴演奏方式;京剧大师裘继戎,跨界艺术家,将戏曲和多元艺术风格相结合;著名京剧余派女演员王佩瑜,以丰富的形式将京剧艺术融入时尚元素;昆曲艺术家张军,曾与众多艺术家进行昆曲的改编,成效显著。音乐大咖助阵,民族文化加持,全新解读文化自信。

  京剧大师裘继戎

  中国式偶像,得有中国精神

  与其他一味强调技能的节目不同,《最优的我们》还强化了对艺德的培育和考量,将其纳入与舞蹈、声乐等同等重要的培训中。

  节目组一以贯之的是,这不是一个竞争淘汰型节目,而是引导学员们在竞争中学会团队协作:男女两队须用竞演的方式争取公司资源,并且胜队有两个“预备种子”名额而败队只有一个,这就要求队员同协力,培养团队意识。

  几期节目过后,团体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节目整体呈现的氛围暗合了许多文化传统,让人印象深刻。

  一如,“和而不同”:赵小棠自荐环节并未出头,放话“好的不一定站出来”,以为是个低调型小姐姐,没想到在表演环节挑战华晨宇经典曲目《我管你》,燃爆全场,成功当选种子选手。陈顺私下安静沉稳,在舞台上却一反常态,掌控全局,钢琴、舞蹈、饶舌信手拈来,随意切换,舞台感极强。

  学员之间性格各异,但都能和谐相处,互相包容,同台比拼时还能互相打气。比如赵小棠陈顺组成的“顺水”cp,虽性格差异明显,但两人在舞台上互相pick对方,微博上又为对方相关微博点赞,可见关系之好。

  此外,节目中体现的“追求的进步应该是超越自我”的理念,堪称古代《礼记》中“日日新,苟日新”的当下复刻版。当前许多年轻艺人更关注自身外形与综艺感,而缺少自省精神,《最优的我们》正是强调这种自我的内在优化,从自己身上找到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第一期中,李之繁因为唱跳拍子不准确被雨神萧敬腾批不自信,接着在第二期中深情演唱情歌,从舞台微表情到唱歌、舞蹈,他的亮眼表现,收获众多好评,其飞速进步,离不开自我的内部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明星教头在对学员的培养上同样贯穿着节目精神,不仅注重实力的提升,也注重学员自身艺德与人格品质的培养。

  开播之初,潘玮柏就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舞台经历,并鼓励学员以真诚的态度在舞台上展示每一次表演。两位明星教头将指导众学员在舞蹈、声乐、团队意识以及艺德训导等方面进击成长,不断对抗外来压力,提升自我,成为德才兼备、才艺俱佳的新派青年偶像。

  无论是不淘汰赛制还是节目氛围的内涵化,都让节目强调自我内省的这个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一方面,让选手从自己身上找到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优化,另一方面,造就了一个很良好的、很和谐的氛围,以及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学员进步。

  节目内核:深耕原创,书写中国精神

  当其他养成类节目醉心于引进外国综艺模式,甚至照搬国外创意时,坚持走原创路线的《最优的我们》无疑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深耕原创的该节目,以赛制、优我经纪人为抓手,重新定义了中国新生代偶像培养的新模式。

  在学员招募上,由“少男”或“少女”扩为“少男少女”,打破性别单一壁垒,开启全性别男女对抗模式,打造更能表现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群像的综合偶像团体。不同于淘汰制竞争方式,引入经纪公司体系,推出“优我经纪人”的概念,在内部竞争中加速学员成长和自我优化。

  首期节目两队须争夺曲目的原唱权,输的一队的歌曲会被经纪公司收回曲库。这一方面调动观众的情感共振,提升了节目看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纪公司孵化艺人的真实状态,增强了紧张程度与情绪爆发点,为偶像养成类节目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当前选秀节目大多以颜值为“表”,真正具有民族内涵的里子在外来文化的夹击之下所剩无几。《最优的我们》不再以颜值为重,狠抓民族文化的里子,遴选少数民族学员,加入民族元素,开启文化自信的年轻态解读,培养具有中国烙印的新生代偶像团体。打造富有中国元素的节目内容,穿插优秀的中国文化,立足原创,书写中国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时代仍然焕发生机,具有极大的解读空间。《最优的我们》以原创开路,辅以民族内涵,正能量内容加持,打造德艺兼备的新生代偶像团体,弥补了当前选秀市场缺乏民族特色的不足,多方位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

  《最优的我们》观后感(三):不淘汰人的偶像养成节目《最优的我们》:陪伴比“养”还重要!

  2018年即将过去一半,娱乐圈在上半年也是出现了不少新的热点。随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等以“偶像团体养成”为看点的网综的热播,偶像,这块在中国娱乐圈略显贫瘠的“土地”一时间被开发出了巨大的潜力,不少媒体甚至将2018年誉为“中国偶像元年”。

  作为一个有着时效性的热点话题,许多节目为了快速吸引眼球,不可避免地滑向了“速成”模式。不少节目直接照搬日韩偶像打造方式,看外形,看话题度,选手的唱跳实力反而被忽略,也引发了不少粉丝场外争执事件。不禁让我们扪心自问——要养成真正的优质偶像,我们到底需要做怎么做?

  于6月初横空出世的中国首档大型原创青春成长类励志真人秀节目——《最优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陪伴。优质的偶像不能快餐式的揠苗助长,而是需要粉丝、前辈和队友之间的互相陪伴和支持。

教头身份亦师亦友 耐心指导、温情陪伴助选手加速起飞

  《最优的我们》没有沿用现今综艺节目流行的评委点评模式或者独立导师模式,而是请来潘玮柏、萧敬腾两大教头,全程参与选手的成长。两人与选手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形成了“优我”模式下独特的“偶像陪伴养成”。

  一方面,他们作为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专业艺人,针对选手们的表演都能给出最一针见血的评价,直接点出一般人看不到的表演上的问题。

  比如潘玮柏作为唱跳歌手出身,更注重队员之间舞蹈的默契程度以及整体舞台效果,他会看到表演中队员们表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萧敬腾更在意表演的风格以及学员个人的实力,比如他会直言少女队首秀风格过于青春但吸引力不足。两个人互有所长的专业点评,给选手们提供了不少宝贵,而严标准,高要求的态度,更是鞭策学选手们不断进取。

  实际上,严格、专业并非是这两位教头的全部底色,在比赛过程中,他们是教头,更是伯乐,和“知心大哥哥”。比如节目中设置了“种子选手”的概念,两人意外地选出了没有自荐的赵小棠,反而是挖到一块璞玉,赵小棠的表现令人惊艳,不但有完全担得起“种子选手”的实力,并且还成为少女队绝对的核心。

  二期中选手反选教头的设置,颇具匠心,这一设置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选”上,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选手和教头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选手会在教头面前展现自己的实力,听取最直接的意见,也有人干脆坐下来和教头们聊天,不论是萧敬腾还是潘玮柏都会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教头身份的多元化也让比赛多了一份温情,他们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评委,也可以是随时走进练习室指导谈心的对象。节目力图为选手们打造一个“暖心”的环境,从心态上正确引导他们应该如何理解偶像的概念,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出道成名扭曲了心智,这也是“最优”养成模式区别于快餐式造星很重要的一点。

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 队员之间的互相陪伴或成为破茧利器

  作为一个强调“团队合作”但又要求选手彰显个性的节目,队员之间的关系上的把握变得很微妙。《最优的我们》既然看重教头于选手之间的互相陪伴,对于团队里队员之间的互相陪伴亦保持高度的关注。

  除了教头与选手之间的互相陪伴外,《最优的我们》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陪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队员之间默契与火药味同在。节目利用充满创意的赛制,让观众看到了诚恳的竞争、精彩的合作,打破同类速成节目里被粉丝们调侃的“塑料姐妹/兄弟情谊”,真正把互相支撑陪伴的团队精神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别样竞争的呈现,与《最优的我们》精心设置的“男女对抗”以及“不淘汰”的赛制不无关系。区别于素人造星综艺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同性竞争”模式,最优直接把“性别战争”放在台面。比如男女两队就互相以原创练习曲目登场,但是只能有一队胜出获得演唱权,以团队为单位的竞争一开始就火药十足。

  之后争夺种子选手的席位,则是变成了男女队队员为了团队荣誉的个人之间的PK。女队的赵小棠,男队的李之繁和赵锡铜为了给自己的团队占据有利位置,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而团内之间的竞争亦不可少,节目通过“名额限制”来促使选手们努力去表现自己。比如赵小棠的一句“好的不一定要站出来”反而让她成为了选手的中心,充满变数的节目走向也时刻考验着选手的心态。

  除了舞台上的竞争,在许多细节上却能看出选手之间们的“有爱”。比如在个人赛道里需要分别从队伍中选出代表选手出战,男队集中选举,当选的几位几乎毫无争议,大家对于彼此之间的实力有着强烈的认知;女队则是“一推一”模式,尤其是当左卓拥有最后一个名额的决定权时,她选择了性格比较害羞的李羽洁,这背后,是左卓对其实力的认可,也是陪伴多时后才会有的默契。

  不论是实力突出的TOP选手,还是选择做Back位置的选手,为了团队能够呈现最优状态,彼此会选择站在最合适的位置。“不淘汰”原则也能减少选手的心理压力,时刻记住大家是一个Team,这也是打造大型偶像团体最基本却也是最难做到的。

  这也让《最优的我们》有了区别与其他节目的调性,不只有竞争,不只有比拼,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他们,这就是——“团魂”。区别于网综里动辄3,4个小时地去展现选手比赛之外的日常生活,《最优的我们》奉行卫视综艺的“精华主义”,只展现了选手练习之后的成果,事实上,通过片头的讲解我们知道其实所有的选手已经集中练习了五个月,小半年的日子他们已经培养出了一定默契和感情,彼此的陪伴和鼓励是支撑着大家在舞台上奉献完美演出的基础。

  《最优的我们》虽然才播出4期,但是其展现的完全不同于速成偶像的打造模式:强调陪伴,立足“团魂”,发掘选手真正实力,拒绝跟风打造快餐偶像,脚踏实地培养中国式优质偶像,已让不少人印象深刻。“最优偶像养成”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偶像元年里值得纪念的一笔。

  《最优的我们》观后感(四):偶像大潮一浪接一浪,《最优的我们》用“男女对抗”模式探索原创革新

  文|秦明(珞思影视研究组)

  半年前,一群男孩女孩走在大街上,普普通通,带不起风;半年之后,微博热搜、机场应援、粉丝打call对他们来说已属日常。这巨大的变化背后,与其说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造星魔法,不如说是“偶像”这座富矿终于褪去层层沙砾显露出耀眼光芒。诸如“2018年是中国偶像元年”的观点不断被放大,围绕偶像艺人炼成的节目也绽放出日新月异的玩法。

  6月2日,继《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后,华少以“优我经纪公司主理人”的身份,带着全新原创升级的《最优的我们》,连续第三年闯入浙江卫视周六综艺阵地。今晚过后,节目已播出三期。

  从命名上不难发现,《最优的我们》俨然是《天生是优我》的一版“更新换代”。相较前两次女团修炼,《最优的我们》于模式上又踩在了超前节奏:集合23位素人青年男女学员,在“不淘汰”的前提下拉开男团与女团的激烈对抗,以赛代练,呈现一个流行团体如何变成更好的自己。

  偶像赛道并非互联网专场

  《最优的我们》于模式更新中专注“改变自己”

  偶像来了。相信不管是饭圈死忠,还是无感局外人,都在今年真真切切感受到这股男团女团奔袭而来的青春旋风。各种人气榜单,他们名列前茅;各大时尚快销大牌,他们攻城掠地;各类社交场合,他们承包谈资。两年前还显得前途未卜的偶像养成类节目,2018年刚刚近半,就一口气爆了两次。

  回溯偶像养成综艺的花路,尽管如今看起来好像是互联网风头无两,但真论起这条赛道的头号玩家,应该属于2015年11月就推出《燃烧吧少年》的浙江卫视。中国蓝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又一年把有限的综艺配额留一席给“青春偶像”。2016组建《蜜蜂少女队》,2017呐喊《天生是优我》,直到夏风拂面的2018年6月,浙江卫视依然念念不忘“偶像的诞生”。在“优我女团”专注“一个队伍的成长”基础上,升级而成《最优的我们》: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精选23位素人男女青年,以男女两支团队进行集体和个人对抗的模式,呈现一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团体。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数次以幕后者姿态参与“女团养成系”节目的华少,这次以“优我经纪公司主理人”的身份,站到了《最优的我们》台前。这已经是华少第三度和偶像养成类节目“较上劲”。做完《蜜蜂少女队》后,他曾带着节目模式赴韩国与同业分享经验;参与《天生是优我》,寄托的是他对展现一支队伍成长的执着;再到《最优的我们》,华少又在全新模式中输出他对这一命题的升级理解。

  对比去年叫板国际女团的修炼方式,节目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员自我优化”上,优化手段则是将23位素人学员按性别划分,以少年队对抗少女队,从而实现一步步成长进阶。

  与互联网模式主张的出道、争取C位等结果导向不同,《最优的我们》保留了《天生是优我》起就提倡的“不淘汰”理念,强调过程与蜕变;同时增加总教头的数量,引进萧敬腾、潘玮柏两大明星教头,丰富团体对抗中的可看维度;此外节目进一步强化观众的参与感与决定权,被称为“优我经纪人”的观众,拥有左右哪支团队表现更优秀的权利。除了队伍胜负的归属,“优我经纪人”还握有个体成员的“发展大权”,如获得优+评定的学员,会获得更多宣传资源的加持。

  过程不设淘汰但竞争并不缺位

  业务能力出众的偶像更吸引年轻人向往

  “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淘汰是唯一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或者说是最吸引观众的手段?”《最优的我们》导演徐捷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这点,也正是行业及围观者内心的疑问——没有淘汰的舞台,我们能看什么?

  比起几年前偶像养成类节目立志出圈的挣扎,现今的“偶像养成”无疑见到了整个行业的曙光。更大范围内的受众热衷于探讨这些可盐可甜的小哥哥小姐姐,形形色色的品牌越来越看重被年轻人选择的力量,很多平时不关注娱乐的公知大V开始给偶像附加社会解读。而吸引我们“pick”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的,当然不是淘汰人的赛制,而是从他们身上读出的自己和欲望。

  《最优的我们》不设淘汰,却更注重放大团队作战过程里的竞争。首期节目中,男女两队学员通过自荐的方式竞争“预备种子”,为团队争取更好的成绩。输掉首轮竞演的女队,仅获得一个“种子”名额,而这一环节里,有六位学员都选择自荐。率先被萧敬腾潘玮柏认可的徐苡桉自信满满表示“我很强”,另一候选女孩彭馨也不甘示弱,坦诚“很讨厌别人从我的手上把我的东西抢走”。

  更精彩的是,当萧敬腾询问没有参与竞争的四位女孩“为什么不上前”时,赵小棠的回答语惊四座:“导师们刚刚没有说我的名字,其实我有一点心存芥蒂。但是我觉得,既然已经有人出来了,我们没必要说都出来,而且好的并不一定要站出来。”一番表态既表明自己实力不俗,又流露对导师未能慧眼识英的不服,成功引起了萧敬腾的注意,并说服潘玮柏一起将赵小棠选为“预备种子”,而最终她也的确不负众望,战胜两名男队候选种子,成为第一期“最优种子”。

  能说这样的竞争不比淘汰激烈吗?可以看到,观众和粉丝对“偶像养成”的需求越来越清晰。演出要炸要燃,外表要甜要帅,性格要好要强,仅有一张精致的容颜或一个出位的人设,都不足以吸引粉丝们长情的陪伴。业务能力被更多的人视为偶像出圈的必备素质,势均力敌、都不认输的竞争就是展现业务能力的最佳舞台。

  火花四溅的竞争源于这些个性鲜明、敢于掏出内心野望的青春面孔。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网罗共23名“优我学员”,风格各异,佤族的娜日、维吾尔族的艾克和夏衣旦等少数民族选手的加入,令节目的偶像气质独具一格: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这群少年少女,很难将现下流行的“人设”套在他们身上,言谈举止自带年轻人的顽皮和冲撞,别有一番动人。

  “男女对抗”模式的看点在哪?

  集体对战之外还有彼此提升的成长默契

  放眼国内外已出道男团和女团,很容易被认为是各自为战的存在。首先,女团比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收入,相较于男团而言,女团成员更容易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从组合中脱颖而出,然后出演综艺同时获得广告商青睐。与女团相比,男团单个成员想要彰显出个性并不容易。但男团的优势在于,等人气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会走得比女团更长久。

  过去两三年间,在励志青春养成这一类型,男偶像、女偶像、男团、女团轮番登台,但还从来没有一档节目同时将男团、女团放到一个赛场上正面对刚。如此看来,《最优的我们》模式脑洞似乎开得有点大:男团和女团竞争,小姐姐和小哥哥哪方更有胜算?“男女对抗”模式的看点又在哪里?

  首期节目聚焦男队和女队团体竞演,火药味满分,男孩不退让,女孩不服输,各有各的竞争姿态。第二期节目转换频道,男孩女孩合体演出主题曲公演,两种色彩融为一致的白色,化对抗为团结。成为对手时,彼此都不手软,斗志昂扬誓要分个高低;合作主题曲公演,又让人看到一支男女混搭流行团体的和谐默契,华少总结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他们能否“在竞争当中彼此提升,面对外部抗争的时候,又能不能团结一致”。

  潜藏在竞争与合作模式之外,《最优的我们》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团体间的性别差异。偶像产业说到底还是粉丝经济,既然无须竞争所谓的出道名额,那么围绕“优我经纪人”定胜负的规则,争夺人气就是这场“男女对抗”的核心。第二期节目,女队成员彭馨曾向潘玮柏指出女团的优势,“女生可以做到让你感觉你好像又带了男生又带了女生,但是男生不行”。这个在第一期节目里张扬过“野心”的姑娘,对偶像的认知并不肤浅,清醒捕捉到在当前时代审美下,女生的性别优势。

  头一个将男团与女团放在对抗天平的两端,《最优的我们》所承载的行业探索意义不言而喻,不仅来自女团相对于男团较弱的市场接受度,还有观众在“偶像元年”里变得挑剔的眼光,以及整个偶像产业市场等待我们作出更多原创创新的期望。

  《最优的我们》观后感(五):《最优的我们》| 小舞台成大社会的镜像

  毕业季临近,不少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新鲜人 。带着憧憬和不安,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着无限的想象。实际上,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综艺《最优的我们》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它残酷但是又不乏温情,现实中又有梦想的温度,让不少观众在其中看到了如同真实社会职场里的复杂镜像。

  优我教头潘玮柏

  尊重规则和保留个性并不矛盾

  和谐共融在同一个舞台上

  作为一个偶像选拔性质的真人秀节目,《最优的我们》区别于其他同类节目的很大一个特点是不淘汰原则以及团队对抗的形式。这就好比《最优的我们》是一家公司,选手们都是其中的员工,正常情况下员工是不能被随意辞退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员工可以碌碌无为浑水摸鱼,没有进步注定一辈子只能是一个小员工,不会团队合作的人注定呆不长久。严酷的职场远比单纯的校园更能让人成长。

  优我少年叶子铭

  在这样的规则下,相反要求选手们要拿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卓越的实力证明自己,为自己、为团队争取晋升的机会,不努力的话,可能今后会减少甚至失去出场机会;

  优我少女夏衣旦

  同时要在有限的机会中展示自己的个性让观众和教头记住自己,为今后可能的机会积累着“印象分”。这何尝不是职场生存法则的体现。

  优我少女徐苡桉

  比如从第一期开始话题度就颇高的赵小棠,因为那句“最好的不一定要站出来”而被所有人记住。虽然她没有主动站出来争取种子选手,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她自骄傲且不服输的心。事实证明她有实力带领少女队一路向前,一次又一次凭借自己稳健的台风拯救处于危机的队伍。

  优我少女赵小棠

  少男队实力公认最强的李之繁,以及少女队实力top的徐苡桉,两人自信却不张扬,并没有因为自己实力强就一定要站在最显眼处,一切以团队为重;而到了个人优选的部分又能展现出十足的霸气,为自己赢得关注。虽然他们在对抗中输过,但是没有人质疑他们的优秀。

  优我少年李之繁

  甚至有一些选手虽然镜头不是很多,但是单凭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龙泓昊坚毅中带着忧郁的眼神,永远有着灿烂笑容的娜日、呆萌爱哭的管煜正.......也有选手并没有能够让观众印象不深。虽然规则看似轻松,但是在以团队为比赛单位的舞台,个性依然重要。许多选手们虽然现实生活里还没有迈入社会,但是却已经在舞台上感受到了职场的残酷。想要站在更高处,实力和个性缺一不可。

  优我少年龙泓昊

  年轻不是借口

  实力才是立足的根本

  《最优的我们》舞台上的选手,参加比赛之前他们都是单纯的学生,但年龄并没有限制她们在舞台上的发展。正如上文所说,《最优的我们》更似一个职场,拿专业和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之前半年期的训练已经让他们懂得“舞台不相信眼泪”的真理,所以我们在《最优的我们》的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卖惨”,看不到眼泪,看到的只有优选失败的不甘心和想要赢的决心。

  优我少年宋文鑫,龙泓昊 ,黄柏煊

  比如男生组年纪最小的宋文鑫,今年才18岁。在第三期节目的男女队个人选手PK中,他输给了种子选手赵小棠,但是宋文鑫却在舞台上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淡定,他只留下了一句“我会努力的”之后便投入新的练习,并带着“一定要赢”的信念,在第四期节目中成功带领小分队打败女队,成为当期唯一获胜的男队。

  优我少年宋文鑫

  少女队的队员们则一改女生娇滴滴的柔弱形象,拿出了现代女性性格里霸气坚强的一面。比如女队成绩之前一直被男队压着打,但是这些女孩从来没有在镜头前掉过一滴眼泪,而是私底下更加努力准备下一场的表演,终于在小分队PK中三局两胜赢得优势局面。

  优我少女陈羽洁,徐苡桉,彭馨

  在今晚播出的男女协作对抗赛中,更是把竞争的激烈放到最大。男女需要合作完成一首歌,但他们对于彼此来说却是竞争对手,性别之战亦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需要面对的现实话题。如何在竞争合作中交出完美的作品,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也是艰难的命题。

  优我少年陈顺,优我少女赵小棠

  虽然年轻,我们却在这些最优选手身上看到了超越年龄的坚韧;虽然残酷,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放弃而是加快速度自我优化。《最优的我们》给了他们一个加速成长的机会,也让他们明白,年轻虽然是资本,但是实力才是真正走下去的最终动力,如何把资本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是他们在舞台上收获的,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最大成就。

  优我少女赵玉宾

  追梦路上也有疲惫

  《最优的我们》让梦想回到最本真的模样

  正如工作久了的人们时常会忍不住问自己“现在这样生活是我想要的么?”一样,这些在演艺圈追逐梦想的少男少女们也偶尔会思考——这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路,是否值得走下去呢?

  优我少女左卓

  《最优的我们》告诉大家——值得,并且一定要坚持。

  比如男队失利之后,教头潘玮柏去休息室和他们聊天,讲述了自己曾经出道初期时的一些艰难经历。面对现实和梦想的落差,他也有失望和不安,但是最终他把这些都化为了前进的动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面对这些初出茅庐的孩子们,他想要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们——一开始困难重重是常态,但更难得的是做到永不放弃。

  《最优的我们》每一期都会开展不同类型的比拼,赛制看似复杂,但是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自我优化,并且优化的除了实力,更有心理素质。

  优我少年叶子铭,优我少女左卓

  不论是前期培训还是教头们的倾囊相助,其实都是辅助的作用,我们更想看到的是一个优质偶像是如何完成自我蜕变,实现梦想。节目把逐梦的主动权交给选手本人,并为他们创造了复杂多样的竞争环境,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选手们将会明白自己现在努力拼搏的最初起点。是出于对唱歌跳舞的热爱也好,出于对表演舞台的渴望也罢,在一轮一轮的自我优化下,他们终将会拥有和梦想匹配的实力。

  优我少女徐苡桉,龙泓昊

  《最优的我们》选择不淘汰原则,也是为了能够让所有选手拥有足够多的优化机会。节目并不想制造无聊的话题,而是想要真正培养出优质的偶像,节目结束并不是他们的终点而是他们开始逐梦的起点。有梦想总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既然经历了那么多困难走到了现在,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优我少年宋文鑫

  如果说《最优的我们》前期培训是学校模式,那么现在正式比赛阶段就无疑是社会的小缩影。强化实力,突出个性,不轻易掉眼泪,同时强调团队协作和竞争合作的重要性,不论对于选手还是观众,都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而12期节目过后,这些选手们最终会自我优化到何等水平,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优的我们》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