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回老家。看见老家门口小菜园旁边的栅栏被拔掉了。婆婆说,墙根处的老树墩也要挪走。大队让每家自己清理,不听劝告的,要强行运走。说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非常重视环境卫生,要求自上而下地彻底整治,层层检查,村村都要达标。看来,大家都在努力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去打造。然而,没有了栅栏的菜园,我看起来还是有点不适应。倒是猫狗们为此可以随时潜入,撒欢打滚儿。
早晨跑步,看到路边许多的墙面都被附上了一层铁丝网,靠近墙体的方砖被启出,里面铺上一层土,园林工人很快会栽上爬山虎和玫瑰的花苗儿。像这样的改造,已经几乎遍及县城的各个路段。我想,再过一段时间,整个县城就会到处绿意葱茏,花团锦簇,美得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我又有些担忧:像这样整齐划一的风景,会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美是需要有空间感和距离感的。正因如此,中国画讲究留白。况且,我个人以为,有些路段,道旁的绿化树和绿化带已经起到了绿化和美化的效果,大可不必再破费人物力而锦上添花。有时候,绿树丛中,一段整洁的灰色墙体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建筑本身,也是美的。我还注意到,那些高墙中间的出水孔已经被一些花草充塞,再如此大面积的栽培,这些出水孔会不会被堵死,进而影响墙体的坚固。不知道,这些问题在城市美化之前有没有被考虑到。
近些年,我们的历任领导都很重视环境建设,一直在“念山水经,打旅游牌”,我们的县城也因而越来越美,早有“天津的后花园”之美誉。倒是城西的人民路一直狭窄、杂乱,需要整治。或许不是交通要道的缘故,一直未见改变。
一个城市的美化、绿化程度自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领导的关注与积极的治理也是造福一方的善举。但是如果只在环境上做文章的话,是否也存在堆积政绩之嫌?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环境的改善,文化设施建设与民众的精神提升应该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我们的县城人口密集,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日攀升,各种餐饮娱乐和购物消费场所比比皆是。然而,较为丰富而正规的书店却凤毛麟角。我所知道,历史以来只有新华书店一家。其他,基本上以经营学生教辅书籍为主。官方的可读性报刊只有广告遍布的《新蓟州》。唯一彰显文化气息的季刊《芳草地》,还是文联内部刊物,只对政府机关发放,一般民众见所未见。一个精神无所依傍的城市,民众的素养能有多高呢?政府的政绩又能有多闪耀呢?面对公共设施屡遭破坏、垃圾乱扔、道路拥堵等不文明行为,我们的政府是否该给予民众正确的精神的引领?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大投资,鼓励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广文化下乡,让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生活更充实,更健康。
在我眼里,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是环境优雅、人民安居乐业、秩序井然、尊重知识,崇尚美好的生态宜居家园。愿我们的县城朝向这个美好的愿景越走越近,也希望我们的父母官能更多地关注民生事业,让我们的城市自内而外的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