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4-03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100字

  《文言尺牍入门》是一本由谭正璧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言尺牍入门》精选点评

  ●绝大部分都是民国例子……多用《昭代名人尺牍》里的讲解就好了。12块钱购于TM,工具书

  ●大小书这个系列还蛮有意思的~都是篇幅不大的小书,但往往能从大家之言中发现惊喜、很有趣东西~ 然而这本基本上就是入门,选取的例子也都是非教科书式的例子。。。

  ●现在办事讲效率啊!表示欣赏欣赏就好。

  ●介绍了古代书信格式写法,举了超多的例子,多到不想看……最后的各种称谓说法总结还是不错的。

  ●本为读帖看的,然而全是现代书

  ●唉,其实如果按作者意思,将古至今的尺牍都拿来举例也就罢了,问题是,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民国时期的书信,大部分都是套话实在无甚动人之处,大家小书里无味的一本了,不是说举例子不好,但是好歹要举点质量高的不是?

  ●不太实用

  ●们搞的这套书啊,exciting!

  ●hhh我用这里面的一篇向高中班主任写了班长辞职信....也是很活学活用了

  ●还是不会写啊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一):学习传统书信礼仪规范

  尺牍,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后做为信件的代称,现指信札、书信。

  古人如何写信,我很好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的表现在书信的往来中也可见一斑。若能系统地读一读古人的书信撰写方式《文言尺牍入门》,定可学到用文言文书信撰写的格式与技巧

  该书的作者是国学大家谭正璧,曾读过他撰写的《国学概论新编》,老先生一生勤奋刻苦、钻研学术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有记载他一生发表和出版的著述约150余种,千余万字。老先生以其国学上的造诣,为大家倾情著述的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可谓让我们一览传统书信规范书写格式,知晓了传统文化严谨奥妙

  例言中将该书的内容予以了说明。指出该书中的文言尺牍分了四类,分别是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以及交际类,按不同性质作用进行划分,若要学习某种特定性质、需求的尺牍,只需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编”,对应性质的文言尺牍范例即可。因是文言,对于今人而言,语言生僻,难免有不理解不处,而谭老先生十分细心地对每封尺牍里的生僻词语予以注释,并有语文语译,所谓“前函语译”就是指前面这封信函的通俗语言翻译。如此格局安排清晰明了,不懂文言文也无碍,多读几遍,多看译文,便知信函内容意思。

  在我看来,多读这本《文言尺牍入门》,不仅可学习古人写信问候方式,研习交际处世礼仪,又能增进文言古文的阅读理解力。虽然如今文言文用得不多,但是文言文文辞简约,言简意赅,不论行文还是韵律都堪称绝妙,文言文之高度是我们所瞻仰,它如好玉,越琢越见其美妙,故不能弃之,即使不再普及,但仍应传承。

  读此书亦感觉古人繁文缛节甚琐,对喜欢直来直往的现代人而言,百般问候、绕弯儿实在有些学不来,但是此中亦可见情商之奇妙,人与人的交往,现代人很直接,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可能就搞定了,但是以前通迅远不及如今便利,一封书信或许要辗转几个月才能到收件人的手上,字字斟酌再三方成言,也是对对方的重视。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二):资料珍贵 解读精辟

  在交通落后、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书信是身居两地的人最好的交流方式。即便到了今天,纸质信已经很少,大多已经转化为电子邮件的形式,但书信在人类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是无法被忽略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很多人不仅不了解中国书信的历史,甚至连当代的书信格式都不会,可以说,对很多人而言,书信的相关知识是空白的。谭正璧先生的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可以称得上是古代书信格式及常用语的普及知识著作。

  《文言尺牍入门》为“大家小书”系列的成员之一,除了有袁行霈先生写的总序外,它还有刘叶秋先生所写的《略谈古代书信的格式》,刘先生的这篇文章是闻言尺牍的发展简史,在精简的语言中,还有着生动详实的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为读者阅读谭正璧先生写的《文言尺牍入门》的正文提供了方便。《文言尺牍入门》分为例言、正文及附录三部分。正文按照尺牍的内容分为请求类、陈述类、人事类、交际类几部分,附录则分为称谓录和套语录两部分。《文言尺牍入门》所收录的尺牍无论在格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很有代表性,利于读者迅速抓住文言尺牍的写作技巧。文末的注释及翻译则有利于初学者对尺牍内容的有效解读。

  也许与“大家小书”中的其他成员相比,《文言尺牍入门》的学术特点不鲜明,但系统化的尺牍资料的列举,正是它最大的特点。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者一一对其进行深奥的学术化研究,很多知识只需要把其列出来,也就是有人能发现大众知识的盲区,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就了。因为《文言尺牍入门》中所列举的每一篇尺牍都是案例,其格式是鲜活的,行文措辞是能看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完这些案列,闻言尺牍的格式自然就了然于胸,故并不需要作者去总结格式。

  当然,如果非要给《文言尺牍入门》找缺点的话,那就是它所列举的尺牍是以横排版和简体字的形式进行,给某些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困扰。但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读一下书中所列的“名家尺牍示范”,就能够由此及彼,自己进行格式的转化。

  无论是尺牍也好,还是书信也罢,格式总是要讲的,讲格式,不是因为形式,是因为格式就是一个人内世界的展现,是一人是否重视该尺牍(书信)的表现。当然,它们更要讲措辞,白纸黑字,措辞不讲究,怎么能让人“见字如面”,怎么能让人体味到书写者的真实情感呢?

  知识的普及形式是多样的,《文言尺牍入门》自有自己的普及形式。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三):真心的世界

  在现在微信遍天下的时代,有事只需调选出这个人然后发出语音或打出文字,便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的沟通了。书信,似乎已经离我们很久很久了。你有多久没有拿起笔写字呢?快速的现在,似乎缺少了很早以前的那种慢。甚至连感情也是如此。周边的人觉得如果极短时间的问候不能确定恋爱关系,便不愿再联系,甚至朋友都称不上了,赶紧物色下一个可能的角色。他们现在无法承担半年或者一年失败的后果。你累我累大家都累,嘴上说着随缘,其实根本连付出都还没有付出,却已经开始要讨取成果了。我想,当你开始静静地给某人提笔写信时,那份感情才会回归简单吧!

  文案尺牍入门,是一小本概述书信的体质和用语,意在为青年读者提供一些常识,以便于阅读;并非欣赏旧时的繁文缛节,倡导摹仿。本质在于让大家继承下从前书信的文明礼貌的用语这个传统,运用到书信及当代各个沟通交流软件上。由此形成一尊重别人和自己的氛围。此书可谓用尽心思,开本不大,便于携带,可放入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读上几页,在公园旁,在地铁口,在汽车站等候进站,那社会的学习气氛便有所改变,让看者不禁开始慢一点慢一点。

  其实在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达信件之人。如今,“书信”便是作为一个复合词来使用。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类:

  1.请求类(包括托带家书、托带包裹、托办枪械、托聘教员、托招股分、托辨矿苗、托办嫁妆、借住房屋、索还出借图书、约同观菊花等),礼貌用词让人不禁感慨现如今细琐之事,无人能把它如此正式处之。

  2. 陈叙类(包括论卫民宜整顿警察、论普及教育宜多设小学、报告家中之物、报告办理嫁物、报告组织同学会、报告儿女入学、劝兄弟和睦、劝注重体育等)让人不禁思考自己跟长辈等人的陈叙是否具备礼貌。

  3.人事类(包括聘西席、聘经理、聘顾问、辞伙友、辞兼职、辞出游等)让人知道在社会上辞与聘也是要说明白,有始有终的。万不可辞的时候把这几年的聘用状态给抹杀掉。

  4.交际类(包括问候教师、问候同学、问候同事、问候经理、问候旧友、问候新交、祝父寿、贺客复险要、贺新任显职、慰丧兄、谢赠步等)人世间的人情是暖便在这里具体体现。

  写信,只是一种形式,目的在于让你感受到那份郑重和真切的心以及诚恳地对待重要事物。你自己的真心,可由多种形式去体现。文言尺牍入门,便是领你进入那礼貌而真心的世界的其中一种形式。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四):明明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何要关心古人怎么写信?

  工作中不止一次听中学生抱怨,为什么现在语文考试会有那么多文言文题目啊?唉,好难懂,看得头疼,命苦呀。其实这就跟有些人总抱怨身为中国人为何学外语一样,无道理可言。为什么学?因为它是个工具,多多了解或掌握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啊。

  读书时,某位老师的研究范围就是明清人的书札,所以我有时候也会跟着看一些。如今读到谭正璧老先生的《文言尺牍入门》,突然想起很多人都说“读书是一种遇见”的观点。的确,当我们打开一本书,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在那里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个领域的事,接触到不同年代的思想菁华。翻看本书,正有此感。

  以前读的一些文史类书里,每见古人在下款署名后以“顿首”一词表示敬礼,便觉十分文雅,也对古人的书信交往礼仪充满了兴趣。本书在提到这点时,还特别说到,清人书札中的“顿首”度作草体,好像“十五”两字连写,而将中间一横向下拉长,有如签押一样。想象一下,古人在这方面的习惯做法和讲究皆有缘由,只是今人疏于注意,便错过了许多有趣的小知识。

  印象中悬疑小说或电视剧中之人在收到信时,常在末尾看到“知名不具”四字。“知名不具”直译为"你知道我是谁,因此我就不署名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是"由于你知道我是谁,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谁,以及让别人知道我们之间的事情,因此我就在这里写'知名不具'四个字代替落款。"

  本书中也提到相关的写法如“名心肃”“名心具”等,意为受信人见笔迹,就知道其为谁,心照不宣。至于有的信件,在末尾书“两隐”或“两浑”,即上下款都略去的意思。还有注“阅后付丙”的,是希望看完焚去,以避免被他人所见。因为在天干中“丙”属火,故以“丙”代“火”。

  这些知识对今天几乎不再以书信往来为交流方式的人来说,自然是偏僻冷门了,但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多了解则兴味盎然。正如刘叶秋老师所说,其实写信和一切创作一样,优劣关乎修养。这里的修养指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指欣赏旧时繁文缛节的能力,而是学习并继承从前书信讲究文明礼貌的优秀传统。

  如今,随着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宽广,各类不规范用语层出不穷,现在的年轻人写信不讲辞令,说话没有分寸者,更是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在给师长之辈写信时明明是求助,却使用极为失礼的言辞,给人一种“下指示、传达命令”的感觉。这是极为滑稽可笑的。

  如此做法除了让受信人感到不被尊重外,无疑会使更多人(尤其是较年轻一代)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即使生活在现代,我们还是要认真对待书信的体制和用语,最好将传统文言尺牍中的优秀一面传承下去。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总之,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希望遇到本书的我们,都能成为更有素养的沟通者。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五):纸短情长:古代书信的魅力

  《古诗十九道》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写得很有意思,诗中再现了古代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而今天却已销声匿迹,难以重温了。诗的最后四句是这样说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初读之下,似曾相识。郑重铺一笺信纸,写一封书信曾经如家常便饭一般自然。书信,寄出的是一颗牵挂的心。纸短情长,意在笔外。古代雅称书信为尺牍,大家小书系列有一本谭正壁先生著的《文言尺牍入门》,内中文言书信诸体皆备,格式俱全。适于欣赏和当作写作文言尺牍的范本。

  书信在古代有很多形象的称呼,如鱼雁、鸿雁、鱼书、锦鳞等,大多令人会心。别称就更多了,比如音书、八行书、尺牍、札、简等。这么多的称呼,足见古人对书信的重视和喜爱。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书信的价值远非今日可比。书信的常用语作为日常所需,是必须熟稔于心并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的。而今天的读者毕竟远离古代,由于语言的改变,对于文言尺牍的写作已全然生疏。即便是阅读也有很大障碍,难以适应。作为古代文化的遗产,文言尺牍对于今天的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熟悉古代日常生活,着实是一扇必不可少的窗口。学习文言尺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书信还很普及,几乎人人都在写。通常的格式是这样的:顶格是收信人,对长辈是敬称,平辈和晚辈称名不道姓,然后是信的正文,接着是“顺颂商祺”之类的套语,最后落款是写信人和日期,大抵如此。这与古代重视礼仪的书信是有很多不同的。古代书信格式大体可见于太史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样的范本。虽然有时代不同,略有出入,但基本上一致,是有章可循的。

  书信作为一种实用文本,在《文言尺牍入门》一书中,被分为四类,即: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和交际类。书后并附有称谓录和套语录,便于查询、使用。

  读此书,读者须注意书写习惯问题。古代从右往左,从上到下,这与今天的书写习惯有很大不同,《文言尺牍入门》是按照今天书写习惯编排的。

  本书的特色是先录原文,文后加以注释,最后是译文,转换成现代汉语,方便了文言基础较薄弱的读者。熟读具体的范文,十分有助于文言书信的学习和写作。但也应注意,正如作者所说:“写信也和一切创作一样,优劣关乎修养”。下功夫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学,对于写作文言尺牍是可以锦上添花的。

  综观《文言尺牍入门》,优点是便于入门,比较浅显易懂,不足之处是注释的不全面,比如“夥”字,很多不熟悉古典文学的人难免认不出。有的注释本字是常用字,注音字却不常用,甚至是生僻字,感觉上有本末倒置之嫌。还有些需要注释的却忽略不注,令人心生疑窦,影响理解。

  文言尺牍中有很多值得一读的优秀篇什,我们在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节目中,可以管窥一斑。这档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于文言尺牍的重视,虽然嘉宾是以半文半白的方式朗读的。好的文言尺牍,正如古典文学一样,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信息时代的轰然来临,让书信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书信如明日黄花,令亲历者凄楚神伤。我的箱箧还珍藏着几十封与家人、同学、朋友往来书信,里面驻有我往日的青春,快乐与忧伤。永志不忘那份写信的感觉,真的是收拾了心情,寄出了情怀。书信,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过往岁月的留念,是情感的生发地。读《文言尺牍入门》,如驶入时光隧道,重返往昔。

  碧月清风

  2018.5.3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