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巧熙
“交易式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孩子初尝甜头后,禁不住诱惑一再尝试,直至越陷越深,不可收拾。
——秋葵妈
但没过几天,他明显开始敷衍了,写得歪歪扭扭不说,还偷工减料,把字写得大大的,一页纸没写几个字就满了。
“你把碗洗了,我就给你十块钱。”
“考到前三名,我就给你买新款的溜冰鞋。”
……
为了激励孩子进步,父母们不惜以各种好处诱惑,希望孩子有前进的动力。
其实,这样的另辟蹊径,名为激励,实为交易。
“交易式教育”,或许一时成效斐然,但潜藏的伤害,却是长久而深远的。
所有的事都是为父母而做,与自己无关
但这样孩子永远也不会爱上吃菜,因为一旦停止发红包,他就停止吃菜了。
外部激励,短期内也许有用,但无法让孩子产生真正的热爱和内在的动力。
第二阶段,给第一组成员奖励,只要答对一题,就能得到一美元;但第二组依然没有奖励;
这时第一组成员立即停下了答题工作,而第二组中,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着解题。
很多时候,外部的奖励反而会消减做事的动力,让人失去原有的兴趣,只被动地追逐奖励。
原来,为了改变孩子的懒散,周女士曾和他约定:在家里完成一些任务,就给一定的奖励,打扫给1元,洗碗给2元。
有一天,她在家做饭,让孩子顺路取个快递。
“可以,一个收费5角!”
孩子理直气壮:“取快递也是帮你们工作啊,当然要给我奖励了!”
那就是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即时的回报。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父母而做,与自己无关。
这种心理模式,导致了一旦没有切实可图的益处,便会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甚至失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
有条件的爱,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小芸从小被寄养在舅舅家里,但她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
五年级时,她意外受伤,5根手指都失去了知觉。
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后,她慢慢恢复了,但成绩却一落千丈。
从此,她行为大变,沉迷网络、违反校规、甚至产生自残行为,变成了一个彻底的问题少女。
原来,小芸由于一直没在父母身边,父母打电话给她,关心的多是学习的问题;对她的各种奖励,也常是因为她取得了好成绩。
所以,她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自己必须成绩优秀。
只有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父母才会爱她,而当她成绩落后,就会失去父母的爱。
正是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她才会自暴自弃。
用交易代替教育,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我的所有的好,都是有理由的。
父母爱我,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我是谁”。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过:
鲜有家长具备勇气和独立性,做到更关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只是一个礼物,是孩子不需要非常努力,便理应得到的礼物。
用交易绑架他的行为,限制他的情感,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真正的教育,从不为爱设限。
只有拥有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我。
形成思维惯性,越陷越深
很多父母并非不知道交易式教育的危害,但经常架不住孩子的撒泼耍横,于是,为了息事宁人,总是妥协。
孩子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说不行,孩子说不给看就不吃。
几个回合下来,妈妈惦记着孩子饿了,饭菜凉了,打扫卫生的时间到了等等,总是败下阵来。
久而久之,父母越来越容易妥协,而孩子也越来越得寸进尺。
心理学上有一种递增效应,如果最初我们对孩子妥协,那么孩子便会越发有恃无恐。
而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强。
直到孩子完全不在意我们的意见,甚至用情绪作为手段,攻击我们,逼迫我们。
社会与法频道曾播出过一期节目,10岁男孩小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上演了十几次“跳楼秀”。
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有时是因为做错事被父母批评,有时甚至只是因为和伙伴之间产生了小摩擦。
而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源于父亲对他的一次次纵容和妥协。
最开始,他不愿意去上学,爸爸就给他几元零花钱。
屡试不爽后,他直接告诉爸爸:“你不给我钱,我就不上学。”
爸爸没有制止他,反而一次次和他“交易”。
后来,母亲批评他时,他学会以自己的安全为筹码,换来母亲好言好语的哄劝和退让。
最后,他形成了惯性思维,将跳楼当做武器,用于回击一切让他感到不如意的人和事。
从最初的“小交易”,发展到后来的“视生命为儿戏”,他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路径,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怪孩子”。
这正是“交易式教育”最可怕的地方。
它让孩子初尝甜头后,禁不住诱惑一再尝试,直至越陷越深,不可收拾。
教育的本质,是形成规则意识
教育心理学上说,2-7岁的小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而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以“好处”为诱饵,促使孩子为了短期利益,完成某些行为。
而是应该正确地引导,让孩子逐渐形成规则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进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外部世界有正常而理性的认知。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制定了日常生活的7条家规,比如: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能麻烦别人;不要贪食;不要花费还不曾到手的钱等等。
孩子们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要遵守的规则,进而形成习惯,逐渐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美国的幼儿园也非常注重给孩子们树立规则,老师们会花很多时间,专门给孩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
大到不许打人、不许毁坏,小到洗手的方法、玩具的摆放等,都有一定的规则。
孩子们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
也体会到违反规则的后果,自然而然对规则生出敬畏之心,从而懂得了行为的边界。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斯波克博士曾说过:
如果你期待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纪律,可以让你的期待成为一种可能。
纪律,即稳定的规则意识。
只有孩子们学会规则,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才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有底线的人!
与所有父母共勉!
猜你想看
央视9.2分催泪炸弹:为人父母,你究竟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作者简介:90后新手妈妈,对文字怦然心动,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首发秋葵妈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
你若喜欢,为秋葵妈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