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生日这天,庆祝订阅者超过 20 万啦 / 撰稿人手记
日期:2020-03-15 00:01:22 作者:星玫玫玫 来源:MorningRocks 阅读:

在生日这天,庆祝订阅者超过 20 万啦 / 撰稿人手记

  热爱未知,比如宇宙和清晨

  我们创造一个生平故事

  然后将这个故事视为我们的一生

  Max Frisch

  我还清楚记得两年前的今天。

  那时刚下定决心切换一条截然不同职业跑道准备辞职,跟闺蜜约好了去曼谷过生日

  提前写好的生日纪念文章在飞行过程自动发出,飞机一落地,涌入的几十条好友未读消息告诉我的是却另一件事:霍金过世了。

  时一阵恍惚,觉得也太奇幻了,爱因斯坦在这一天出生,霍金在同一日过世,虽然这一切都跟我的生日关联十分微薄冥冥中好像又有什么可以被称为「命运」的东西

  记忆深刻的是霍金关于 安乐看法

  他首先是支持「受病痛折磨的人应该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又强调「但是,我认为这会是个很大的错误。」

  尽管生命看似很坏,但总能找到事做,也会像别人一样取得成功。有生命,就有希望

  是啊,霍金本人就是最好的榜样

  不仅是带来突破性进展科研工作者,还是科普作家网红演员,甚至歌手,他展示了一个非常充满希望的人生

  既然「被冻住」的人生都可以打破常规,又有什么能限制你我,又有什么不能去追求的呢?

  除了突如其来的讣文,那年的生日过得十分精彩

  之后的两年在转行后的阵痛、大量学习日夜忙碌中倏忽而逝。

  (同时非常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公众号的周更)

  不是很常登录公众后台,前几天才突然发现不知道在哪个时刻订阅者已经超过 20 万了。

  ↑ 9 号的某个时间

  意识到,好像已经是个不小的读者群

  从四年半前开始更新 Morn,以创办「一个小众安静,展示未知之美的线上杂志初衷,走到今天,可以说是秉持着初心打造出了一个品牌

  没有营销,没有商业化,没有换量,没有做任何运营活动

  订阅者虽然以很缓慢速度叠加,但打开率一直保持在 8-12%,每篇文章都有 5%左右读者点击「在看」,这些是其他公众号难以比肩的活跃数字

  每次被问到「有什么心得?」,都只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

  既然决心开始做一件事,就一直做下去,不要停止。

  

  写一篇文章爆红,是营销;写一百篇文章,篇篇有人看,是运营;每年写一百篇文章,坚持了很多年,当别人提起某个领域或者某些关键词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你,这才是品牌。

  ?

  / 说说关于「坚持写作」这件事 /

  其实就一个人,连续几年都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确实是很难的。

  所知所长逐渐消耗信息量透支,人生故事也会有说完的一天。新获取灵感追赶不上更新节点,匆匆而过的订阅者们失去等待的耐写作者就会被遗广阔信息瀑布里。

  能够做到长期写作,需要创作者不断出门去经历事物,或者,从不停止阅读。

  一直保持 主题性阅读 习惯并且随时记下灵感应该算是我的秘籍。

  日常除了正职需要的专业书籍外,每年还会特别设定一个「本年研究主题」,长期订阅 Morn 的人应该能隐约摸出一些线索:17 年主要读艺术鉴赏,18 年宇宙史,19 年物理学,20 年计划的则是科学哲学。都是出于兴趣的选择,由此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多多少少都有体现在文章之中。

  从量上来看,每个月 1-2 本职业用书(互联网行业、商业、财法务等),1 本兴趣书(70% 是当年研究主题),平时通勤路上会听一些故事型的书。因为不是图形记忆型的人,不喜欢看视频,更喜欢文字。

  此外,每周至少两天用零碎时间阅览各类 设计师、摄影师和艺术的新作品 也已经是保持了五六年未间断的习惯。

  关于 个人故事——除了「撰稿人手记」系列之外几乎不提到自己的经历与心情感受,也是打从一开始就设定好的。

  消费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写作太容易变得懒惰了——而且更希望大家是因为共同喜欢什么而聚集在一起,毕竟人呀,突然喜欢和讨厌另一个人都太随意了。

  ☕️

  / 在工作与生活里,你是什么专家 /

  因为较一般大学生更早地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到这个生日为止,已经在北京工作将近 10 年时间了。

  是非常棒的 10 年体验:见识过 21 世纪初互联网浪潮,也曾经是怀抱「好产品可以改变世界」理想的热忱年轻人一员(如今的 V 产品经理),在正职工作里,经历过三次截然不同的职业转型,也经历过截然不同风格的公司,创业公司、投资机构和投行。

  大概在 25 岁左右,一度非常沮丧。

  觉得自己兴趣太多、好太广泛了,似乎无法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

  很羡慕那种在一个领域里遥遥领先的人,觉得那样的人生很耀眼,而且似乎真的能留下什么。但自己没有成为那样的人,经过一番挣扎,最后只能自嘲地说一句:

  对于并没有利弊分明也并非生死攸关的事,就让自己不要违背本性地去生活好了,最坏的结果能怎么样呢——成为一个不优秀的人——就像 99% 的人类一样。

  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除了太年轻 以致于根本来不及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之外,还有就是自己过窄、偏见的视野把「领域」的 定义看得太浅薄了。

  是必须在医学、物理、绘画或者编程等职业领域做到登峰造极,才能成为行业专家吗?

  拓宽来看,特别会烹调美食肯定算专家,那特别懂得品味美食也算专家吗?

  如果听特别多的音乐也能成为专家,那是听 5 万首歌就算呢,还是 50 万首?

  亦或是只要自己认为「没有人比我更懂 XXX 」了就可以算是一位专家?

  打开条条框框之后,我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兴趣积累,自己其实早就已经是好多小众领域的专家(骄傲脸)

  比如。

  我是在任何开会地点附近都能找到绝佳环境咖啡厅的 咖啡厅「活地图」专家 ☕️

  « 左右滑动 »

  微博标签 # 认真喝一杯拿铁# 能看到更多

  « 左右滑动 »

  还有。

  我是一位自家窗台固定机位的 日出日落摄影专家 ?

  « 左右滑动 »

  如若超出自家窗台的范围,就只能算是工作和度假场景里的「日出日落摄影爱好者」了:

  « 左右滑动 »

  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认真生活。

  没办法(至少在这个年纪)成为一个职业领域拔尖的专家,那就在日常生活里把一件有趣的小事做到极致——

  在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小事里,做到没有人比你更认真更好。

  ——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本事呢。

  运营 Morn 也是同样如此 ✨

  新的一岁里

  也会继续好好工作、阅读、写作和生活

  努力多成为几个小事里的专家

  希望你也是

  ?

  / 有其他想问我的,可以留言区评论 /

  往期的「撰稿人手记」

  很多人问我,你到底是怎么画书签的呀

  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运营这个公众号的呀

  关于晨滚和新计划,

  以及你真的需要开公众号吗?

  很多人问,公众号两周年了,

  当前经营情况如何?

  我跟最早的读者们,有一场三年之约

  一些数据、小玩意儿和鸡汤

  Morning Rocks

  一个小众,安静,展示未知之美的线上杂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生日这天,庆祝订阅者超过 20 万啦 / 撰稿人手记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