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应该想过,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啊,南怀瑾先生也曾说过同样的话——一个人问什么要读书呢?
我查阅过很多书籍,从中国的那些传统文化来讲,这属于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而古人最喜欢给的答案就是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
明智明理这看似云淡风轻,不痛不痒的四个字却包涵了许多深刻的意义。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那我只能说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民,同时,使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让这一生可以更舒适更快乐。明理了,就不会有痛苦和迷惘,更多的是一条明晰的路线,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个细小的事情。
这些都是在一个人读书之后会表现出的东西,因为i智慧、知识的开发,就很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的谋生知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知道以后,那是当然也是必然的事。
若是手头、案头、床头,总有馨香的书籍作伴,是一种幸福的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侵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余口,满心漫香。
从春夏读到秋冬,从黑夜读到晨曦,在春秋漠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行运中。心灵因为书,时而大恸,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悟彻人生真理,感叹世事哎凉,都不为是人生一大快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不在一个维度,你可以在浩瀚的《四库全书》中激浪杨帆,也可以在亘古的《史记》里闲庭信步,飘逸在古风幽林里无比虚幻。从《十戒诗》中能看到仓央嘉措那纯真爱情的传奇,从《兰亭集序》里依稀闻到王羲之那流放百世的墨香……
读书可以所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了,而这种行为本身是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更广阔的智慧舞台上的。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开启了明灯,让他可以时刻保持清醒,步步明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读书多了,读书久了,一个人的气质也会因此产生变化,更多便是儒雅的气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菠菜百家之灵,云翠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气象万千,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充实人的底蕴,完善和净化人的灵魂。
你或许还不知道,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侵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沁润在读书人的心底里,有内忧外,举手投足间做人处事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
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
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你的丰富,以自身的安详引领着你的安详,以自身的厚重影响着你的厚重。
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
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
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
它以自己的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