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时,已经下起绵绵的秋雨。
走到楼下,却发现落花满地,只是花朵很小,因为那是桂花。前一次已经开过的桂花,不知道啥时候悄悄孕育了一树的花朵。而在这样秋雨来临的时候,悄悄绽放了。
一阵秋风,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是落花 满地。花落知多少?数一数,可能就失去情趣了, 只是问一问花落知多少?无需回答。只是静静看一地落花无人自香……
一早是两节语文课,早操因为雨,所以不要下去。大家交流童话的时候,我们谈到了《没头脑不高兴》 ,之后百度动画片,看着开心极了!看着孩子们笑声那么响亮,我真的担心他们笑声会吸引异样的目光。
只要看见他们开心的那种状态我已经十分满族,有意思的是 等到一集播完,恰好音乐响起。
第二节课,我就看着孩子假期里的生活记录,看着看着总会深受感动,因为很多孩子忽略的事情,我们班孩子却视为珍宝。挂记者证,吃烛光晚餐,游览天井湖,放孔明灯,开公园的小店 ……想着那些画面,我就真的深深沉醉其中,是啊,生活才是在写作的金矿啊。
但是也有极少数的人写的很差·。慢慢来吧。
而第三节课呢,考试吧。
之后,等待一件新任务,给孩子们学籍资料补充,虽然是对的感觉确实走过场。
放学时,发现们没有关,走进去看知道了宋子健的妈妈在修锁,这样的门已经不止一次坏了,一方面孩子们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这样的门的确设计不是很好。
我发现自己最近因为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火了,孩子家长也很积极去完成自己维修的任务了。我只是知道慢慢来的确还是一种成长的必然。
每个孩子在自己行为过程中不断会有错误出现 ,但是学校就是一个应该接纳错误和接纳不断改正的地方。没有一个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没有丝毫错误。
下午听课,感觉到年轻教师的那种生涩。也属于正常,急切地需要告诉孩子这样的道理……所以孩子们自己的需求反而被压抑了,他们想要自由表达的内容。
其实,朗读指导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孩子透过美好的读能够体会到更多,为什么,需要写那种固定的答案呢?思维可以放飞,我们常常认为井底之蛙可恨,可笑,却很少站在一只井底之蛙的角度去去理解它,接纳他,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井底之蛙呢?我感觉是千真万确的。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期待着在自己的成长中能够有一种能力慢慢爬出井底,走出一定的局限,那么才有机会看见真正的天空时,才会有机会发现坐在井底是多么狭隘。
可能这两年行走在教育的更多优秀同仁中发现他们在读不断成长也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差距,所以井底之蛙可能是我们人生很多时候的隐喻。
可怕的是做了井底之蛙的人一般也不轻易承认自己的狭隘。之间有个老师说青蛙为什么还坚持相信自己看到的天空极速hi井口那么大呢?我笑了:“假设我就是那青蛙,一直坐在井底看见天空就是那么大,还一直说自己眼睛所见到的,有什么错误呢?”
后面也有激烈的语言,可能忘记了……
成长的路上一定要告别井底之蛙的日子。
告别需要一种勇气。勇气更新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和谐和平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