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日期:2020-01-27 13:42:35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世界

  “我们用尽语言,也完整描述一片树叶。”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时候曾经这样“警示大家。学生们眼中满是疑惑

  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大随即发现,哪怕一片小小的树叶,无论形状颜色纹理,还是物质成分,都无法进行准确描述。

  “一片树叶尚且如此,我们如何真正了解这个世界?”

  课堂上一片静默。

  “世界如此,人也一样也许对别人或自己的了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假的!”

  于是,同学们陷入不淡定的沉思。

  “这只是个基本原理。世界的精彩远远超出人的想像我们的语言只是思维的触角,轻轻从所见所闻的世界划过,如何谈到对世界的真正理解,如何谈到对世界的掌握?”

  ……

  这是我第一次明确地“警告”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语言能力已经升级到近于“狂妄”或“炫耀”的同学们!舌头运动”已经过量,大脑却“慵懒”地一步未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用精美的语言,为真实的世界“造谣”!

  二、承认自身的“狭隘”也是对世界的“尊重

  把事物片段化”、“标签化”几乎是每个人习惯,这本质上是人们主观提取有效信息”便于进行判断的“思维构建技术”。就像在十字路口架设立交桥,强调实用突出效率。但是“立交桥”和“道路”都需要一定强度的“地基”和规定标号的“水泥”,这些“隐形”的思维基础可以不说,但一定要有。

  语言快于思维,当表达高于思想,当争论掩盖逻辑,当认知偏离事实,我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而是在制造偏见”和“误解”。在生活场景中,人的感性价值取向远远高于事理基础认知。比如,我们抱怨太阳炎热,却忽视给我们带来光明;我们批评刺扎嘴,却绝口不提鱼肉鲜美。所以,过度的强调,实际上就是表达“偏见”!

  其实,学会判断和选择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这门功课常常表现为一时一事的表达,其核心标志着对世界解读功夫素质。以读书为例,有人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人物形象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是没有告诉大家,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绝大部分都偏离了原著初衷

  “偏见”和“狭隘”有其发生的各种理由,但不是说它们可以为“真实的世界”代言!无论是谁,都可能因为身份职位或个人主观愿望在表达中让世界“变色”或“变形”,但是“真实的世界”可能随时甩来“耳光”,不看“面子”,且清脆响亮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相,承认自身的狭隘是思想的高贵,也是对世界的尊重!

  三、还原单纯,“读”出真意

  学过一点文学史,背过几篇唐诗,也消耗过几年“自以为是”的大学时光。曾以为,有些东西已有“共识”,已有“定论”,已无“悬疑”,斯时斯事,得无异乎?

  偶尔听四岁的孩子背诵杜甫的《望岳》,嘟着小嘴,口型夸张,音调高起,童声清脆,一板一眼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让我忽然有种莫名新奇感,那“泰山”在孩子的嘹亮的童音里,怎么变得那么“熠熠生辉”,那么“生机勃勃”,那么“灵动有趣”呢?

  听着孩子的童声朗读,我浮想联翩。感觉孩子的“泰山”,真的有“造化”的“神秀”,真的有“绝顶”的“妙趣”。可是我的“泰山”呢?实在是又“厚”又“重”啊!

  年轻时,我登过泰山。齐鲁大地,东岳独尊,悠悠千年,厚重古迹。仗着那点子东拼西凑的“文化粉尘”和还算充沛体力,我从泰山脚下直至天街,一路攀登,一路“膜拜”。所见的摩崖碑刻,或古朴苍劲,或意蕴深远,让人无限感慨。但是如今想来,我登泰山也不过是做了一次古圣先贤的“跟屁虫”,自己的真实感受,竟然“漫漶不清”。

  人,笔画如此简单,可见并无天然负累。天,也无非多出“二条”:一为“真”,二为“纯”。这样的“人”,足可以读“天书”。看来,人生和世界并不难“读”,只是要求我们,做真正的“读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