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河流》是一部由杨平道执导,剧情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这电影我个人感觉非常一般,最开始是看到一个剧情简介觉得还多不错的,迫不及待的去看,结果果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其实我不是想说这部电影,而是说这一类电影,其实中国不缺好故事,也不缺好剧本,但是关键是为什么看起好好的题材为什么拍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归根到底还是功力不够,把控不到位,拍摄手法等等!为什么国外的很多电影无论是短片还是什么的无论是看简介还是真实看到都非常好看,好的东西也要拍得好才行啊!
《生命的河流》观后感(二):看不到岸的才是大海
[公共号:stonewithegg] 爱恨别离,生老病死,祖父母的暮年岁月和儿孙辈行将开启的人生交替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南方某个普通家庭最日常的写照。杨平道在导演阐述中表示,当他意识到将自己抚养长大的祖母不久将离开人世后,决定拿起摄像机,为祖母和她奉献毕生的家庭,留下一些记录,于是就有了这部《生命的河流》,也成为他对创作和人生的一次重新审视。
影片采取了记录与剧情交叉的形式,时间的先后顺序也有意打破。碎片式的拼贴,真实与臆想的碰撞,令它的节奏陷入了人为的凌乱中。但也正是这种凌乱,反而契合了生活本身的琐碎。这些琐碎就和祖母逐渐失去的记忆一样,真假难辨,含糊不清。在老人身体尚健之时,和大多数中国老人一样,她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对晚辈的照看上,但是含饴弄孙的生活似乎并未给她带来充足的幸福。衰老给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的损伤和折磨。在人生临近尽头时,她回忆起自己的儿时:是母亲用两担谷给她换来一个婚姻,小女孩不得不顺从命运的安排,将自己剩下的人生交付给了另外一个家庭。只有在行将就木时,在自己养育的孙儿面前,老人才喃喃道出了这份吞咽了大半辈子的委屈。
虽然本片的缘起是对祖母的追思,但出人意料的是,最为生动出彩的部分却是占据了全片一半篇幅的关于导演夫妇平常生活的场景。故事的大部分发生地是卧室的床和沙发上。狭窄无序的空间,初为父母的慌张,经济的窘迫,情感的龃龉,一幅非常不完美的画卷被呈现出来。那些不完美就像牙缝里的牙渍,永远也无法剔除。观众几乎完全被这些过度曝光的私生活所迷惑,甚至为主人公岌岌可危的婚姻担忧。实际上,这一段又一段有关婚内生活的白描,均是虚构出来的剧情故事。导演与妻子在开机前,背好台词,开始“演电影”。当然,其中有多少基于外在的真实—去重现已有的生活,又有多少是内心想象的真实—去创造一种生活,很难去准确判断。“假象如同体面的鸦片迷惑既定的秩序,它操纵着人类的大部分生活,也缓解着生活本身带给人无尽的压力”。(《对面》,铁凝)。在片中,正是这种假象在操纵了观众的同时,也操纵了创作者本人。在编造的故事里,他是那么入戏。无论是与前女友的藕断丝连,还是上手殴打妻子,摄影机“记录”的这些令人讶异的细节,都成为他用内心的欲望来反抗乏力的现实的一种手段。仿佛是现实溢出来的层层压力,将他(导演本人)不时推向窗边。此时,窗口成为一个暂时脱离现实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灵出口。我们看到,他时常站在那里,沉默地望着楼下的河。
回乡的林荫小路,一段斑驳的楼梯,一条并不清澈的河流,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在影片中。夜晚中的小路,是返乡的道路,在灯光不明的丛林夹道,传来创作者梦境般的絮语;小镇楼道间那段弯曲的楼梯,总出现外祖父费力爬楼梯回家的身影,推开门是家,里面有蹒跚的祖母在忙碌着;小区附近那条面目不清的河流,被作者从高处凝望了无数次,生命的况味就在这种单调的存在中被咀嚼着。客家传统下保留的某些风俗的出现,又为生与死,前世与今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这并非一部单纯的家庭录像,它的主题与内容,在形式上的多面性,剪辑叙述上的探索,更加突显了其实验特质。也许它在题目所引申出来的关于生命哲思的方面,尚未达到一定的厚度和高度。当杨平道表示这是一部家庭生命史并且在女儿长大时将呈现给她观看时,遂令人想起迈克•奥德(Michael Auder)的录像,奥德在女儿五岁时,让孩子观看自己出生时的视频,然后将她观看的过程拍摄下来,放到又一部作品里。而这或许成为观者对《生命的河流》的后续期待。
http://www.artforum.com.cn/column/section=film#entry7758
任何事情,一旦被冠上「独立」二字,似乎就变得高贵起来。但说到底,电影无非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与其他独立电影不一样,《生命的河流》没有那么落寞,反倒获了不少奖。
2014年 哈尔滨新月独立影像展 开幕片
2014年 长春青年电影节 开幕片
2014年 大连艺术电影节 主展映单元
2014年 印度新德里Visible evide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ary
用导演杨平道自己的话来说,“反倒因为这部电影赚了一些钱,获奖拿了一些奖金,再加上在各个地方的展映”。
这让我很意外。一直以来,但凡被冠上「独立」二字,事情就变得不一样起来。独立摄影师、独立电影、独立设计师…。任何「独立」的职业似乎就与金钱不沾边,似乎能遗世独立、不染尘埃。
导演名叫杨平道,80年7月生人。人很幽默,很典型的80年生、准70后特质,细腻敏感、却也带着诙谐幽默。不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
《生命的河流》更像是一个人的絮絮叨叨。我无法现象导演是如何鼓动自己的老婆、亲人成为自己镜头下的主角。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将自己细碎的生活、情感、夫妻关系,以及对奶奶离世的愧疚合盘推出在观众面前。在我看来,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我是做不到的。
真实最能打动人,真实也最残忍。第一次出现奶奶躺在床上的镜头时,我几乎是吓了一跳。老人的病痛和生命临终时的那种状态,真的让人不忍心观看。再加上导演故意磨旧的效果,我几乎都能闻到破旧的房子里,老人身上腐坏的味道,能想象到她常年未受到细心护理背上长出的褥疮。生命的最后不该是这样。
我甚至有些怨恨导演,但似乎他也有无可奈何。作为长孙,他应该有能力更好地照顾老人。就像那幅著名的被秃鹰觊觎的小孩,作为记录者,摄影师在当下本可以更有作为,而不是旁观。导演也是。
终究这个问题我没有问出口。这个横亘在记录者面前的千古难题似乎在亲情面前又加重了一些。在整个片子中,导演一家的生活也都清晰地展现出来,破旧的房屋、时不时关于“隐形人”小菲的争吵、写什么小说,还不如找份工作老老实实挣钱——整个家里都是贫穷的味道。不应该在要求导演给予奶奶更多。
有一个观众问到了类似的问题,导演似乎被他感动了。他的问题大意是,“从影片中看,亲戚们的生活条件在慢慢变好,但奶奶的却一直生活在那个破屋子里。为什么没有人帮助老人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呢?导演是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吗?”
导演回答说,“既然你问了,证明你肯定是看到了。我所有的亲戚都把更多的钱用来抚养下一代了。改善下一代的生活条件了。”
这是不争的事实。之前看过一个话题说,爱是向下的。所有人都是把更多的爱放到下一代人身上,老人是极容易被忽略的。这是一种自然法则,天性使然,没有人逃得脱。
没人逃得脱,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愧疚,这几乎是我不敢触碰的话题。
已故奶奶的部分是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很多都是杨道平导演拍摄《家谱》时所表现的内容;而关于他自己的现代的部分,是剧情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纪录片+剧情片综合起来的片子。换句话说,在拍摄自己和妻子冲突的过程,是导演架好了机器,有现成的剧本,自己和妻子演出来的这样一部电影。对于这种表达方式,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过去式和现在时的重叠让人眩晕。我甚至问了导演最后关于家暴的部分是不是真实的。导演有一种被后天磨出来的乐观,说,我没有打老婆的习惯,是为了突出矛盾才这么处理的。
我不知道这种“拍”出来的剧情片是否会削弱纪录片的真实性,而纪录片是否也会弱化剧情片的戏剧张力。
《生命的河流》观后感(四):关于《生命的河流》
“我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你是在一个篮子里,顺着河水飘来的’”,这一台词几乎是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切题”,而且是“间接”的。杨平道导演在影片中并未“肆意”使用河流意象,尽管他家的窗外就是河流。影片的开始和结束的镜头都是从车前窗拍摄的夜间乡镇公路:两边葱郁的树木夹道而生,加上夜摄的模糊,使之带有了某种印象主义式的隧道感——那应该是同一次拍摄的镜头。影像文本的循环重复,也是一次生命的“轮回”:祖母逐渐衰老直至逝去,而自己的女儿也降临世间。在这样的轮转里,生命中的轻与重、衰与荣,透过细碎的生活片段纷至沓来,被重新观照和审视,亦被喟叹。
影片是由黑白和彩色两种影像混合交叉剪辑而成,阿伦.雷乃《夜与雾》般的色彩使用,区隔着“我们”的小家庭与大家族不同的时空,也区隔着在剧情与纪录两种电影类型——黑白的家庭影像是出演的,而彩色部分则为实录——这是美学选择,更是曾经的纪录片导演的伦理担承:虚构在本质上毕竟迥异于真实,美学方法论上可以混搭,但“本体论”上必须货真价实,尤其是在受众有可能误读的情况下——这是一杯材质确切、层界分明的鸡尾酒,在品尝时味蕾会对不同的液层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彩色的影像里,四代人组成的大家族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这些事件逐次而来,既庸常而又重大。祖母口述的从前岁月,将时间向前追溯延展,那是家族影像的“史前史”。而导演去香港的片段,看起来与整个叙事略有疏离,但正是母亲的现身使得四代人的链环承上启下、结为一体,并因此建构起了家族纵向结构的完整性。
而在出演的“我们的”空间里,剧情既有生活逸事(情景事件),但更多或者说更主要的还是与“我”的精神困境相关:妻子质疑“我”爱妻子还是更爱来自贵州的女孩“晓菲”;而“我”的文学理想和实践在现今却难以换得生活的保障,因此备受妻子埋怨;这里面甚至还有着意识形态的偷渡——导演“自己”在朗诵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里用“黄色”调侃和消解“一块红布”,这不禁让人莞尔。这部分影像既于彩色记录相衔接,又自足自洽、自成一体。它不再是真实的事件流,而是戏剧情景式的,经过导演的提炼构思加工打磨,“高于生活”,主要由话语(台词)完成,它是“我”的精神层面的多个维度的自画像:“我”的情感困境、理想困境和“意识形态”困境。
但此中的“我”并没有象在真正的剧情片中那样,去解决困境(当然,本片的剧情部分依然是作为一种向内的“呈示”,而非麦基意义上的故事),而是在其间浮沉,既坚守(当面对理想困境之时)又规避和游戏(面对情感和“意识形态”困境之时),这样的“犬儒主义”带有某种宿命论哲学的色泽,因此也透射着更深的无奈:从终极意义上说,困境是先验的——当我们被捧入那个篮子里,放入生命之河的时候,我们即是被置入困境之中——我们无以逃脱。
我们看到,剧情部分的加入既自然而然地延续连接纪录部分,又使影片有了生活化的意趣和某种形上的韵味。
当导演从摄像机后走到了摄像机前 “自反”出演,随着身份的转变,其实同时也颠覆了电影的经典样态。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首先将它放入一个二元对立的范畴——它首先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之时即意味着纪录片类型的诞生,而梅里爱的电影实践则开创了剧情片类型并使之渐成主流,但却也让剧情片与纪录片从此分道扬镳。这样的分野让导演们使用既定范畴规定的范式制作影片,也决定了影片受众的心理预期:我们或是去推开一扇窗(纪录片)或是去做一场梦(剧情片)。
如果我们更加宽泛的看待“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承认电影首先是一种影像化的表达,是电影作者借以和观者交流的媒介和载体,那么这样的专业化划分则多少令人遗憾——它对表达方式进行了预设和限定。当然限定的存在也意味着打破限定的行动——对此进行反拨和弥合的努力——也不断出现,除了本片,在大陆的独立电影里,之前的《地层》和《玉门》,也正是这样的尝试——既有真实之根,又创造性地生发出了精神之叶,成为颇具意蕴的影像实验文本。可见,这在电影版图上已形成了一百多年的沟壑,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以逾越,只要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
《生命的河流》观后感(五):尊重会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影片
四月的某天,可能是15年春季里最寒冷的一天,我在狂风中瑟缩着,到了一个黑咕隆咚的地下,看了一个名字很对胃口的纪录片。这个很对胃口的名字叫《生命的河流》。海报的图片上写着,“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简介写这是一部家族生命史,还要让自己的女儿长大后看这部片子。这些看似感性又有点哲理的介绍打动了我,以至我完全屏蔽了导演的性别。直到,打着寒颤钻进地下,摸黑到一大块幕布前,寒颤着看完了这103分钟的片子。
片子分为两个部分,黑白的部分是导演编排的剧情片,关于自己、妻子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有颜色的部分是纪录片,也可以称为非虚构,关于即将离世的奶奶以及整个家族。
先说记录的部分,颜色是调过的,整体变暗了。看着颇有一种压抑感,或许倒是和表达年迈挣扎的生命很符合。这部分有大量的人物出现,可纯白的花哨字体让近视的我产生了阅读障碍,于是基本上,我放弃了瞪大眼睛去试图辨认人物关系。导演说这是一部家族史,虽然无论是家谱还是继承,都几乎只是男性的事,跟女人关系不大,但影片的这部分里,我还是看到了些许家族中女性的历史。男人们都去“主外”了,于是女人们在家煮饭洗碗打理房子喂养牲畜生育孩子照顾老人。她们少许的休闲,都交付给了婆媳关系和亲戚关系。男人们要么对于女人之间的纠纷置之不理,要么是一顿训斥。还要明示暗示地举例哪个长辈或哪个典型是多么多么地温顺宜人贤惠奉献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言外之意,你既然没做到就别“惹是生非”了,悄悄地继续你的女儿、妻子、母亲等等的角色就好了,难道还不觉得丢人吗?她们的感受乃至病痛都不被理睬,直到瘫倒在床,需要别人照料,她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男人们才派自己的女人们来照看她。而当女人们煮饭一口口地喂她,为她打扫排泄物、擦洗身体的时候,男人们则在讨论,她该被埋在哪里,才对活人好?
这让我想起了《问题餐厅》里的某一段剧情,全职主妇被丈夫嫌弃离婚,在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时候,丈夫怀念了自己的母亲,说她是多么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至自己累坏了自己的身体。刚开始,这位全职主妇充满了自卑和愧疚,因为丈夫和孩子几乎是自己的生活全部,丈夫的否定几乎等于无可挽回的死刑判决,这让她在哪里都低着头打不起重新生活的精神和信心。直到听丈夫这么说,她才留着泪喊出,你的母亲是一段佳话,但是,佳话能杀人。是的,佳话能杀人。那些被不断制造出来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好xx的女性佳话,不正是在鼓励女性放弃自己的利益诉求乃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益,而去承担起太多本来该和男人和其他人共同承担的东西吗?每次看到躺在病床上疼痛喊叫的奶奶的时候,我都看到了太多刺向她的刀。旁边同样病痛缠身的爷爷一边喊疼一边絮絮叨叨地埋怨,以前她说这疼那疼都没在意,怕花钱不去医院,没想到现在这么严重……不仅是男性,就连女性自己,也被规训地将奉献自己视为美德。
印象很深是奶奶的一位女儿,在说到自己患病在床的母亲的和多病的父亲的时候,她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她们,说她们太重男轻女了,对儿子很好,却欺负女儿,什么都让女儿做,对儿子却怎么样都行……有多少生在中国尤其是农村的女孩们,从小是在被厌恶的氛围里长大的!她们从小就被忽视,缺乏关爱,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她们在目睹着身边的男孩的种种优待中长大,除了取悦男性,朝着他们期待和描述的方向发展,为着成为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等等的女性佳话而奋力隐忍,贡献乃至牺牲自己,她们可选择的太少。
说回片子的黑白剧情部分。如果说,现实的部分是对“母亲”的构建的话,剧情的部分则是对广大的“妻子”或女性的想象。妻子意外怀孕,本不想结婚成家的丈夫,不得不迎接女儿的到来。但碍于奶奶的情况,不能举办婚礼。这让妻子受到很多未婚先孕的压力。小孩出生后,妻子对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丈夫说,你该去找个正经工作赚钱了。丈夫的压力也来了,却一直坚持自己的作家梦。两个人同待在家中,收拾房间喂养孩子的事情被丈夫称为“本来就应该是女人做的事情”。妻子困顿地喂孩子奶的时候,丈夫仍然坚持要进行性行为,哪怕一边喂奶一边抽插。整个剧情里,除了丈夫对妻子诉说奶奶及家族相关的事情,以及喂奶、逗孩子玩耍的日常外,妻子对丈夫和其前女友的怀疑与争吵占了很大部分。而丈夫,不是坐在电脑前,便是躺在床上玩手机,还会对着窗外发呆抽烟。对于妻子的质问,他表现地不耐烦以及不置可否。在被问急了的时候,他的手便扬了起来,朝向妻子。即便妻子已经收拾好行李抱着孩子要走,他仍然对着窗外的江水吞云吐雾。当然,妻子只是走到了楼下,她又抱着孩子自己回来了。在这里,妻子更多的是一个被倾诉的对象、一个未婚先育的母亲,一个争风吃醋甚至有点无理取闹的女人。
回到现实,这样的女性并非虚构。很多女性的生育权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未婚先孕和少女妈妈并非罕见,堕胎的和想要孩子却一直怀不上的女性也绝非少数。可这些,却都被怪罪于女性,可明明,女性才是受害者!不知多少姑娘在逼婚逼生的压力下郁郁寡欢,又有多少姑娘在这样的压力下匆匆嫁为人妇成为人母。然而,这并非终点。我有几个女同学,在她们还未结婚的时候,就开始买个各种饰品,用来防小三,还要绞尽脑汁讨好婆婆。去读博士的女同学,在读博期间和本不是很合心意的男友结婚,原因是怕读完后男友不要她了。而大多结婚后的女性,要么成为全能的家庭主妇,要么成为会赚钱的家庭主妇。记得有次去看牙医,女医生和她的患者聊天说,她和同样做牙医的丈夫同样的工作时间,丈夫下班后可以坐在沙发上读报纸看电视,她却要做买菜饭洗衣服收拾房间。曾听一位未婚博士哥哥谈起择偶条件,他说,我肯定不会找个博士当老婆,多难搞啊,最好找个初中毕业的,也不用她出去赚钱,温柔听话就好……怪不得女博士要赶紧和不那么中意的男友结婚!相对于广大女性,男人们除了工作,还可发展各种兴趣爱好,毕竟,操持家务生育孩子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女人们的。且不说女人们在职场上被歧视,就算有才又有幸在职场风生水起,仍免不得被舆论怀疑正当性以及被无限放大审查是否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当然,标准是男性的定的,且服务于男性。这样,男性便有大把的自由时间,有有所成就者,也有沾花惹草者,无论哪种,都被赞颂成是男人的天性。同时,他们还有无数的理由抛弃那个汗累无数却容颜不再的妻子,如,懒惰,做不好家务,不会做饭,没照顾好公婆,性生活不和谐,不能满足丈夫,做母亲不称职,无法沟通等等等等。况且,离婚对他们来说几乎没什么大损失,婚前是你的还是你的,婚后本来就是共有的,分一部分也不会怎样。不像离过婚的女人背负着污名,离过婚的男人反倒增加了价值,可以继续看女人们宫斗,增加自己显摆的资本。
扯得远了点,总之,我在这部片子里没有看到对于女性的尊重(这样的片子其实并不少见)。这种尊重不在于导演给老婆买卫生巾,以及有没有打老婆上(这其实是值得讨论的另外一回事),而是在于,你是否在骨子里把她当作一个和你一样的独立的人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