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19-12-28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是一本由[日]笹间良彦著作后浪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读后感(一):吃喝拉撒无小事,日本人竟然连茅坑都要做文章

  见微知著、以点带面,总有一书一剧,能勾勒出每个人心中的大唐盛世

  这一书,是《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这一剧,当然是前不久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

  而这本书,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便是下面这一跨页。

  吃喝拉撒,撒被排最后,但是日本人对于此事的严肃认真让人觉得可爱。当然,中国史料也有记录古人对于“撒”的前因后果以及操作

  记录方式,总是各有千秋

  找到这本书的缘起,很凑巧,今年的工作中很长时间都在努力串联起传统文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在路过唐朝的时候,正好热播并且追起了《长安十二时辰》,对于我来说,《长》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一天之内发生故事一环扣一环的将大部头书中对于唐朝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历史景象一五一十的呈现影像里,相信有许多人与我相似,虽然在看电视情节,但是更多的是对大唐盛世的景象一览无余

  这,满足阅读中无法对唐时景象追溯的痛。

  翻开《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的第一页,有一种“日本版”《清明上河图》般“风俗资料大全”的感觉。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都用图画记载表现

  《图录》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生活及一年中的习俗、殿舍及住宅服装武装武器生产与其他产业、乘物及旅行风俗、信仰与生活,每个部分依次按照石器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时间顺序展开。对于已经形成历史脉络基础的读者来说,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怀念大唐,多是通过书中描述物品和风面貌,加上自己理解想象,但因为缺乏图像实物佐证,许多资料和面貌难以真正被呈现出来,而《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正好将此前看过的服饰建筑、生活、习俗、制度等等还原成人们乐于接受鲜活的影视,以至于许多材料脑海中变得更为鲜活生动起来。

  值得学习的是,日本对生活的记载之翔实,上到节日节气祭祀活动喜事丧事,下到澡堂、便所、广告牌,都一一绘制记录,事无巨细一般的生活场景都被作者清晰转为绘图。每张手绘图都以史料根本,在参考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记录、绘图书籍照片等之后,一一标明出处,是一部可以作为日本文化研究资料的史料库。细致到场景中的实物,都会简洁明了标注出名称、用途来源信息。从营造陈设人物参与的生活场景、器物用具堪称一绝,更值得国人学习。

  阅读时,我从网上检索了一个简单版本的中日历对照年表,按照时间维度,将二者对比阅读,就中日历史上风俗与生活场景进行视觉资料的补充

  曾经讨论到自己学科发展的时候,老师拿出日本的一本学科大部头辞典,其中各项器物用具应有尽有,从隆重的到不起眼的,从皇家的到老百姓的,都被一一详实的记录在内,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机缘巧合的是,看《长安十二时辰》一幕花灯场景时,我恰好刷开了朋友圈,看见了前往日本的日站君发出的一张日本今日街景照片,一模一样的夜晚花灯场景相互映照起来,这也是我觉得《长安》的成功之处,旁敲侧击的总能给人们映照出中日文化千百年间脱不开的渊源。没几天后,我发现后浪出版的此书《日本历史风俗图录》上市了,不知道后浪是无心插柳,还是恰有此意。这一书、一剧,交相辉映道出了中日在千百年的更迭中,无数次文化交流的奔波,留存下的宝贵资料珍藏人类智慧文明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更像是一本宝贵的图像资料库,许多人会觉得缺陷在于介绍文字信息太少,此书也便胜在绘图丰富详实,完全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对于热爱日本文化生活风俗的朋友来说更是一个福音闲暇时间,随意翻翻,也能一览历史中日本人生活的景象,上到朝堂宴席,下到吃喝拉撒,加之一点自己的想象力,不失为浓郁的日本文化风光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读后感(二):百闻不如一见,历史上日本美人,那些吓死人不偿命的妆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界限

  为了让自己变美,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词汇,“亚洲四大邪术”。

  所谓的“四大邪术”,分别指的是“泰国的变性术”、“韩国整容术”、“日本的化妆术”、“中国的PS术”。

  之所以被戏称之为“邪术”,是因为它们都有让人“改头换面”的神奇力量,而且,并不是毫无依据

  四大术相比之下,变性、整容需要承受巨大身体上的痛苦历程

  术只能改变照片上的容颜变成“照骗”;

  而日本化妆术,却能通过技术且并承受痛苦地改变一个人样貌,确实对得起它的称号,也确实让普通人在变美的道路上不这么艰难。

  每一个日本女人深知,美女光靠美貌不够,必须要有高超的化妆。于是,在日本女人的一天中,不仅化早晚两次妆,而且在白天还在不断补妆,不化妆的脸,是无法见人的。

  这一观点,日本人倒是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

  在日本古时,将女性早起时的姿容,称之为“朝颜”。

  由于起床之后,脸上没有化妆、头发散乱精神涣散,她们认为朝颜被人看到,是一件可羞的事情

  当时的女性不把这些全部整理完毕,是不会见人的。

  这一系列的整理动作,称之为“身嗜”(注重仪容仪表),因此,当时有条件讲究仪容仪表的贵族、宫中女官们,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妆,而她们,正是带领时尚代表教养人群,渐渐地,不化妆,不见人,就成为了日本女性的日常习惯

  与现代日本女性妆容审美不同,古代的日本女性每天花大量时间捣鼓出来的妆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却完全找不到美的痕迹,反而,有可能会被吓得不轻。

  没有照片的年代,给我们对古代日本女性的妆容印象,或多或少,来自于夸张的浮世绘,或电影艺伎形象,再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对于好奇普通人来说,根本分不清哪个朝代化的是什么妆容,看起来,似乎都一样

  但是,如果你手上有这本由笹间良彦按日本历史朝代,分门别类汇编面成的《日本历史风俗图录》,那所想了解的这一切,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1916年生于东京的文学博士,笹间良彦,除了是日本著名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者,还曾任日本甲胄武具研究所所长,其著作被誉为日本国宝作品

  既然书名为图录,自然是以图为主,文字极少,仅作标注。

  这些图,从生活史、生活者的角度出发,以视觉为媒介,参考了日本各类记录、文献、绘图、遗物或其照片,还原、再现石器时代直至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的历史与文化。

  图片与手绘结合,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书中用极简的文字,尽量标注出各物件各部分的名称。有许多无法通过文字说明来理解的历史物件、人物形象、场景,却可以在这本书里,通过视觉呈现给读者,如果你手边正在读着描写日本古代生活的文学作品,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定会找到某些书中文字所描写的绘画

  比如,我们当我们看到这样《紫式部日记》中,描写日本古代美女大纳言之君容貌的文字时:

身形甚是娇小肌肤白皙美丽体态丰腴,唯见之显瘦削秀发身高长三寸,委地之发梢,及至发状等,皆纤丽非常,秀美无比……

  就可以从这本图录里,看看古代日本女性妆容及捣腾自己的用具,都长得什么样子

  在美容方法并不多的年代,美女们捣腾自己大概可以分为沐浴理发、化妆两大项。

秀发垂地,还得整齐、有光泽

  美不美,先看头发。在那个时代,有身份地位,有家底的美人,都得是一头长发,而这个长发垂地的标准,得比身高还长。

  这么长的头发,按我们现在的理解,本应经常洗发,但那时并没有现在便利自来水,洗发,就成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只能择日而洗。什么日子才能洗呢?得看吉时。

  在《源氏物语》中有这么一段诉苦的对话

最近甚是繁难。若过今日,本月(书中当时为八月)内便无(宜于洗发之)吉日,且九月、十月皆不得洗发,故于今日洗发也。

  根据书中这么一说,四月、五月、九月、十月都是忌洗发的月份,不能洗发。那对头发的要求这么高,怎么办呢?

  各式各样梳子,先上阵,每天早起,便让侍女把垂地长发仔细梳拢。

  到了洗发的日子,再用淘米水或米汤,来清洁头发,顺带着,一并沐浴。

  整齐而有光泽的头发,是身份的象征,是优雅的表现。

  可是现在的我们仔细想一下,几个月不洗头,然后用梳子蘸着淘米水清洗,头发之所以在没有定发啫喱的年代,还能时刻保持着整齐,基本,是毛发分泌出来的油脂功劳吧。

  在沐浴理发之后,该做的,就是化妆了。

涂粉、搽红、剃眉、染黑齿,一步都不能少

  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的盛唐和中唐时期。一切向唐朝看齐,化妆界亦是如此。流行趋势,完全跟着大唐审美潮流走。

  作为美人,肌肤白皙美丽,自然是第二标准。为了美白,早就出现了各种往脸上用的粉底,并且还分有等级

  上等白粉,由大唐进口,是用铅板,放在盛稀醋酸的锅上,瑞用炭火加热,让铅受到醋酸蒸气作用经过各种化学变化而成的铅粉。

  下等白粉,是将火沤泡后再反复研磨,沉淀过滤后而得的米粉

  当时很多女性,都患过天花,而且经常会在夜晚昏暗灯火下,与男性相对而谈,对粉的要求自然不低,妆也会化得较浓。因此,我们常在书中看到,很多美人,在三十岁左右早逝,这极可能和铅中毒有关

  涂上厚厚的白粉,再轻点口脂和面脂,该捣腾眉毛了。

  受中国绘画中贵妇形象的影响,日本人连眉毛的画法,也一并学了去。当时以眉目间隔远为美。为了尽量拉大眉目之间的距离时髦的日本贵妇、女官们,干脆把眉毛全拔掉,再重新画。这个眉目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要画在额头中央,也叫蚕眉妆。

  画眉所用的眉粉,是在油烟植物油中拌入烧成炭的贝壳黑灰,听起来,比起大唐贵妃们所用的东西,真是差太远了。

  白脸、红唇、蚕眉、长发垂地,捣腾了这么多,还是没化完妆,不能见人的,因为还少了染黑齿这一步。

  在《换身物语》中有这么一段:

将眉拔去,齿染铁浆,妆为女姿

  在日本的平安朝,只要达到成年或是将近成年,女性都会把牙齿染黑。而这并不是专门的仪式。在《紫式部日记》中有记载:

追傩早早已毕,予略有闲暇,正染黑齿,整理妆容时……

  这一化妆动作就如同今天我们吃完午餐,补个口红一样平常,却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礼仪

  这染黑牙齿的液体,是将铁浸入酒中酸化之后氧化的产物

  这样一个怪异的化妆举动,直到近代文明敲开日本的大门,才渐渐被抛弃

  沐浴理发、搽完白粉与面脂口脂、两团蚕眉、一排黑齿,在昏暗的灯火下思考着和歌,对你回眸一笑,这正是当时贵族妇女的形象。

  70年代以前的日本,一个化着浓妆且行为举止带有女性特有的柔弱的女人,被认为是美人;

  80年代初期的日本,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为日本理想美女典型,如山口百惠;

  80年代中期的日本,略带着夸张的妆容,有个性的女人,更能吸引男人

  90年代后期的日本,自由奔放型的女人受到日本男人的青睐

  进入2000年以后,似乎每年的审美都在改变,化妆技术也越来越令人叹为观止

  而过去的审美,也成了故纸堆里泛黄的记录。

  想了解,却需要从厚厚的文字堆中,寻找为数不多的图片样式,对应着文字进行揣测。

  精简掉所有文字,用图讲述老物件、旧风俗,笹间良彦用《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走入日本那些几乎已无法再重见的场景。

  (完)

  (我是冰娉,一个读书画里的故事,玩笔墨里的技巧人文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书、画里的世界。)

  参考资料: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日】笹间良彦

  《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日】池田龟鉴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

  《换身物语》,【日】作者不详,成书于平安后期,讲述男扮女装男主女扮男装女主奇特经历

  《紫式部日记》,【日】紫式部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读后感(三):日本平安朝的婚姻制度和女性自由,体现的是一种叫走婚的婚姻遗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几千年的繁衍发展,往往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当地的民众中沿袭而成为当时的风俗。在我国,婚姻嫁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讲究,而在平安朝直接复制了我们唐朝文化的日本,婚姻嫁娶制度则与我们完全不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风俗呢?

  由日本文学博士笹间良彦编著的《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就从起居及习俗、殿舍住宅、服装饰品、武装武器、生产劳动、乘物与旅行、信仰世界等多方面介绍了日本古代直至江户时代的风俗历史,这其中就有平安朝青年男女相亲、婚姻嫁娶的场景图录。

  可以说,日本的婚姻形式,大体上是从“访妻婚”到“招婿婚”再到“嫁娶婚”这样一个历史流程的,而平安时代基本上实行的都是“招婿婚”。

  一、平安时代的婚姻缔结形式

  我们知道,现在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招婿和迎嫁两种形式,招婿是丈夫在女家生活,生下的孩子也随母性,而迎嫁则是妻子在男家生活,生下的孩子随父姓。

  然而,日本平安朝却是丈夫先去女方家居住,等过了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再把妻子和孩子(有了孩子的话)接到自己家里去住,孩子是随父姓的。

  这样的婚姻习俗不仅与我们现在的婚姻形式大相径庭,与我们古时候也大有不同,可谓是有点“伤风败俗”。具体的作法在《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一般男子到了适婚年龄,就会到以才色著称的女性那里送去求婚的消息,女方不能自己回复,只能由家里的当家人父亲或兄长对其求婚者的人品、家世、才能一一考量之后,代女方回信作决定,这大体上与我国古代差不多。但在我国,男方未通过第三方(也就是媒人)直接向女方家里提出求婚,那也是冒昧,而在日本,媒人似乎并不是不可少的,有也可,没有也行。

  如果女方家里答应求婚,新郎会选择吉日去女方家。不过,是先送去消息,然后入夜带上随从来到女方家里。新郎会在中门下车,将开道松明上的火移到脂烛上,走进门内,从寝殿的侧面台阶进入。也就是说未结婚先入洞房,听起来还真有点恐怖。

  而且在这一夜,岳父岳母还要把新郎的鞋子抱在怀里睡觉,寓意他们把新郎当做自己的孩子,祈望新郎与自己的女儿百年好合。不仅如此,与新娘家关系密切的人会拿着脂烛,把火移到帐台的幔帐前的灯笼上,这个灯笼三天不许熄灭。

  是夜,新郎和新娘一起进入幔帐,脱下衣服,等到了第三个晚上,要人用银盘盛着三个饼奉到帐前,新郎和新娘才能穿戴好衣服和帽子,走出幔帐开始吃饼。这就是所谓的“三日之夜饼”的仪式。(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得饿三天?真搞不懂这是啥规矩!而更要命的是,走出幔帐,新郎新娘就将面临分别。)

  吃饼仪式完成后,或当天晚上或第二天白天要举行“露显”。“露显”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吧,女方家里设筵庆贺,招来亲戚、朋友、知己聚会,新郎得以首次与岳父、岳母及女方其它亲戚正式见面。

  在露显当天,还要举行一个“后期”的仪式。所谓“后期”,就是新郎新娘分别在即,新郎第一次给新娘送去信件,盼望后期相会。

  至此,男子会择吉日离开新娘家,该干嘛干嘛去,或去宫廷任职,或继续自己其它的事业。古时的男子有三妻四妾,日本也不例外,但这样的结婚仪式仅限于正式的初婚。

  二、女性有相当的婚姻自主权,可以不答应求婚者的请求,也可以提出离婚

  日本平安朝的婚姻制度与我们古代的婚姻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相当的婚姻自主权。她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男子,如果婚后不如意,还可以选择离婚。她们的婚姻基本上是以情感为导向的。

  如《伊势物语》中的“筒井筒”这个故事写道:“长大成人后,无论男女,偶感羞赧。男子心思非此女不娶,女子心思非此男不嫁,故双亲所提亲事,一概置之不闻。”女子的婚姻虽是得需父兄回信才成,但也必须征询过她们本人的意见之后才行,与我们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截然不同。

  而我们古代,青年男女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女性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得悔婚,更不得离婚。就是一代才女、能与众男文豪并列的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被张汝舟骗婚受尽凌辱,可当她想离婚时却困难重重。

  在当时的宋朝,除非男女写休书,否则离婚没法生效。无奈之于的李清照兵走险招,搜罗了证据举报张汝舟欺瞒朝庭的事实,按照宋朝法律规定,丈夫如果被流放外地,那么妻子就能自动和他解除关系。然而,可恨的是还有一条,规定妻子如果将丈夫告上法庭,就算丈夫有罪,妻子也得判处坐牢两年。

  虽然当时朝中不少高官仰慕李请照的才华,同情李清照的遭遇,为李清照求情免除了她的牢狱之灾,但是可见,当时宋朝的律法对女性是何其不公平。

  然而,对于离婚制度与道德约束,平安时代比现在的日本都更加自由。当时规定离婚的条件有七条:“一无子,二淫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凡有一条符合,就可以离婚。

  在《源氏物语》的《帚木》卷中就有一个女子咬伤左马头的手指,与他离婚的故事;髭黑大将的夫人因丈夫移情别恋,对两人的未来感到绝望而离婚;而和泉式部则相反,她的丈夫因为她见异思迁责难她,而最终离婚;也有些是难以忍受正室嫉妒而自行离婚的女性。这些离婚有很多都是以女性意志为准绳的,大大提高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自由。

  三、平安朝相对宽松的婚姻制度,体现的是走婚的文化习俗

  其实这种宽松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当时的人们有多开明,而是来源于一种称为走婚的婚姻形式的遗风。在走婚制时代,男方会在晚上去女方家幽会,夜合晨离。

  这是上古时代的成人式遗风,应该是母系氏族时的一种婚姻形式,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这种遗风几乎荡然无存。但现在在我国云南四川一带的摩梭人仍沿袭的是走婚这一独特的婚姻形式。

  摩梭族仍然保留的是母系社会制度,他们的一切都由女性支配,是名符其实的“女儿国”。但这个女儿国里并非像《西游记》中所说完全没有男人,摩梭族的男人是在自己出生的家里以舅舅的身份在家里的。摩梭族采用走婚制,其实是男不婚女不嫁,没有婚姻关系的夫妻形式。

  到了晚上,男子会用独特的暗号敲开女子的房门。到了十七八岁的女子,妈妈或祖母会在门楼上专门为女儿准备一间闺房,闺房内靠外墙会开一扇小小的窗,是供走婚的男子从窗外爬进来的。如果男子不具备攀爬的本领,就只能望窗兴叹了。

  虽然走婚没有任何婚姻形式,但女孩子的窗也不是乱爬的,他们一般是在生活中先有了感情基础,然后互约了暗号之后,才到晚上爬窗相会的。如果暗号对不上,或女孩子意兴阑珊,她也是可以把窗户关上的。当看到一扇关闭的窗,大家就知道这扇窗是不必爬的了。

  这种婚姻形式不存在利益纠葛,也不存在感情纠纷,大家合则聚不欢则散,相当自由。因为不存在婚娶,所以白天男女都是在母亲家劳作、生活,只有晚上才与心仪的人在一起欢愉,感情非常单纯。

  但是就算不存在婚娶,心仪的男女双方也会在女方家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在半晚,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男方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然后接受长辈和姐妹们的祝福。

  这与平安朝男子求婚成功后,举行的仪式差不多。所以说,当时平安朝的婚庆缔结形式还残存着上古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不过,在父系社会,女方最后还是会被接到男方家共同生活,养育子女。

  走婚虽然夜合晨离,但如果两人关系牢靠,男女两方也是可以住在一起一辈子的,这叫“阿注”定居婚,是男女双方搬出母亲的大家庭,自己组建新家庭,并对对方忠诚一生,称自己的伴侣为“阿注”。而夜合晨离的形式,则被称为“阿夏”异婚居,男女双方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

  但是,当时的平安朝还是一夫多妻的制度,这种制度并不理想,妻妾之间会相互嫉妒、憎恨,最终把这些厌恶发泄到对方子女身上,从而引发很多悲剧。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一夫一妻制的向往,婚姻制度也改成了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结婚形式也以当时的“招婿婚”转变为现在的“迎娶婚”。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不仅再现了古时日本人的生活和日常,更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些古老的历史风俗,让我们知道人类的生活形式还可以这样的多元化。

  基于现在婚姻缔结前双方对利益的考量,婚后对孩子和财产的纷争,以及婆家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以女性为主、撇去利益纠葛的单纯以感情为导向的婚姻形式。因为这样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儿童的利益,女性不会因在婆家过得不如意就迁怒孩子,也不会因渴望丈夫的爱又得不到更多支持就把自己的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男女双方各自生活,没有经济上的往来,只因感情而相聚,就会少了很多家庭罗生门的上演,如果感情稳定,也可一家固定生活一辈子,免得离婚时的互撕。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足足300页,介绍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些习俗礼仪,还有对建筑、器物、服装、职业生产等方面的介绍,如果大家对这些方面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买来看一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读后感(四):《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古代的日本人都是怎么生活的?

  喜欢日剧或日本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大河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特定历史人物的视角来还原历史事件,展现不同时代的日本风貌。

日剧《细雪》剧照

  大河剧素以严谨著称,无论是对历史情境,还是当下人物衣食住行的还原,都严格遵从文献资料。小到吃穿用度,大到城邦建筑,都有专家团对进行风俗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考证。而在这些专家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笹间良彦了。

笹间良彦与日本历史文化风俗研究

  笹间良彦是日本著名的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者,他所编写的《图说日本合战武具事典》、《日本拷问刑罚史》、《世界未确认生物事典》和《江户幕府役职集成》均被誉为日本国宝级作品。

笹间良彦作品

  众所周知,历史考证最难的一点,在于如何通过抽象和概念化的文字描述,把文物以视觉化的形式再现。而笹间良彦最擅长的,正是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明晰的叙事线,以图说的可视化方式,介绍日本的风俗文化。

  笹间良彦认为,历史教育应注重挖掘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把握生活者的生活状态。

  为此,他特意编撰《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后称《图录》),以图鉴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各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生活状况。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一书封面

  在《图录》中,笹间良彦参考了日本各时期的记实文献、绘图和照片,用手绘的方式再现石器时代至江户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因信息量庞大,所以今天我只选取日本古代部分的文化风俗,来和大家一起看看古代的日本人都是怎么过日子的。

一、古时的日本人,职业可多着呢

  古时候的职业一般分为商贩、工匠和艺人。不管什么年代,谋生都是最要紧的事。

  农耕时代,各国都以种植业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进入商品时代,人们也开始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变成使用货币购买商品。

  古代日本的大部分职业和中国差不多,只是有一些商品叫的名字不一样。比如,治胃痛的药在日本叫“反魂丹”,“万岁”指的不是天子,而是日本传统艺术表演的形式之一。

  日本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职业。比如“追鸟女”,不是一直追着鸟儿的女人,而是为了庆祝新年,挨家挨户唱追鸟歌的艺人。“女太夫”则是带着笠帽,边谈边说,挨家挨户讨钱要米的女人。

  就算同样的职业,也会提供不一样的服务。比如卖糖人就分为“万卖糖”和“节卖糖”,前者是男扮女装,一边跳舞一边卖糖。后者则是一边弹三味线边一边卖糖。

  连商店种类也十分的多,看这些林林总总的广告牌就知道了。

  当时已有兑换店、药店、画具店、印灯店。甚至连按摩治疗所和职业介绍所都已经有了。大部分的餐馆也只卖一种食材为主的食物,比如荞麦面店是专卖荞麦面的,你在里面吃不到乌冬。

二、古时的日本人,逢年过节可会玩了

  和中国一样,日本的节日和习俗众多。新年当天,在中宫、东宫和大臣间会举行迎接贵族高官的宴席,然后官员参朝,武士登城。

  元旦清晨要“汲若水”,“若水”就是清晨从井里取出的第一桶水。

  这水要先供奉在神龛,再用它杂煮或者泡茶,这样就能除去往年的邪气,为新年带来好运气。

  而一个日本人从出生到成年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女性怀孕五个月的时候会被系上盐田带,宝宝出生后需要去地方守护神的神社里参拜,具体的时间要根据性别而定。

  男孩要在出生后的第31天,女孩是第32天。在中国,我们会为宝宝举行百日宴,周岁的时候会抓阄,预測孩子的志向。

  日本没有抓阄,但在宝宝出生120天举行“初食祝贺”。男孩满5岁,女孩满3岁的时候,会给孩子“着袴祝贺”。等孩子满15岁了,就举行成人礼啦。

  沒有网络,沒有手机电脑。但日常游戏也相当多,仅《图录》上描述的,就差不多60个。其中,像甩石头、弹珠、跳绳、拍手掌和跷跷板等游戏,也是我们小时候最常玩的。

  贵族男女也自有消遣。焚香、品茗、听雨、酌酒、抚琴,写俳句⋯一边玩乐,一边陶冶情操。

三、古时的日本人,爱美之心一点也不输给我们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日本人的爱美之心真的一点也不输给我们。尤其在头发护理和造型上,古人的关注和讲究真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首先,每个贵族女子的家里都有一个用来梳妆的镜台。镜台分两种,一种是根形的,一种是章鱼形的。一套完整的镜台装备由镜面、镜盒、镜挂和镜撑组成,

  在镜台的旁边,还会盛洗头水的器皿,俗称“泔杯”。据《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的资料显示,“泔”就是米浆,古人解开头发之后,会先沾一点“泔”将头发涂湿,具体的过程不清楚。但大致推断是做发型时使用的。

  梳子和簪子也是分开不同的盒子里存放的。梳子的设计也十分人性化,一边是“密齿”,一边是“梳齿”。打理头发的时候,先用“密齿”来“篦头”,简单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然后再用梳子来柔顺秀发。

  日本人对发型的执着,从古代就已经相当疯狂了。看看这些“密集”的发型设计,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眼花缭乱呢?

  不仅发型的样式多,连假发片的种类也相当丰富。有单边鬓发、插入式后脑添发、放入式后脑添发、还有额前发。

  “假发片”的诞生,只是为了补充头部不同区域的发量,从而达到更好的“造型”效果。没想到却一直沿用至今,看来古今女子都发型的关注和需求,这么多年来都没怎么变过。

四、古时的日本人,比我们更懂自然的美

  古时的日本人,不仅爱美,而且还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美。他们把四季穿在身上,把四季留在庭院里。比如,平安朝女性的十二单衣。

十二单衣款式图例

  在《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中提到了十二单衣的分类和穿戴方法:“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十二单衣各部分组成

  因款式限制,所以古人只能让物料的颜色更为丰富。据记载,平安朝的染色种类竟多达二百多,名称多取自四季花草,比如“柳”是外面白色,里面青色,“女郎花”是外面黄色、里面青色。

  利用服装的袖口和下摆的长短,古人巧妙地制造空间的层次。同时,通过打造颜色的渐变层次,来比喻四季更替。十二单衣最特别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除此以外,古人还喜欢把四季留在自家的庭院里。

  从《图录》中对东三条殿的复原模型来看,寝殿的前方和东西两侧都种有花草。他们还会在夏季往庭院放进萤火虫,在冬季放进松虫和铃虫,静观和聆听草木间的自然之美。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内页

  在庭院的设计上,不仅花草鸟兽俱全,而且还有假山,有水池,有小桥,有流水。《紫式部日记》中记载,“池边树梢、遣水旁之草丛,皆变作相同颜色”。而且还有“桥南岸女郎花正嫣然盛开”,“池畔树下燃起篝火”等动景描述。

  根据不同的季节,古人还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活动,从而丰富自身对季节的感受。春赏花,夏听蝉,秋赏月,冬观雪。而古人对风花雪月,鸟兽草木这些自然景观的观照,也成为了影响现代日本人的审美意趣。

小结

  《图录》虽足足300多页,可对读者却相当友好。全书涵盖日本习俗、建筑、服装、武器、乘物、职业生产与生活信仰七大部分。因分类精细,图例丰富,所以就算小学生读起来也毫无压力。美中不足的,是文字说明较少,如果想继续深入了解的读者,可搭配其他日本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资料

  《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日】池田龟鉴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

  《紫式部日记》,【日】紫式部

  《枕草子》,【日】清少纳言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读后感(五):《日本历史风俗图录》里的寝殿造—唐风影响下,平安朝盛行的贵族住宅

  成书于平安时期的《源氏物语》,多次提到庭院及其内部厢、廊等所在,比如第四十三回“红梅”中写到,“大纳言建造了几所七架宽阔的广大宅邸”,又如第十回“杨桐”中说,源氏“藏身在北厢人迹稀少的地方”,又说他想到“此间是神圣之地,但只在廊下,想必无妨?”于是“便跨上廊去坐下了”,这里的宅邸、厢和廊具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跟中国类似呢?

  而室内某些陈设也颇有意味,比如帘子、障子,它们既起到隔断空间、美化的作用,也能阻隔人的视线,有时也是人与人保持距离感的必要,比如男女相见要“隔帘”。那这帘与障子,具体是什么物件,长什么样子呢?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给了这些疑问非常具象的解答,书里既有平安时代各种住宅的平面图,也有帘、障子、几帐等的实物图。这些图片比较直观地呈现出,特定的社会时期,人们在房屋建筑、空间物事上的偏好与特色。

  《图录》的编者笹间良彦,在参考各类记录、文献、绘图、遗物等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和手绘的形式,按照朝代与类别的不同,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物事,再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一幅流动的历史文化风俗长卷,给人以非常鲜明的视觉冲击。

  不过这本书几乎以全图片的形式展现,只有极少的文字标注,最适宜作为某些文学小说或历史读物的辅助读本。

  本文将结合《日本历史风俗图录》和《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重点介绍一下《图录》中收录的平安朝流行贵族宅邸样式:寝殿造。

一、平安朝与寝殿造简介

  日本历史上,从794年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也有说法从784年准备迁都开始算起,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前后约四百年时间,以首都平安京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因此也以“平安”作为这一时代的名称,史称平安时代,又叫平安京时代、平安京时期、平安时期等。

  平安前期与它之前的奈良时期一样,受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后期才慢慢向和风化发展,住宅风格也体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这时期有一种流行于皇族和贵族间的住宅样式,叫做寝殿造,因为以寝殿为主体建筑而得名。在平安前期,寝殿造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的中国风格局,后期这一风格才慢慢被打破。

  寝殿造占地面积,以町计算。町既是平安京构成的最小单元,也是宫殿、宅邸建造的基准,能使用多少町,直接对应主人的身份等级。与唐代长安城建设规划实施的里坊制一样,平安京首先以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作为主轴,然后左右两边再以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整齐的方格网状,这样的小方块叫做坊,坊内又由纵横交错的小路,划分成十六个同等大小的区域,每一份叫做一町,町长宽都为400尺(唐尺)。京内公卿贵族的宅邸,基本以1町为标准,特别显贵的,有2町及以上的,也有小一点的,半町或四分之一町。

  《图录》中收录的东三条殿复原模型图,是平安时代后期实际掌权者藤原氏的家宅,占地应该在2町以上,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寝殿造样式。这种建筑一般为单层,中央为寝殿,北、西、东三面都有对屋,通过长廊与寝殿相连,南面为庭院,院中有筑山(假山)、池子,池中有中岛,与池岸之间有桥梁相连。为了向池中引水,需要挖出一条“遣水”,于是在地面上,东西两面分别向南延伸出一条长廊,直达池畔,并以钓殿作为结尾。长廊中间截断,形成中门,中门附近设有车夫房(或放置车辆的车宿)。东西两侧的门廊又叫“东渡殿”、“西细殿”等名字,侧面有近侍间。整个宅邸周围有一圈筑土(院墙)。

东三条殿复原模型图,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各部分。

二、寝殿造主要建筑的名称和特点

  1、寝殿

  据《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介绍,寝殿并非指单纯的卧室,而是正殿,主人的起居、待客等活动都在这里,它的坐向按照中国最崇尚的方位:坐北朝南。

  寝殿四角有门,叫做“妻户”,是一种平拉式的板门。殿内全部铺地板,屋柱是圆柱形的。

  寝殿又包含不同的部分。最中央是母屋,也就是主屋,规格一般是五间四面。

  母屋外侧被厢环绕,又叫做广厢、广缘、大床,地板比母屋稍矮。将橼子延伸出去,在厢外面再建厢,叫做孙厢。厢一般是没有天花板的。母屋与厢之间通常只有一排柱子作为分隔,有时也会在柱子之间安上格子。

  厢外侧再是箦子,又叫箦子缘,比厢低一截,类似于阳台,它处于屋檐下面,地上的木板之间留有缝隙,以防止雨天积水,流进房屋中。厢与箦子之间有格子,箦子可以供人们坐下休息,也可以在庭院中有社交活动时,起到连通寝殿与走廊的作用。

  在寝殿中央,从箦子的正前方延伸下来木制楼梯,即主台阶,一般高五级,宫殿的台阶可以超过十级,两侧有高栏。快到达地面时,有一个水平铺着地板的平台与它相连,延伸到距楼梯底部五步的距离,方便尊贵的客人到达时,从马车上落脚。平时出入,一般会走东西两侧妻户前的台阶,而不走正面的台阶,这种台阶两侧是没有高栏的。

  此外,寝殿中有时会设置“涂笼”,也就是以板壁围起来的房间,放置较贵重的物品或祖先的灵位,也可作卧室。

寝殿构造图,来源于《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

  2、对屋

  对屋是独栋的建筑,大小构造基本与寝殿一样,但更为简单。一般情况下,子女和家司住东西向的对屋,正室住北边的对屋,所以正室又叫做“北之方”。对屋的数量没有明确规定。

红色标注为对屋,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3、泉殿、钓殿

  钓殿用于钓鱼取乐,位于东对与西对向南延伸出去的长廊南端,如果是地板下喷出泉水的殿阁,又叫泉殿,都是方形的,没有设厢,主要是夏天消暑时用,比如《源氏物语》第二十六回“常夏”中写道:

“一日正置酷暑,源氏入东侧钓殿中纳凉……”红色箭头标示处为钓殿,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4、廊

  廊是连接各种建筑的,又叫渡殿。和今天的长廊不同,渡殿的一侧是房间,房间外侧也有箦子,人们可以在渡殿小坐,也可以住宿,怪不得在《源氏物语》里,源氏既曾“跨上廊去坐下”过,又曾在廊内和紫姬幽会过夜。低级官员是不能进入中门内的殿舍的,有时候主人就会在廊内接见他们。

  廊还有不同的区分,两侧有墙的叫做“壁渡殿”,两侧没有墙,但是有高栏的,叫做“透渡殿”,壁渡殿比透渡殿宽一倍以上。有些既没有墙,也没有高栏,只有一层地板的,叫做“马道”,廊的中间如果不好架木板,需要架桥通过的,这个桥叫做“打桥”。《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中,曾提到过打桥、马道等物事:

“往御前去时,屡屡以污物置其所经打桥、渡殿上,使送迎女房之下裙染难言之秽。有时更将必经之马道两端锁闭,使(桐壶更衣)进退困窘”。红色箭头标示处为廊,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5、中门、车宿、近侍间

  中门是将长廊分断而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车辆出入。

  车宿位于中门外面,供主人和来客存放车辆使用,有时候车夫的居所也在这里。《和泉式部日记》中有记叙:

“使车驶入掩人耳目之车宿,自入宅邸。”

  近侍间也在中门外面,顾名思义,是下人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了。

红色箭头所示为中门、车宿、近侍间,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6、总大门

  根据官阶与身份的不同,总大门也要使用不同的形制。亲王或大臣的宅院,总大门是“四足门”,也就是在两侧门柱前后,各立一根袖柱。一般贵族宅邸的总门叫“栋门”、“平门”或“土门”。栋门的屋顶很高,平门的屋顶则略平,土门又叫上土门,是在屋顶涂上灰泥的平门。

红色箭头所示为东边的总门,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7、筑土

  筑土又叫筑墙,即院墙,内部常以木柱作为中心支点,柱间以木板加固,再在外部涂上泥土,顶部可以用桧皮、瓦片覆盖。据史书记载,六位以下的官员在修筑院墙时,则没有以桧皮葺顶的资格。

三、室内的重要分隔用具——屏障具

  在寝殿造的构成中,除了建筑,还有一种叫屏障具的重要物事。寝殿造的各种房间之间,比如母屋与厢,厢与箦子,是没有固定的墙壁来作分隔的,虽然有屋柱或格子以显示分区,仍比较粗略,也不够美观,这时候,屏障具就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了。

  所谓屏障具,就是指屏风、竹帘、壁代、几帐、障子等,随时可以移动(障子慢慢变得固定),能分隔室内室外,或室内分隔出不同空间和房间的物品,由于它们有时候是代替墙来使用的,所以也应该看作寝殿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重点介绍的,是《图录》中有实物图的竹帘、几帐、屏风、袄障子。

  竹帘

  竹帘一般设在母屋和厢的周围,呈方形,用竹子编成,边缘包着嫩黄色的绢,绢上染着黑色的窠纹,窠纹即闭合的圆孤形或圆环内,画着唐花或花菱纹,又叫木瓜纹。竹帘上方的绢比较宽一些,叫做“帽额”。

御竹帘是用于宫廷、寺院、神社等处的竹帘,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几帐

  在一种叫“土居”的方形木台上,竖直固定两根叫“足”(帐骨)的圆柱,上面置一根横木叫做“手”,手和足都涂黑,手上挂上帷子,就是几帐。几帐的高度有三尺和四尺,手宽必须是足高的倍数,如果是四尺高的几帐,帷子就要宽六尺,并且分为五幅,每一幅中央还有两根称作“幅筋”的长带子。夏季的帷子,只用一块生丝绢,用胡粉,即贝壳烧成的一种白色颜料,在绢上绘制花鸟图案,而冬季则用两块或三块熟丝绢,绢上绘制朽木形的图案。

几帐的正反两面,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屏风

  屏风是将纸、布、绢等贴在木框上制成的,有高三到五尺的,也有高六到九尺的,一幅屏风由二、四、六扇折叠组成,六扇的屏风较多。随着唐风文化渐渐被和风文化取代,屏风也分为“唐绘”屏风和“大和绘”屏风,前者绘有以中国风景为主题的画,后者则主要是画日本四季的风景、风俗。

大和绘风格的六扇屏风,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袄障子

  袄是指屋内用来阻断的隔扇,相当于墙的作用,用不透明的纸或布制作,通常还画上水墨画。障子是指在木框之上糊纸,或贴绢的拉窗、拉门,材质的透光性必须要比袄好,但袄和障子也会混合使用。

紫宸殿圣贤拉门局部,绘有32位中国圣贤,来源于《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寝殿造及屏障具只是《日本历史风俗图录》中很小的一部分,对日本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将这本书作为文献的补充,或者按书上的图查找文字资料,它也不失为一部全面的视觉风物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