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证到无生法忍之后,就可以分身无量,到十方世界去广度一切众生。这里讲“今于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摄”就是摄受、保护的意思。大势至菩萨的因地是由超日月光如来的加持,专门念佛得无生法忍。他在果地上知道了这个念佛法门的利益,在利益众生当中,也是以念佛一法来利益众生,所以临命终时大势至菩萨,会来接引令众生往生。那么念佛人在他修行的过程当中,大势至菩萨也在帮助,所以《观经》讲,一个真心念佛的人,观音、势至隐形护念。你真正发心念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在我们旁边,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他们在保护我们,护念我们最终“归于净土”。
“归”就是回归的意思。为什么要回归?这个娑婆世界是苦难的地方,是我们流浪的荒野,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本有的家乡。要建立这个观念,所以是“归”——回家的意思。这个世间不是我们的家,这个世间充满苦难。善导大师称为魔乡:“归去来兮,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生后,入彼涅槃城。”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涅槃城才是我们回归的故园;娑婆世界是魔乡,充满着五欲六尘,充满着贪、瞋、痴、慢、疑,充满着斗争、分别、执着,充满着三恶道这种苦难的音声。所以这个世间是不容一刻地停留,要产生这种极强的出离心。那么大势至菩萨就会对这样的念佛人加以摄受,加以帮助。
这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对“念佛人”加以摄受。这三个字不要草草读过了——这个“念佛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得上念佛人?不能以为我口里念念几句佛号就是念佛人,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草率啊,佛法不是这么样一个轻浮的东西。这个念佛人一定是具备信、愿、行三资粮的人——真实地具备,才够得上“念佛人”,除此之外都不够格。那么有哪些人不够格呢?
第一种,执理废事,他执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一谈念佛他就谈玄说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既然唯心就是净土,哪还有何土可求哇?唯心自性就是弥陀,更有何佛可念哪?”他执理废事。他执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一定就不具足信愿,他就不愿意往生。虽然他也念念佛,但把念佛作为他开悟或者得神通、得什么功夫的一个手段去做。所以他念这个佛不具备信、愿,就不叫念佛人。
第二种,虽然有一点信、愿,但是不恳切,于是在行持上悠悠泛泛,敷衍塞责。你叫他念佛,他说“今天生病了,身体不好了,不能念”;过几天身体好了,“身体好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念”。反正他能找出很多的借口,为自己不念佛作辩护。虽然他也手上拿着念珠,实际上都是给别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这种信愿不真切,碰到一些世间的功名利禄的事情,就非常地神往,就去执着。把这个世间的成功、世间的事情,看得比念佛高很多,念佛成了他生活当中的一种点缀、一种风雅、一种消遣。这种人也够不上念佛人。
第三种,他可能信愿比较好,行持也比较精进,但是他会时断时续:一段时间很精进,一段时间又放逸。总的来看,这个心念对世间的五欲六尘还是有更大的贪恋,虽然也想念佛,等到顺利的时候,把念佛放下了。如果等到生了病啦,碰到苦难啦,他又想起念佛;等到好了以后,又放下了。总之就是心还贪恋这个世间,算不上念佛人。
还有的人念佛,就是只求来生得人天福报。今生很贫贱,听说念佛能得福报,希望念佛下辈子做大官,发大财,享受五欲的快乐。他追求的是人天福报,这种人也不叫真实的念佛人。
还有一种人,虽然他有道心,今生出家了,求来生也出家,童真入道,一闻千悟,弘扬佛法,普利众生。甚至现在还有一种人不是发愿求生净土:我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要求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在这个世间成佛。发这种愿的人也不叫真实的念佛人。
那么除此之外,你真的是信:信阿弥陀佛绝对的慈悲,信自己罪业深重,信通途的自力没办法断烦恼,信阿弥陀佛能够解决我一切问题。然后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闻到净土法门能够信,这就叫闻慧;闻到以后能够生起愿力,生起一种欣慕、好乐之心,这就是愿,这就是思慧;信愿建立之后,就马上落实在执持名号的行持当中,每天若一万、若二万、若三万、若五万,每一念都有着求生净土的力量在里面,这就叫修慧,就叫行。如果具足这样的信、愿、行了,就能跟大势至菩萨在这个世间“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的悲愿沟通,大势至菩萨无边炽盛光才能加持得上;如果不具足信愿持名,你跟大势至菩萨的光明是不能对接的,是接触不上的,就是感应不上。
注① 俱生神与三尸神
俱生神,梵语Saha -deva,属天部。指常随于各人身侧并记录其人所行善恶业的神。华严经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等皆有记载,常骑在人之双肩,在人死后即向阎魔王报告有关此人之出生与善恶之二神。又有与阎魔王手执之人头幢相混淆者,另亦有与地狱之狱卒相混淆者。据吉藏无量寿经疏之说,谓每一人之俱生神有二,一称同生,另一称同名。同生为一女神,通常坐于人之右肩,记录此人所作之恶事;同名为一男神,坐于人之左肩,记录此人所作之善事。
俱生神附于人体,有功记功,有过记过,还算公允。道教中名为三尸神。
与一切人之出生俱生而记人之善恶者。玄奘译《药师本愿经》曰:“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青丘之《药师经古迹》卷下曰:“传说:本识与身生,故名俱生神。能熏习故,言具书持。表法王故言授与,由业威力,似神相现。”善珠之《药师经钞》卷下曰:“言俱生神者,若约实而言:神即识,俱生神者,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是受生之主与身俱时而生,故名俱生。随诸有情所作罪福皆熏在阿赖耶识中,故言随其所作乃至皆具书之。”
一说药师经之俱生神,指华严经之同生同名二神。六十卷《华严经》四十五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来神变,亦复如是。非诸声闻所能知见,唯诸菩萨,乃能睹见。”药师经钞卷下曰:“伦法师云:俱生神者,即如净土三昧经说,同生同名二神,及华严等有文也。”
佛经中关于俱生神的记载
《华严经》:“人从生有二种天(神),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是二神,与人俱生,故名俱生神.”
《药师经》:“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我们人生下来就有两个“俱生神”,与生俱来,跟着我们,记载我们一生所作的善恶,一神记善,一神记恶,“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历历分明,一丝不紊,到各人临终之时,此二神负责将此纪录罪福之书,“尽持授与阎魔法王”,由王凭此纪录,推算罪福,而判定之。有福者上升,自无问题,造罪者将沦苦处,忧怖万状,那时若有在生亲戚家眷为他诵经礼忏,忏悔修福,亦可减轻他们业报。原作为:“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 为鬼神所触娆者。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 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 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俱生神』计汝善业掷小白石,『俱生鬼』则计汝恶业掷小黑石,此时汝不应恐惧胆怯,不应妄语说『我未曾造如是罪业。』
举头三尺有神明
经上讲到「神明」,「《晋译华严经》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每个人至少都有两个天神跟着你,你来投生的时候,他跟你一起来,一个天神叫同生,第二个天神叫同名,跟你同生同名。一个专记你的善,一个专记你的恶,你有个善念、善行,同名就记着;你有一个不善,一个恶念,同生给你记起来,全部都有档案,都有记录。他能看到你,你看不到他,这个说法亘古就有。「如是二神,与人俱生,故名俱生神」。你一投胎的时候,他就跟着来了,《华严经》有这个说法。《药师经》里也有,「《药师经》曰: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他把你作善作福的记录统统送给阎王。「又《嘉祥疏》曰:一切众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同名的记善,同生的记恶,记恶的是女神,记善的是男神,这是《嘉祥疏》里面讲的,说得详细。所以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人在监视,有人在记录,连一个念头都没有漏掉。那我们就得想想,我们这一天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为自己的念头多,还是为别人的念头多?我们想清楚、想明白,然后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我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别去问别人,问自己就清清楚楚。这个总结关系很大,关系自己未来的前途,如果我是善人,就堕三善道;如果我是恶人,我就到三恶道去了。如果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都是阿弥陀佛,我来生决定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不就这么个道理吗?你想到哪里去是你自己决定,与别人毫不相干,任何人都干涉不了你,都拦不住你,总之一句话,全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