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者》2013—10期《赶不走的代课教师》一文,我深深的震撼了。
河南省伊川县与宜阳县交界处有一个“三不管”地带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庄,叫牛家沟。在村小学任教40多年的老教师牛延宾要退休回家,他反复思考,找到自己幼师毕业的学生牛阿汝接班。虽是代课教师,可工资每个月800元。但一年半后,19个学生流失到3个。2011年年底,刘阿汝要期末考试的卷子,却以“牛家沟小学不是教学点”为由拒绝,乡教育组长不止一次地劝说她:别教了。剩下的三个孩子,是村里最穷的,又是太小的,没有条件出村上学。牛阿汝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认准了一个道理:只要还有孩子上课,她就不会离开。她说:”他们想让我放弃,我不。”
村民在她背后也指指点点:“考试卷子都弄不来,当什么老师?”她的工资800元,每年只发十个月,除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按时发放外,其它一直被拖欠。而且每次去领工资,都要走数公里的山路。在牛家沟,19岁的她没有男朋友,没有闺蜜,不懂时尚,不懂流行,除了用来给学生下载习题的手机,她几乎断绝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方式,2012年11月,她开通了微博,她说:“看着教室透进来的一缕阳光,我告诉自己,这个冬天只要冻不死,就好好活着。”“我答应了我的老师,要坚持,学校不能散。”
读到这里,我潸然泪下,请有关的教育管理者们看看这篇文章,谁来挽救乡村教育?谁来关心乡村老师?谁来关心乡村孩子?谁来为乡村老师唱赞歌?谁来为教育买单?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来审视我们国家目前不均衡的教育发展状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