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
这次“六人行”前往福州学习,决心要取得学习共同体的“真经”。因此,出发前我稍微整理了自己的几点疑问:1.在小组讨论和分享占时较多的前提下,如何把控时间?2.英语课上如何分配任务,纯英文还是需要中文辅助?如果纯英文怕学生理解不了,大段中文说明是否失去英语课的特点?3.不用课件,如何能够达成新授课的语言目标?4.实行学习共同体,是否不需要继续使用现有的课堂评价体系?
观课中
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我几乎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其中的一个教室。
教室里站着几位貌似见习生的大男孩,但不同于听课老师,他们手里拿着的是一张张的表格。经过打听,原来他们是师大的学生,今天带着各自不同的小组任务,从各个角度来观课的。而我们刚好搭上了“顺风车”,有幸被F4小学邀请旁听他们隆重的观课结果汇报。正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我们才在即将返程时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精神大餐,虽然短短几分钟,但含金量之高出乎意料,完完全全地刷新了认知,够我们品味一生了。
我所在的班级是五年8班,第一节课刚好就是英语课。心下暗爽,专业对口,免得绕来绕去找自己的学科,而浪费时间。
英语老师非常年轻,看起来比那些见习生大不了几岁。她的教具也十分简单就一支粉笔,既没使用课件,也没在黑板上体现评价体系。再看看学生的课桌,他们的面前只有一本学生用书和一张白纸,没有学习单,也没看到课堂作业本。他们的教材是闽教版的,似乎知识容量很大,而且难度值也比人教版的大。从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不像词汇课也不像对话课,倾向于阅读课。每到一处难点,老师就停下来用中文解释语法,中文讲课的比例超出英文。许是跟学生很熟的缘故,她一口一个“宝贝”、“亲爱的”,学生也会偶尔跟老师插科打诨,因此整个课堂随和宽松,显得活泼有余而严肃不足。
我特别想看看她是如何布置小组讨论的,本来以为任务会打在课件上。结果她只是口头布置一下,简单交代学生讨论的要点。而学生似乎也心领神会,他们就在白纸上照着老师的板书开始画“思维导图”。略感遗憾的是,没有听到传说中的“1号声音”,也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四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热烈讨论的情形。事实上,孩子们大多各做各的,拿出剪刀做手工的,转纸条、玩魔方的也大有人在。我很奇怪,为什么老师没有发现呢?环顾一圈,一个教室大概有50多个学生,座位排得挤挤挨挨,连一条窄窄的过道都已经没有办法腾出来了。也难怪学生的柜子都摆在教室门口,讲台委屈地靠在窗边一隅,老师们的活动范围就是黑板前面的那一小块儿空地。这样一来,失去老师“监视”的后排学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另外,我还听了一堂语文课,也是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说话干脆利落,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紧接着老师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读并强调“读错三个字抄一段”,我当时就在疑惑抄一段到底抄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读错字音就要罚抄呢?难道是在惩罚他们不认真预习吗?可能是他们之间的约定吧!总算布置了一个小组任务:讨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而展示时并不是整组汇报,而是指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就在座位上你一言我一句地补充。可能是知识容量太大,后面的环节就来不及小组讨论,而大多数由老师直接在课件上给出答案。
观课后
当我在敲这篇文章时,不断地想起F4小学教导主任陈秀娟老师给师大学生作的总结发言,她从她的讲座《游牧课堂——让课堂真实发声》中截取一个案例来阐释“如何观课”。画面上出现一个在观摩课上显得格格不入的孤独男生,然后快速切换到下一个画面,他居然开心地笑了。陈老师故意调皮地卖了一个关子;“从迷茫到愉快,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天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且看——”随着镜头的拉近,我们清晰地看到男孩子转头看同桌答题。“没错,他就是看了一眼,哦,什么都明白了,so easy!对不对?”陈老师继续娓娓道来:“我们观课,并不是看老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深入学生当中,去观察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正如这个男孩子,他并不像其他同学将书本摊在课桌上而是选择立起来。你要去问为什么?他想挡住自己,对不对?他立起了他的书本就是立起了一扇心的屏障,他把自己的不安和惶恐统统躲在这屏障后面。老师只需要在布置任务时补充一句话就可以马上帮他撤掉屏障‘如果你真的不会,可以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写?’他的顾虑打消了,从而快速建立起安全感。是什么让学生回归课堂?是老师帮他建立的信心和安全感。现在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你要很深刻地帮助到每个孩子。”
陈老师不仅对未来的教师寄予厚望,也对当下的老师温柔地点拨和启示。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讨厌;这个孩子又怎么啦?太令人窝火了。如果我们允许自己深呼吸三秒,把注意力从他的行为转向孩子的心理,结果是否会不同呢?他渴望得到关注?他的自大不是因为冲天的自信心而恰恰是自卑呢?他只是觉得无聊所以双眼无神?对于这些现象,只要我们愿意认真深究,答案一定会水落石出。
额外的奖赏
陈老师短短几分钟的发言,于我,就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现在再回顾听到的两节课,可能我又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假如这是我的课堂,我作为局外人观我的课堂,必然能发现不少问题。
一、后排学生就是我的教学盲区。我何以能够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对远离我视线的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启动小组评价体系,并安插“眼线”,提醒“正在呼吸自由芬芳”的学生回归课堂,关注当下。至少在“学习共同体”实施初期,课堂常规仍然要一板一眼地严格落实下去,常规是塑造学生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看到F4小学真实的常态课,我们可能很长时间都过度迷恋那种经过反复打磨的理想课堂,而忽视现实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何况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同的理解方式,甚至有的老师会以为有了“学习共同体”,必然全盘颠覆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包括否定常规。如此一来,容易剑走偏锋,“画虎不成反类犬”。
二、我静,然后学生静。教师语言轻柔,你压低声音说话,学生反而能够竖起耳朵倾听。一旦教室形成吵闹氛围,无形之中学生就拥有了一层保护网,他可以放心地与同桌交流题外话,甚至互相嬉戏,大胆地做“白日梦”。你提高嗓门强调纪律,他们越发充耳不闻。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让我试着用更细的声音,更低的音量来组织课堂语言,一定要时时留意声音的分贝——只有自己静下来了,学生才会静下来。
三、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专注的法宝。学生只有觉得课堂枯燥无聊才会分散注意力。作为主科的英语课和语文课却并不能引起学生重视,说明学生并没有被你天天强调它们有多重要而“洗脑”,真正能够提起他们精神的是你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足以引起他们兴趣。你的设计是否遵循了从易到难的梯度原则?是否针对学情实施了任务分层?是否考虑了可能导致教学不顺畅的细枝末节?正所谓“学习共同体,功夫在备课”,老师说话少了,课堂上是轻松了,然而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彻底放松、懈怠了。老师的备课需要倾注更多心血,不仅仅备课时、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而后者比重更大。
很庆幸自己不虚此行,看到了在践行“学习共同体”路上的另一道风景,虽然并不总是静水深流、赏心悦目,而泥泞崎岖则更能引发人深度思考:有些事我们必须慢慢来,有些错我们可以不必犯,有些弯路我们可以不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