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他深夜背《岳阳楼记》,小偷在他家房梁上苦等其背完睡觉。
一直到后半夜,他还是背得磕磕绊绊,小偷已经记住了全部,于是跳下向他复述了一遍,摔门而去。
14岁参加县试,次次失败,直到23岁终于中了秀才,30岁才好不容易成了京城的基层官员。
这个人叫曾国藩。
到了而立之年,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这样的人生路径实在是乏善可陈,看上去不像是能成大事的人。
到京城,再看身边一众谈吐不凡的人,更加显得自己身上的浮躁、惰性和愚钝,羞愧难当。
此后的几十年间,他从未有过一次间断。每一次困顿、痛苦、挣扎、收获,都一笔笔仔仔细细地记了下来。写下来,不只是让自己有迹可循,他还请身边的朋友监督,让家人传阅。
平凡人曾国藩,忍得住,耐得住
曾国藩写下了1500万字的个人书信文集,记载了他在精神上如何一步步砥砺净化,从平庸之士到一代名相的蜕变。
后世很多政治家和社会名流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比如毛泽东、梁启超、胡适……后人给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没什么天才的脑袋,曾经有一身的臭毛病,抽了17年的烟怎么都戒不掉,写文书写得磕磕绊绊,因为画的图太难看,被在场人冷笑视之。
“愤青”时期,批评过皇帝,“为京师权贵唾骂”。辛辛苦苦创办的“团练”,被长沙的绿营军兵袭击大本营,自己差点命丧于此。
江西之困,当地官员与他针锋相对,圣人未站在他这一方,反而解除了他的兵权。
但曾国藩写道:“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他的成功,不是靠着小聪明,也没有灵光乍现的顿悟,从来都是在泥地里打滚,困而求知,而勉而行。
“我读曾国藩的书最多、最勤、最有收获。”
作家冯唐也是学习曾国藩的受益人之一。
他读了八年的临床医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没去当医生,转而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进入了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
在麦肯锡一直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的职位,之后辞职,在国企做过领导。现在在做一级市场投资,一直从事着管理工作。在冯唐二十年的工作经验里,他发现管理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团队,需要一生的修炼。
冯唐接受过国外一流的商学院教育,他在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做到了很高的职位,他也看过很多古书,学识出众。
在这所有的努力中,他说:“我不得不承认,我读曾国藩的书最多、最勤、最有收获。”
曾国藩在昏黄腐朽的晚清做了很多实事,他所写的文字也都围绕着如何成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修炼法门。
一本教你“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的书
曾国藩的蜕变史,首先是管理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团队也就不难管。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与李申夫)
冯唐这样解读:“总结成事公式:成事=诚 x(勤+慎)。诚的意思是不欺,诚心正意。欺骗自己多了,最终会被自己欺骗;欺骗世界多了,最终会被世界抛弃。在不欺骗的基础上,如果还想成事,那就只能谨慎自谦,不过分涉险,不过分满足,总觉得自己的修为还没登顶,心心念念、惴惴不安;那就只能勤苦耐劳,用尽笨功夫,绝不走捷径,把其他人吹牛、吹牛泡妞的时间用来读书、行路、修行、做事。”“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冯唐的解读是:
“曾国藩讲管理,和MBA教的一样:人才管理四方面,选、用、育、留。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功过面前,能做到公平的人都已经不多,何况分利聚义、推功揽过的人?
做事情抢在前、争利益躲在后,重事实、说实话、不做假、不拍马屁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和他/她做朋友,做一辈子的朋友。有这样三五个朋友,这辈子比较好过。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有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的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起伏,事情一定是能做成的。”
关于做事,曾国藩的做法很简单:
第二,对下属:用人长处,别管他们的小节,别管他人递的小话,别搭理办公室的风言风语。
如果一个做事的人,完全没有负面闲话,完全没有抱怨他的人,十几年下来,很可能用的都是庸才。
冯唐这本书《成事》, 细细读完,收获不少。
书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以成事为主旨,从现代管理角度品读“做成事”的大智慧。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成事?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如何才能持续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