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国学正心”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本文授权自北洋之家:(ID,bypm2016)
他走了,只留下了10个字……
叫李德威。
倚靠在病床上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弥留之际,他已经说不出话来,
想借用她手中的笔,
可他的手也已经很难握住笔,
但仍坚持着,颤抖地写下了
10个大字。
第一次写出来的字
护士不大认识,
他耗尽最后的一丝气力,
又写了第二次……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想的不是自己,不是亲人,
和正在崛起的祖国!
他临终未都能放下的固热能,
固热能的发电利用率
是光伏发电的5.2倍、
风力发电的3.5倍,
东部南部沿海大面积
存在优质固热能——干热岩。
2018年,李德威在海南琼北
今年3月,利用他的地学与地热理论,
经过66天的钻探,
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
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他的努力,已经为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可以逐步取代化石能源,
可谁也不曾想到,
从那时起,他的生命
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今天是他离世的第四天,
令人惋惜的是,
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第一次听说他!
他更应该是值得万千国人
今天,我们的头条留给值得国人铭记的
大国脊梁——李德威!
NO.1
11次遇险,他在青藏高原
打破“板块假说”
1962年6月1日,
李德威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
1978年,在中国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只有16岁的他,
虽说是少年成才
但他深知,学术研究犹如
地质研究更是一个苦差事,
常年日晒雨打、风餐露宿。
可李德威却把自己的坐标
“最佳野外实验室”。
用30年的时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
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原创理论
以青藏高原为基地,
率先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
1990年,他参加了“西藏罗布莎铬铁矿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
而是大规模的伸展构造;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板块碰撞带,
公认的碰撞造山的地方却是河谷……
为了弄清这些现象,
从那时开始,
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
奔波在青藏高原,
饿了就吃干粮,
困了就睡岩缝。
精瘦的李德威因为善于爬山
遇到最长最难走的线路,
别人都已经气喘吁吁,
他还能一路跑着前行!
李德威在青藏高原雪山上
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
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
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
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
成为打破板块学说的第一人!
近30年来,
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
遇过灰熊、野狼,滑过溜索,睡过羊圈。
30年来,他在青藏高原的行程超8万公里,
在科考中遇到11次危险,
在李德威生命垂危住院期间,
科考中李德威遇到的11次危险经历的录音。
2000年,他在藏南科考,
溜索穿越雅鲁藏布江时,
还有一次在可可西里野牛沟,
科考队误入牦牛群,
顷刻被野牦牛包围。
危急之时,他急忙将外套反穿,
才逃脱野牦牛包围圈……
李喆听完了父亲的遇险经历后,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
文弱的父亲在科研中
这么多年了,她从未听丈夫说起
他曾遭受过的危险……
NO.2
我绝不会为了评职称
放弃创建自己理论的梦想
李德威是少有的为了
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
1992年,满怀信心的他
提出“层流构造假说”。
话还没说完,那位专家就打断他:
“美国提出大陆动力学计划才2年,
很多人暗地里都说李德威傻,
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
更不愿随波逐流,他说:
“我绝不会为了评职称,
放弃创建自己理论的梦想。”
1994年,年仅32岁的他就成了教授。
24年过去了,跟他一起评上教授的人,
而他,一路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到今天,
在野外考察的李德威教授
学生罗文行说:
有一年,他正在青藏高原实地调查,
其间在一个研究上遇到瓶颈,
让他想不到的是,
仅仅几天后,导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罗文行说:当时我惊呆了!
在青藏高原见到老师的那一刻,
其实,当时李德威的身体已经很差,
因为担心学生的研究,
李德威便独自一人日夜兼程赶往东昆仑,
和学生一起测制剖面,
实地调研半个月之久。
李德威在打加错地堑达格架温泉
“地质工作事关国家命脉,
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是李德威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可是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
他却马马虎虎,
能扛过去,就咬着牙坚持。
2004年夏天,
在可可西里进行地质调查时,
他胃痛大出血,
疼的时候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他忍着剧痛仍然坚持每天行走20多公里。
5·12汶川地震奔赴灾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李德威教授第一时间报名。
深深地刺痛了李德威教授的心,
他说,一定要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
从此,他自筹经费
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天,
他也自费奔赴现场。
此后几年,他提出陆内地震的
对芦山、鲁甸、景谷、康定等强震
进行了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5·12汶川地震实地考察
对科研工作兢兢业业,
他把本该中午前就结束的野外实习
坚持到了下午,
回基地食堂没有饭了,
他就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吃饭。
每天才50元,这样的野外教学实习
有些老师会找理由不去周口店,
因为太耽误时间了,
2个月的实习时间,
可他不仅争着去,
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时时刻刻为教学着想,
时时刻刻为学生的学业着想。
2014年,李德威在周口店教学实习
都献给了高原地质事业,
献给了地质教育工作,
献给了他的学生们。
身为医生的妻子夏芳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妻子说:搞起科研来,他什么都不顾,
他就一条心,认为献身科学,
为祖国的地质研究做出一点点贡献,
就什么都值了!
NO.3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也没有放弃科研
2018年5月,已经身患重疾的李德威,
精神抖擞地在海南组织召开了
“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
那一天,他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更没有人会想到,
他的寿命,仅仅剩下了100多天……
李德威妻子夏芳是
她目睹了丈夫生命最后几个月的变化,
他似乎也预感到那一天愈来愈近,
他还有太多正在做的事没做完,
他还有太多想做的事没有来得及做……
他不顾医生的劝说,
只要能打起一点儿精神,
他就坚持在电脑前工作。
当时他已浮肿得很厉害,艰难地握了手。
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海南3000万
他说,他已经没力气了,
希望学校关注,
把这件事情办成……
在他去世前的五天,
他还和自己的本科生、
在病房开了“组会”,
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业进展、
科研项目进行了汇报。
当时,他说话已很吃力,
他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
9月10日,是教师节,
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
他们都还收到了“谢谢”的回复……
命运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
仅仅四天后,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用尽最后的气力写下: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这十个歪歪扭扭的字,
更是他心里最牵挂的、
最放不下的梦想和事业!
他的设想是大规模利用固热能,
尤其是在发电领域。
弥留之际,还牵挂这件事,
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
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
为国家、为民族耗尽最后的心血,
奉献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可他还那么年轻,
却走得这么早……
在他活着的56年里,
他几乎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
他把生命的每一秒都掰成两半用,
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倾囊相授,
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奉献给祖国……
他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妻子说:过去一家三口,分居三地。
儿子在北京上大学,
他常年在青藏高原科考,
家里经常就我一个人。
直到他病了,
一家人团聚在病房,
可这样的“温馨”并没有长久,
他还是被病魔带走,
离开了她……
李德威骨灰将分别安葬
在青藏高原和老家麻城,
前者是他科考30年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的祖国
变得成今天这样强大,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德威这样的大国脊梁,
他们默默无闻奉献!
他们甘愿籍籍无名!
他们,已经做了
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
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就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名字,
铭记他们的功勋!
致敬!点赞!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朋友就需要!谢谢!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