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启功先生的座右铭。学问之道,求虚其心而已。越是大学者,往往越虚心。因为这些大学者们发现,知识没法穷尽,一个人的智力再高,学问再大,也无法掌握所有真理,更何况真理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许就不再是真理。同样是一个太阳,但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已经不一样了。已经在宇宙星体的相互影响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了。
有人曾问我,人的感情为什么会变化?本来海誓山盟,说好不变的,可到头来,还是变了。觉得不可理喻。其实,你只要抬头看看天空,不就知道了?
宇宙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易经》上说:不动则不变,动必有变。只是变好变坏而已。但这变好与变坏,也是相对而言,对你来说是变好了,也许对别人来说就成了变坏了;对你来说是变坏了,但对别人来说,说不定就是变好了。宇宙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它只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行事,不存在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坏和善恶观念,是有灵性的人主观赋予的。
庄子说:“寸尺之锤,日取其半,而万世不绝。”一尺长的锤柄,一天只取它的一半,一万个世纪也取不完。按照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只要存在有一,它一定可以分为二,那么这个“寸尺之锤”,就永远可以分下去。对真理的探究也如此,你没法穷尽所有真理。
对百工之技艺,你也不能尽学成在你的手上。即便你很努力,你一生最多也只能学成几种象样一点的技艺,你没法尽皆掌握,你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医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又是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你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去学习,并有机会得到明师的指点,方能有所成就。专注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你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拔尖人物。即使你已是某方面的拔尖人物,但其他方面你却可能是一片空白,很无知。
因此,当你面对大众时,你除了虚心之外,更有何道?你故然有很多令你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你更多的地方是无知。你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你才会变得谦虚。
庄子又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每个月的头一天叫朔,尾一天叫晦;寒蝉春生秋死,它只经历某一二季节,而不可能晓得整年。人生百年时光,与宇宙生命比起来,不过沧海一粟,能知得多少?更何况我们来到这世间才几十年的人,所知更少。因此,明智之人,除了虚心之外,更有何道?
孔夫子自己是通过下学而上达于知天的人,他曾自述:“知我者,其天乎。”能知道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吧。又说:“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未有丘之好学者。”在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象我一样具有忠信品质的人,可却很难找到象我一样好学的人。可见其好学已到何种程度。“学然后知不足”,越学习越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越学越谦虚。那些自满自大之人,往往是执其一偏的人。犹如肓人摸象:摸到象耳,就断言说这大象的样子象一把扇子;摸到象腿,就说这大象象根柱子;自认为自己的认识是真理。其实在明眼人看来,那里是象他们讲的这样呢。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上帝”看来(如果说真有上帝的话),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一书中说,越研究,越感觉到宇宙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霍金称之为“上帝”,中国古人称之为“天”),在冥冥之中操纵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令你不得不产生敬畏之心。
因为学习,所以虚心;因为虚心,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所以敬畏;
因为敬畏,所以感恩;因为感恩,所以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