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怀 观
慈怀读书会推出全新栏目“慈怀观”:外观世音,内观自在。解世间迷局,洞世事学问,察人性之美,明人情道理。让我们不仅仅是观世界,更是观内心,用心灵去洞察,用心灵去过更好的生活,达到通透明了的人生境界。
可这样的人设建设起来容易,崩塌起来也快,这就更加深了我们心中的疑惑: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
世事人情就是一种智慧,智慧归根究底落脚点还是在为人处世,不懂得修身,不懂得和别人相处,总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愚昧和浅薄;会做人、能处理好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聪明人。
聪明的人,不会不懂装懂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很低调、很谦虚,但也有人喜欢不懂装懂,经常隐瞒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很有学问的样子,或者稍懂一点,就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
从此,在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还是一个爱卖弄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不懂装懂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
因为如果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我们会担心对方是否会觉得我们无知。
所以,大脑会快速搜索并编造能解答的信息,尽管我们的回答不一定正确,至少聊天时有问有答,我们不会显得那么无知。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面子,或是想赢得虚荣的赞誉。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可以说是博古通今,满腹经纶。
但是,每每课堂上遇到学生提问,如果他不懂,他就会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我不懂。”
他的学生王力,曾说记得有时一节课下来,王国维竟会说好几个“我不懂”。
“不懂”才是人生的常态,真正聪明的人明白,坦率承认自己“不懂”,才能给自己创造成长进步的空间。
因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清了自己知识的盲区,我们才会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才会虚心求教,弥补自己无知的方面。
承认自己不懂,我们才有机会做得更好。
聪明的人,明白择善而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
居住在仁德的境界里,才是美的;在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中,你不追求仁,选择仁德的道路,达到仁德的境界,这怎么能算智慧呢?
追求仁,从外在条件来说,要主动亲近仁者,居住在仁者聚集的圈子。
所谓“百金买宅,千金买邻”,安家置业,选择与什么样的人群比邻而居,实际上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圈层。
这让人不由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一家先后住在靠近墓地和靠近集市的地方,孟母觉得都不是利于孩子的成长。直到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看到孟子跟着学校里的人守秩序、讲礼数,孟母非常高兴,才决定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接触的人对我们的个人修养,眼界格局甚至前途命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乔布斯一家在他七岁时搬到了硅谷,乔布斯从小就开始和工程师打交道。20年后,他发明了苹果电脑,开始改变世界。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斥巨资在曼哈顿第五大道置业,与世界500强董事长、CEO为邻,此后不久,索尼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翻番。
每个人的成长、成功,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结交有品德、有思想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开阔的人生。
人生在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是选择利还是义,是选择爱人还是怨人,是选择诚信还是欺骗......都源于自己的内心,没有对“仁”的坚持,难免误入歧途。
永远把“仁”作为为人处世,做出选择的行为依据,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达到智者的人生境界。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论语智慧解读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
可以和人家谈的话,你不说,这样就容易失掉朋友;不可以说的话,你却说了,这就是不会说话。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朋友,也不会说错话。
有一次好友聚会,一个朋友带着未婚夫一起过来。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她道贺,纷纷八卦他俩相识相恋的过程。
他们是在一场线下读书活动中认识的,两人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就订婚了,属于典型的闪婚。
看到朋友脸上甜蜜娇羞的表情和爱意流淌的眼神,在座的几人都诚心送上祝福。
唯有一个闷头喝酒的男性朋友,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来了句:你们确定要闪婚吗?我跟你说,闪婚的好像都没什么好下场哎,离婚率特别高,你们可千万别离婚啊。
他的一番话让这对爱意正浓的情侣当场黑了脸,大家从尴尬中愣怔过来后赶忙打圆场:“他喝多了,说话口无遮拦,别和他一般见识。”
其实我们心底都清楚,他并未喝多,只是心直口快、没有分寸惯了。
海明威说:“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懂得适时地沉默,不该说的话不说,是对人的基本尊重,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代表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三缄其口,朋友有了过失,我们不及时指出,就算不上真心相待。
宋朝诗人张咏做湘东太守时,有一次在家作诗,灵光乍现,写下一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写下之后就出去了。
碰巧溧阳知县萧楚才来访,看到墨迹未干的诗作,提笔将“恨”字改为“幸”。张咏回来后心生不悦,认为这一改动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萧楚说到:“当今小人当道、奸佞横行,大人位高权重、功勋卓著,已成众矢之的,你居然说恨太平,恐怕会招来杀身之祸。”
张咏听后大悟,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聪明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总能第一时间洞悉到旁人的情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就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这样的人,懂尊重、有智慧,一开口就能让人安心,自然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论语智慧解读
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智慧虚无缥缈,玄之又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但是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自身境界达不到,别人再怎么描述解释也不会明白,也无法相信,就像一个从没吃过糖的人,你再怎么跟他描述甜的滋味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所以,与其困顿迷惘,不如努力修炼自身,提高素养,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困惑于待人接物,明白了如何圆融处世,便称得上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其实,关于如何做人,以及各种人生的问题,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只要学习经典,撷取智慧,以指导现实生活。
《论语》是一部人生智慧全书,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的经典。因此,慈怀推出《论语智慧》,它是慈怀读书+会员小程序的研读栏目。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慈怀读书+会员小程序,了解《论语智慧》的全部解读内容,收听更多精彩好书。
慈怀读书会重磅推出慈怀读书+会员小程序,含有“深读书房”、“每天听书”、“论语智慧”等丰富内容。在“精准”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点击下图进入
↓↓↓↓
慈怀会员
给自己爱上读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