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我们羡慕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喜欢曹雪芹的“篇篇俱是云烟满,句句皆取锦绣裁”,有时我在想,是什么给作者以智慧呈现出思想转瞬即逝的火花?是什么给作者源源不断的营养浇灌字字珠玑? 是什么给这些文字以穿越岁月的力量来到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每一个作家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这是他们创作的土壤和源泉,更重要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思考,一路歌吟,真正做到了带着灵魂去生活,在行走中感悟生命。
近日重温了毕淑敏的《我喜欢辽阔的地方》,那个16岁的青葱少女义无反顾地奔向遥远而神秘的阿里,在藏北高原度过了十一年的军旅生活,那个离天空很近、离尘世很远的纯净清朗的所在给毕淑敏埋下了古莲般的种子,当时机成熟,这段经历开枝散叶、繁花绚烂。藏北辽阔神奇,有着独特的庸常和悲欢,这段经历成为她最初的精神之冢。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化为琥珀珍珠,闪耀着岁月的光华。而昆仑山也化为她最孤独最勇敢的犄角,最不屈最坚硬的骨骼。她也曾做客中国军网,与广大网友进行“心灵对话”,畅谈在阿里高原卫国戍边的经历与感悟。军旅生涯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宝藏,《昆仑殇》《雪山女兵》《阿里》《君子于役》都讲述刚强坚毅的军人们在高寒“无人区”,生命之花的傲然绽放与悲壮凋零,启迪人们对生命、责任、价值、意义的深度思考。因其刚健豪迈颇有风骨被人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
毕淑敏回归都市后,她伸向生活的触角也是多维度的,做了二十余年的内科医生,和无数病患咫尺相对,了解他们的辛苦病痛。同时攻读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并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经历更是让毕淑敏由外而内识得人生百态,触摸心灵的最深处的苦痛和纠结。从《预约死亡》《红处方》到《恰到好处的幸福》《婚姻鞋》,毕淑敏对各种人生问题、价值判断、信仰分歧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作品或庄严或细腻或激烈或轻松,视角新颖发人深思而从未脱离当下的生活现实。
我喜欢的另一个小说家是海明威,他异彩纷呈的创作更是与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被誉为“文坛硬汉”。他是好钓鱼、好打猎、好露营的“三好男人”,豪迈是他生活的底色,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授予银制勇敢勋章,哪里有不平,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意大利前线的经历孕育了《永别了,武器》;随狩猎的旅行队到非洲的经历见闻给《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以创作灵感;参加国际纵队远赴西班牙后,发表了反法西斯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海明威写了散文《告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以后本色创作了集大成者《老人与海》。当然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饱含他睿智深度的思考。
也许你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太平凡了,现实的凉薄和生活的琐碎,又有什么值得写的。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大生活有大主题,小生活同样也有大主题,只要我们认真体验自己担当的各种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敏锐体悟平凡生活的点滴温馨,从程式性忙碌和疲乏的一声叹息中解放自己,去思索,去抒写,你的生活一定会开出耀眼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