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想要知道一个家庭过得好不好,关系融不融洽,看看他们吃饭时的状态便知道。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能够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事情。
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能够吃得到一起,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家风。
上个周末,同事让我带家人去他们家吃饭,同事夫妇一起,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当菜上桌后,我发现有很多菜都分了两份,一份辣一点,另一份则清淡很多。
我不解地询问同事:“为什么这些菜要分成两份,这样不会很麻烦吗?”
他喜欢吃辣,但妻子是江苏人,吃不得辣,所以每次做菜的时候,他们都会分成两份,一份放辣椒,另一份不放。
而他的父母年纪渐渐大了,肠胃功能不断下降,不能吃太硬的食物,所以每次做完饭,他们都会再下一大碗面条,这样让两位老人家好消化一些。
同事笑了笑,回答道:
“其实也不辛苦。我们家做饭一般都是两个人,所以做得比较快,也不会很累。
而且很多时候,我爸妈觉得我们两个太辛苦了,会坚持让我们去休息,他们来做饭。”
“我老公还有公公婆婆都是特别爱吃辣的人,但我刚嫁过来的那段时间,他们为了迁就我,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做的菜里一点辣椒都没放。
明明口味千差万别,但依然能够吃得到一起,并且每个人都能吃得舒心,这是靠全家人的彼此体谅和相互着想。
这样的家庭,一定充满了温暖。
一家人出去外面吃饭,老公问妻子:“我们去吃什么?”
妻子回了两个字:“随便。”
老公又说:“那我们去吃烧烤吧。”
孩子不乐意了,“吃什么烧烤,多上火啊。”
老公又问:“那我们去吃粤菜吧。”
妻子不同意:“我们前两天才吃过粤菜,今天又吃粤菜,不腻吗?”
老公摇了摇头:“那你们说去吃什么?”
妻子和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随便。”
一家人吃饭,总少不了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这个时候,能不能吃得好,吃得愉快,就要看大家懂不懂得沟通。
我们家有个习惯,我们一般在出去吃饭之前,每个人在家里就会表达出自己想要吃什么,合理说出自己对于吃的诉求,然后综合考虑之后,再进行决定。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家人很少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产生什么不愉快。
一个家庭能不能吃得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家庭沟通和交流的水平。
只有懂得相互交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得到其他人尊重的家庭,才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商有量。
这样的家庭,才会更加和谐。
表姐和表姐夫在家乡的街上做点小生意,由于是个体经营,所以时间比较自由。
但即使这样,他们两个人吃饭也总是凑不到一起。
表姐是个对待生活比较精致的人,她每餐饭都要坐在餐桌旁细嚼慢咽。
但是表姐夫却生活得比较随性,他往往不坐在餐桌旁吃饭,而是端着一碗饭到处跑。
也有的时候,他搬一张椅子坐在店门口,边吃饭边和隔壁的邻居聊一聊天。
不仅这样,他们两个人吃饭的速度也不一样。
偶尔表姐夫坐下来和表姐一起吃饭,但表姐还没吃到一半,表姐夫就已经空了碗。
表姐曾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抱怨道:
“和你表姐夫一起吃饭,其实跟我一个人吃饭差不多,两个人总也吃不到一起。”
以前总听人们说,看一个人吃饭的样子,就大概能猜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看了表姐和表姐夫的样子,我反而更觉得:
看一个家庭吃饭的样子,就能知道这个家庭的人在生活理念上是否趋近相同。
吃得到一起的家庭,在生活态度和生活节奏上都比较相似,而吃不到一起的家庭,往往在生活观念上存在差异。
家里的餐桌,能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道道饭菜的香味,更是一家人吃饭时的其乐融融、谈笑风生。
一个家庭能不能吃得到一起,往往体现着这个家庭的融合程度。
吃得到一起的家庭,往往家人间比较体贴和大度,能够设身处地为身边亲近的人着想,并且也懂得进行交流和沟通。
即使每个人的口味有所差异,但一家人依然能够整整齐齐地坐在餐桌旁,吃得非常舒服和开心。
这样的话,吃下去的不仅仅是用来饱腹的饭菜,更是家庭里传递出来的幸福感。
这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