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甘北
为了支持古天乐建学校,我去电影院看了刚上映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
这部《使徒行者2》的剧情是完全独立的,跟2014年的香港TVB电视剧,及此前电影版的《使徒行者》,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讲的依旧是香港电影最擅长的题材——警察、卧底、匪徒的故事。
1987年,菲律宾孤儿院里,拥有高智商的孤儿奀仔和阿DEE,被犯罪分子盯上,一个被掳走,一个滚落山坡。这是故事的伏笔。
随后,镜头切入2019年的香港。
闹市连续发生两起撞人袭击事件,而在两起事件发生前,警方都曾接到了匿名报警。
经调查,报警者是独立记者姚可仪,而她还有一个身份,即一名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的高学历黑客。
她告诉警察,她入侵了一个犯罪分子网络,发现有一个跨国集团,常年绑架儿童训练成特工,并潜伏进多国的警察系统,香港警方中也潜入了内鬼。
故事便从这里展开了——谁是内鬼?
吴镇宇饰演的叶志帆,张家辉饰演的程滔,古天乐饰演的井进贤,演绎的是三个高阶警司的复杂关系,既是同僚,又是师徒,还可能是生死对决的正邪不两立。
这也是《使徒行者2》的精彩之处。
就像一场狼人杀,引导着观众跟剧中人物,一点一点去抽丝剥茧——不仅不知道谁是坏人,甚至不知道有几个坏人。
不足两小时的电影中,剧情不断被反转,整个叙事非常流畅紧凑,更难得的是,人物性格竟非常立体,人人有爱,人人有恨。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那么艰辛,承受了肉体难以承受的劳作,甚至完全丧失生命尊严,却依旧愿意忍受痛苦活下去,哪怕这活比死还难受?
我爸给了我一个很现实的答案:“他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怎么办?”
因为苦难本身吗?当然不是!谁会天生喜欢吃苦呢,我们费尽一切努力,不过都是为了摆脱苦难。
而令我们心甘情愿忍受的,是爱。
人一旦有了爱,就有了软肋。
街头乞讨的母亲,宁愿忍受长达几十年的欺凌,也要一口口给孩子讨要食物。那日子很难,可是她撑不下去了,她的孩子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数次听人说起,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就辞职了,我早就离婚了,我早就去环游世界了……
爱把人困在枷锁里。
不管是警察还是匪徒,但凡是人,就一定有爱有恨。恨令人豁出去,爱令人豁不出去。于是人便陷入了内在的矛盾中,坏又坏不透,好又好不齐。
《使徒行者2》也不例外,整部电影都写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正邪的纠缠。
人人都有爱恨,人人都有软肋。
吴镇宇饰演的叶志帆,在信任与不信任间挣扎。一边是昔日的徒弟,一边是跟随多年的下属,但好友兄弟面临“内鬼”质疑,他该相信理智还是情感?
张家辉饰演的程滔,软肋来自于他童年的愧疚。犹豫、摇摆,还有一点不该有的仁慈之心,这对于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的人而言是致命的。每多一份仁慈,就多了一份危机。
古天乐饰演的井进贤,软肋来源于妻子和女儿。他的爱令他痛苦,也令他忍受,只要女儿一天没有平安,他就不得不一直忍受下去……
但近年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趋立体,别说不到最后一刻都辩不出忠奸,就连同一个人,都有多面的性格。
他可能是个好员工,却不是个好父亲。他可能是个大反派,却又有令人同情的苦衷。甚至于他作了100件恶事,却又在最要紧的关头,选择了牺牲和大义……
事实上,越成长,就越会发现,相比于“非黑即白”的绝对化,世上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每个人都有正义的一面,也每个人都有邪恶的一面。
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不仅存在于“警察抓坏人”这种明晃晃的较量,还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你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从早期的《无间道》开始,不管是警方派去的卧底,还是匪徒派来的内鬼,都在力求呈现人物的立体和命运的无常。
这或许就是《使徒行者2》的魅力之处,正义和邪恶,是非与恩义,警匪天性与兄弟情谊,每个人都被困在矛盾中,情节是立体的,人物是饱满的。
吴镇宇敢于面对众人的质疑,为兄弟说出一句“我为他担保”,可他一直戴在手上的,是一只米奇老鼠的手表。这是刚柔并济。
张家辉和古天乐几度生死对决,却又一个在枪里装了空弹,一个故意把子弹打偏了一寸。这是进退两难。
就连作为副线的女记者姚可仪,都不是误打误撞进入案件中的,她也有她的血海深仇和心之所系……
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
柬埔寨街头的惊险枪战,机车、弹药、直升机齐上场,生死一刻令人揪心。
西班牙的对决别开生面,除了精彩的枪战,还加入了斗牛的新元素。
古天乐为了妻儿屈膝下跪,张家辉生死关头为人挡枪,就连电影开头的魔方,都成了埋下伏笔的重要道具……
扑朔迷离的身份反转,和正邪交战的几度对垒,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有激情,有苦衷,有仇恨,有挣扎,有铮铮铁骨,也有柔情软肋,有誓死维护的正义,也有挣扎矛盾的困境,有血和泪的洗礼,也有生和死的大义……
这种勇敢是生死攸关处,依旧能生出的一丝温情。就像张家辉在飞机上,试探地问古天乐:“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
你不认识我了,我依旧认识你。
你有你的软肋,但其实,我一直跟你一起,用生命守护你的软肋。
所谓兄弟,莫过如此。
—甘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