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六十天的暑假利用率极低,随意性很强,无外乎一个模式:家长带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老师除了带孩子,就是玩,尽管有学校组织的一些外出培训,但是范围太小,意义不大。暑期,成了一个被老师们消磨掉的时光。
今天上午整理好招生简章,才有空看张德宝校长写的毕业典礼的解说词,他写得非常漂亮,很好地理解了我们的教育主张。我们制作了学校离校课程的专题片,很感人。
放假之前,我一直在关注学生暑期实践作业的设计,和教研组长一起讨论了好几次。早在五月份,我就设计了一个《智慧家长60天成长计划》,六月底又写了一篇文章《成长无假期》,这一切工作都指向了假期活动安排。
7月5日暑假就开始了,我们为什么又连续组织三次活动?7月6日,举行毕业盛典;7月7日,举行教师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智慧父母大讲堂,并组建了“北关小学教师家长学习交流群”;7月10日,举行骨干教师参加的暑期教师共读动员活动。我把这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简要说明一下:
毕业典礼是学校的离校课程,课程主题是:感恩关爱感悟成长幸福向前;活动名称是:感恩关爱 感悟成长 幸福向前——北关小学2018届(第五届)毕业盛典;课程目标是:通过隆重、热烈、真情的这种典礼仪式,给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参加的所有人——留下难忘而美好的小学生活的记忆;通过创设互动情境,互相感恩所有的人,现在或者小学六年当中付出的一切;利用离别时刻,换一个面孔和身段,真心交流,互诉衷肠,发现老师、学生、家长可爱和真诚的一面。在关键时间节点,设计关键事件,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这大大增加了我校的美誉度,提高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
智慧父母大讲堂,这次的题目是“一起成长”,其宗旨是:让大家认识到,阅读和写作是最好的修身方式之一,是一种自我疗愈。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多功能学习方法。读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阅读和写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北关小学教师家长学习交流群的基本定位是:一是促进阅读和写作。二是增进交流和理解。三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家校合育的基本方式是一起学习和交流,这样才能达到家校同向、同频、同心、合拍的目的。
暑期教师共读动员讲话的题目,是“专业阅读写作是教师成就自我的有效途经”,其宗旨是:让大家认识到,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即学习力,或叫综合素养),来自于教师的专业阅读和写作,教师最重要的财富是自己:“我”是最大的教育资源(课程开发能力)。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是为了养正。立己达人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先立己,再达人;立己的同时,达人。立什么?立德,立功,立言。要想实现这“三不朽”,就必须要阅读和写作。
把这三个活动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基本认知:
人生有节日,成长无假期。所谓成长,都是来自于个人的自然生长。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体验的过程。教师和家长,不仅仅是教育的实施者,自身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阅读和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养正,是一种修身的过程,也是一种新型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也是立己和达人的最佳过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身教,领着学生(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事。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和引领,不断地进行激励,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真谛就是自育。这也是生活化教育的基本主张。
最近看到一个资料,钱理群老师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钱老的论述,恰恰是对我校我校教育实践的一种诠释。
补记
《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钱理群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1
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2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3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白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虽然我对教育总体上很绝望,可是,看到了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情?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地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肯定有希望。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我叫静悄悄的存在改革,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我们共同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人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一起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认为我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着让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第一,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就能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地改变。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要静悄悄地一点点地做。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变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第二,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和你们这代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有无限牺牲自己的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但你们认为,首先燃烧自己是在说大话,我这么做是我自己活着快乐,我自己觉得有意义,我自己要做低调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背后是有信念的,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善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时期要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有好奇心,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第一剥夺孩子的好奇心,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
第三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
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别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做好了以后,第一我们影响有限,第二要看到影响逐渐扩大。
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做,就会有希望。历史是合力的作用。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声不响地,实实在在地,一点一滴地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