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硬派带娃父母推荐本书: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 by Paul Raeburn & Kevin Zoliman 博弈论对普通人来说的用处主要在于告诉我们一些典型场景中有哪些均衡。教养孩子则是父母在一连串场景中如何表现,光懂策略当然是不够,还得有分寸感,但不懂策略是更不行的。这本书里全是策略(套路)。如果是两娃及以上,处理孩子们之间的事,有三个条件:不引起嫉妒(envy free), 有效率(eff), 公平(equ),尤其是第一条,为了它可以牺牲后两条,在满足它的前提下,可以试着兼顾后两条。
给软派带娃父母推荐的书,书名是Carpenter an。我读这书有一条比较大的启发,就是关于未来我们没有什么预测能力。先不说孩子,就说我们自己,未来十年内二十年内什么东西会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如果你不相信,点击“阅读原文”去围观一宗惨案。
所以,不要替孩子设定具体目标,不要按图纸把孩子朝着家具去打造,但也不是啥也不做,园丁就不是啥也不做,而是营造环境。环境是什么呢?学区房固然是一种环境,但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内部环境,也就是父母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其余的努力努力,然后交给命运。
总的来说,上一代认为下一代是SB,下一代认为上一代是SB,但在一定开放度和自由度之上的社会里,下一代对的时候比上一代对的时候多。上一代要保持住不掉队,其实关健不在知识更新,而在善用财务资本。后半生的钱是你上半生才能的凝聚。人的才能is not fungible, but money is fungible。人的可塑性不如钱的可塑性。前半生有可塑性没有钱,后半生有钱没有可塑性,得用钱作替代(proxy)。
前半生你想做什么人做什么事,就去做那种人那种事好了,后半生这样干的效率下降,毕竟变色龙是年轻人才做得起,年纪大了,你就得就投资在你想做的人想做的事上面。
讲能力的话,人的一阶能力,就是直接做事情的能力,几乎都会过时,有一些二阶能力,如坚韧、延迟满足之类,主要是做人做事的态度,似乎不易过时,可惜不是很多。与此对照,钱几乎不会过时,它才是人们对付不确定性的终极多元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