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鼓点的起落间看教育
日期:2019-08-03 07:22:10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鼓点的起落间看教育

  过去,我喜欢牛皮鼓,因为牛皮鼓抗击打能力强,无论击打者用力有多猛,很少会把鼓面打出一个窟窿。打牛皮鼓一要讲究节拍,“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或者“咚咚咚咚,咚咚,咚。”二要讲求用力,力大则声大,也就是声音显得刚劲苍茫。那时,我打鼓完全是为了一时快乐,或者看着人家打鼓,自己手也痒痒,到底打鼓弄得自己汗流浃背,最终图个啥,自己说不清,其实,我根本没朝着这方面想。

  前几天,一个侄子结婚,我从城里回到了乡下老家。按照老家习俗,凡是谁家办喜事,相邻约三唤五地凑在一起,抬着牛皮鼓,顶多三五个,敲敲打打,赶来贺喜。

  我真正目睹了这一打鼓的全过程。从打鼓开始结束,整整五个小时一番折腾,六个帅气小伙子已经累得一屁股塌在凳子上,半响连话也不肯露半句。

  鼓在他们面前摆着,两个鼓槌的末梢挂着一尺来长的红绸子,我看着手也痒痒,于是,我故意走过去,和他们无话找话地套近乎,其中一个络腮胡须小伙子说:“这位老哥试试。”我不好意思地拿起,敲击几下,顿时,他们几个乐了,哈哈哈地大笑不止。“这位老哥是给少先队员打鼓呢。”另一个小伙子说道

  我独自寻思:不就是两个鼓槌吗,左右手各执一个,怎么敲打不出那么浑厚的声音呢?

  于是,我向他们请教:这是节奏感出了问题吗?

  “真是外行,看不到内行奥妙。”络腮胡须的小伙子说道。

  “怎么?我哪里说错了?”我反问。

  “打鼓打不出好声音,如果怪罪于节奏感,那我只能说这是因为你看到皮毛,而不知其里。”

  他越说我越糊涂

  我歪着脑袋迟疑地看着他们。

  他们见我这神态,哈哈哈,哈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他们和前来贺喜的相邻吃席去了。

  那天晚上,我在大伯家又遇见他们几个。随即,我故意挑起了这个话题,和他们闲聊起来。

  “一面鼓,两个槌,你们竟然敲打的让听者神魂颠倒,这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结果吗?”我带着诱导性的口吻和他们说话。

  “打鼓,关键在于要有悟性。”一个黑脸个子说话了。

  “悟性,是不是就是懂得?”我急着插话。

  “悟性当然有懂得意思,但又不同于懂。”高个说着,挤眉弄眼地对我扮鬼脸

  “打鼓,是个简单手艺活,还要悟性,这么复杂?”我故意这么露出不同感觉的意思。

  “嘿嘿,悟性这玩意,或许要你用一辈子的时间修炼。”高个这时说话挺严肃

  “一辈子,哇,这么久,这么难?”我自言自语

  “这就和你当教师一样,别看教育的是小孩子,可关系重大,因此,你们更需要一辈子的守候。”高个说着,笑了笑。

  我和他们聊了一会,已经有几个呼呼去睡,我也不好继续打扰下去,便出门去了。

  几天后,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关于那几个打鼓的专业人士,尤其说那个高个儿说的话,意味深长

  击鼓,这动作的确很简单,两个鼓槌和一面鼓,有人永远击打不出美妙的声音,而有人却能够击打出让人永久难忘的声音。这里,我不由地想到左手右手配合的问题。左手和右手将鼓槌的那个点附着到鼓面的某处,鼓面顿时反弹出一种回声,打鼓者却让我们只听回声,这里,我很奇怪地问道“打击的正声那里去了?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这种声音呢?是打鼓的人不想让我们听还是鼓点和鼓面相交融的这种自然属性迫使我们根本无法听到这种声音?”我想:打鼓的人本意并不想遮掩这种本来的声音,可事实偏偏通过正声让人们只能听到回声,我们的教育何尝不也是这样?

  仔细想想,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也是在多数情况下让孩子们听得是我们的回声吗?比如,一节公开示范课,授课教师加工了再加工,竭尽所能地遮掩住本来面目,非把娇柔做作的另一面留给孩子们,为此,教师走秀当然学生也就跟着作秀。我记得前几天,一个学生的家长学校找我说事,他直言不讳地对我发出感叹:“如今,竟然有这么多的教育骗子?”当时,我愕然。他问我:“你敢保证你从来没有做过违背教育良知事情吗?”过后,我想只是我们的骗术不太高明而已。

  事实也不是我们乐意这么做,我们再想想:人做骗人的事为的什么,多数人不是活命,而是真正地为了获利,不是功名上就是财物上。教师是人,有时为了给自己找一条退路,无那地欺骗人家。我想:打鼓的人之所以不想让听着听到正声,其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为了把自己打击过程中的缺陷暂时遮掩住,把最完美的声音释放出来。

  打鼓,靠的是两个点和一个面,只有点面结合才会有最美的东西呈现。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打鼓,是鼓槌占主导,还是鼓面占主导?多数人不言而喻,一定认为鼓面是主要因素。错,我认为我们缺乏的不是鼓面,而是鼓槌。如今的社会,鼓面这种硬件因素不说饱和,至少够用了,关键是缺少一些能够敲打出好声音的鼓吹大手。教育也一样,学校其实是个面,而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教师就是教育点,如何让我们这个点把这个面敲打的多彩多姿,单凭让孩子们听听回声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我又要说到“悟性”,假如教师是个打鼓的人,那么,教师的“悟性”究竟是什么呢?是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知识?以我之见,真正主导教育成败的就是教师如何把两只手上的“鼓槌”敲下去,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懂得鼓面上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平时,我们多数教师只是尽力做了如何掌握节奏感的问题,却很少关注或者纯粹没有意识到“旋律美”。

  鼓点,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敲。有人为他人,有人为自己,不管怎么,再美的鼓声都不是长久的,仅仅就是那么几分钟或者十多分钟让你足以心动不已的时刻作为教师,在一辈子的从教生涯中,你到底是不是在为每一个学生可以敲出学生心动的鼓点,你会吗?你能做到吗?这就是做一个教师永远的追求质点,也是一个教师最高生命支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鼓点的起落间看教育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