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五花鹿
看到第二期就遇到一首让我泪崩的歌:
这首歌里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原原本本地重现了很多年轻人和长辈的沟通场面。
在我看来,这首歌的本意是:
莫欺少年少,不经事,
跌跌撞撞是常事,
年少有志,但求莫苛责。
01.
山里一个叫阿民的少年,想要下山出去城里闯荡赚钱,但他的父亲不同意,认为阿民没计划、没能力。
(你打算)如何下山啊?
随后,父亲继续一句句地反驳他:
这些对白,其实发生在很多人的生命里,尤其是刚刚毕业的那几年。
到了辩论白热化,主唱阿龙高举双手合十,低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不断地拜托和解释:
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
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
阿公阿叔......,出来做事就会有起有落......
像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孩子,面对着父母的问话,努力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和每个长辈们解释下自己暂时的不如意:
求求你们不要再苛责我;
请多给我一些时间吧.....
这立马地唤起了我的回忆。
作为一个985毕业生,在刚刚进入社会之后,我也惨遭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滑铁卢。
每个月一分钱没有剩,熬夜通宵几乎没有假期,常常感到挫败,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流眼泪,好不容易熬了一两年,却突然想要转行从头开始,失去了方向.....
为什么最后那几句重复的歌词会让我泪崩?
因为当时的我不仅要独自去面临困境、去安抚自己——没有人会一帆风顺,而且还要不断向忧心的父母和长辈们解释:为什么我暂时失败了。
请他们不要着急催我回去找个安稳工作,不要用别人的高薪稳定来要求我,请多给我一些耐心吧,毕竟我才刚刚开始啊。
这一切,太难了。
而这样艰难的辩论和解释,似乎也贯穿了很多人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
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我们不如社会期望般优秀、不跟随社会大流做决策的时候。
02.
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压力。
只要我们不够优秀、不随大流,就好像有义务一定要和长辈们辩解一下。
而这种辩解是无穷无尽的。
哪怕工作薪资提高了,还是要不断和他们解释,为什么我在其他方面不如某些人的成功:
谁谁谁能找到一个月入3万的老公,买了房子养了孩子,你为什么还是单身?
谁谁谁工作稳定生活悠闲,为什么你一个女孩子还在拼命,甚至熬夜不顾健康?
谁谁谁家的孩子上了哪所学校,为什么你家娃就上不去?
谁谁谁现在听父母的话现在过得多幸福,为什么你自己找的对象就老是会吵架?
于是年轻人要解释很多,甚至要告诉长辈们,几乎每对夫妻都会吵架,这和有没有听父母的话没关系。
但尽管不断澄清,心急的长辈们还是听不进去。
每当年轻嘉宾们想要解释自己的现状和决定,就会被长辈们用年龄、阅历、正反案例进行反驳。
例如焦俊艳在解释自己不想生孩子:
越听越担忧的父亲马上就来几句:
渐渐地,有的年轻人累了烦了,索性不再沟通,先做自己,再用时间去证明。
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
父母的想法没有动力去做,
可这样一来,长辈们的“心病”就会一直都在。
甚至有时候,父母和孩子看似和气,但一触发到这个关键问题,就又变得很疏离。
而这种沟通,对孩子来讲,也是伤害。
当一个人需要不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优秀时,其实也是认可了那些挑剔的声音,无法接纳自己。
长辈挑剔和质疑的点越多,我们盯着自己的破洞就越多。
就像节目里的袁姗姗。
但一到了和钱枫的“相亲局”,就开始纠结自己为什么单身,抓住自己不爱收拾、不会做饭的缺点不放。
要知道,是个人都会有缺点。
钱枫也有不自律、身材肥胖、黑暗料理的时候,但他也依旧很好地接纳自己,生活自得。
而钱枫妈妈的开明乐观,珊珊爸爸的挑剔,促成了两人完全不同的心态。
当然珊珊爸爸的挑剔,也是发自对女儿的爱。
他担心女儿不能成为符合社会期待的优秀女性,例如适龄结婚、照顾家庭,怕她没机会找到对象,过上普通人都过的生活。
这种充满爱的担忧,和阿民父亲、焦俊艳父亲、我们父母的担心是一样的。
03.
说到底,是这样一种隐隐的不安:
爱孩子,但又怕孩子不行。
这个“不行”分为2个方面:
-孩子不如他人般优秀;
所以他们总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刺激孩子、纠正孩子,让他们重视起来,回归“正道”。
焦虑
首先,长辈们无法接受个性化的人生,所以把无法融入社会主流的焦虑放在孩子身上。
所以他们宁可让孩子不假思索地走大众的路,也不愿意孩子因为“搞特殊”而承受风险。
就像《我家那闺女》中的父母们。
他们也许知道,这种催婚的急迫,会破坏掉她们对爱情的体验和向往,或是导致不成熟的闪婚。
但比起这些风险,他们更不忍心看到女儿不婚、错过所谓的适龄期,最后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承受着没有家庭的风险。
在年轻人看来,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情感基础,结婚生子也是有风险的事情——这个风险年轻人不一定愿意去承担。
无力
过去几十年来,快速的社会变化,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很多行业,许多抓住时机的人一跃而上。
对此,习惯一步步慢慢来的父母们,也会容易变得焦虑,并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
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
结果就是,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父母习惯的应对方式是:
急着否定孩子的想法,根据父母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去走父母们认为更好的路。
例如考上名牌学校,嫁个富有的老公,从事某个行业或者回家创业等等。
这样不仅会把焦虑渲染给孩子,也会让孩子没有了自己的动力——
他们无法接纳自己平庸和不优秀。
无法接纳自己跟不上脚步的人生,所以把不平庸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把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焦虑放在孩子身上。
仔细想想,优秀的人只有少数,剩下的人必须学着和平庸相处,活出自己个人化的快乐。
可是在追求优秀、追求完美的大背景下,和平庸相处变成了一个难题。
中科院博士侯瑞鹤曾说过,
追求完美的父母,容易受内心不安全感的驱使,想通过控制外在来寻求安全感;
当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时,父母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进一步想通过控制孩子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来重新实现内在的控制感。
无法接纳孩子不优秀不完美,背后其实是无法接纳自己不完美、不优秀的人生。
这双重的不接纳重重地压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他们该有多无助、多迷茫、多想要逃离和回避。
04.
我很能理解父母的无奈。
不仅要担心孩子,还要承受孩子疏离的风险。
在这个矛盾中,如果父母一直执意地催促,不去倾听的话,作为年轻人其实也别无他法。
但父母如果愿意换个方向,也许可以和孩子一起获得更开阔更幸福的生活。
怎么做才好呢?
做好两个点。
如果能接纳,那就意味着可以把自己对社会、自身的焦虑,从孩子身上卸下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好的父母可以给到孩子一个抱持的环境,也就是一个接纳、宽松的环境。
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待自己身上,也行得通。
不要再说:父母已经没希望了,只能看你们了。
而是接纳自己,体会平凡生活的细节美,欣赏自己那些温情、坚持和努力的时刻。
当我们不把平庸当做洪水猛兽,在很多问题上可以自洽,不过分追求处处优秀,我们就可以筛选出自己最重要的一些事情,把精力放在上面,去提升 、去享受,去过自己独特的人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体验到个人化的生活之美,也不会再焦灼地逼着孩子处处赢、处处与社会相同,而对他的生活起伏可以有更多的耐心、支持和欣赏。
相信自己可以过好日子的父母,才能安心信任孩子可以过好自己的日子。
其次,放心让孩子去经历一切生活,只有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才伸手。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Dr. Paul Wehr曾在授课时分享过一个学者的研究结论:
父母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孩子,美其名曰“帮孩子少走弯路、多走捷径”。
但实际上,家长们之所以作为过来人,会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深信不疑,是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
并且,对不同的人而言,即使同样经历,未必会塑造同样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所以孩子们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哪怕是失败和痛苦,然后才能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也相信自己的体验,这样才是孩子的成长。
一味要孩子听自己的,孩子不仅不会信服,也失去了他们自己去体验的机会。
所以,就让孩子去经历他们想经历的一切吧。
当孩子不再背负着父母的焦灼,他们会更加敞开地去体验人生,收获自己的经验。
真正的两代人不疏远,是去经历一样的成长之痛,然后再回来一起交流。
孩子带回来,也许是:爸妈你们说得对。
就像九连真人中的主唱阿龙。
虽然他在歌里唱到了阿民被阻止闯荡的心酸,但现实中,他经历了在深圳闯荡的高节奏生活后,发现自己更适合家乡的生活,于是回去当美术老师,结婚生娃,专注给村里的娃提升艺术审美。
我有另一个朋友,在父母不催婚后,反而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对恋爱更加向往。
当然,孩子带回来的也可能是:爸妈,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和你们说.....
不仅达成家庭内的亲密和共识,还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
生活自得,家里有爱,孩子独立幸福,这不就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个心愿吗?
作者简介: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本文特别感谢张真Derek的专业支持。
后台回复“九连真人”,
推荐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