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崇拜。崇拜没错,学生对老师人格魅力的崇拜,学生对老师学识渊博的崇拜,无疑就是学生自我鞭策的一种方式。
——题记
(1)
2010年的3月,我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这个年头,时运糟糕,开学不到一月,三个老师先后请假,他们一走,扔下的课程究竟由谁替代?主管领导明确对我说:“三个老师走了,兼带课程本校相互调剂,我们也没有机动人员补充你们学校老师的缺额。”这样,我本该带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下子不得不率先垂范地加带了这个班的语文课并兼当班主任,由于我这样一做,剩余课程的分配已经没有很大阻力了。
我带的这个班是个五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孩子,个儿和我差不多高,年龄已经16岁了,他是上学年从某市转到这里——乡下舅舅家里借读的,从这点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在原来的学校一定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被校长开除或者无法继续呆下去。乡村学校是从来不挑剔学生的,也很少有人花心思查查该生的前科,反正,这孩子是从城市下来的,凡是市里的学生到了村校,显得“物以稀为贵吧”。
我上课第二天,这个学生开始不安分了。正在我上课时,他打开手机听音乐,惹得全班同学偷偷的窥探他。
我看了看他几眼,一句话没说。我想用眼神警惕他注意——这是在上课,不是在课余时间。
他看了看我几眼,如无其事地照着原样。
此刻,我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怒火,但,我还是尽量克制。因为,我不想在我接替这个班的班主任第一天就给学生难看,何况我是校长,校长更要注意教育方式。
他听得是《陌路的人生》,这个歌不知是谁原唱的,是个男声,动听且充满诱惑。我之所以知道歌名,是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子对同桌说被我听到了。
我发觉每一个学生挺感兴趣的,于是,我向全班学生宣布:听歌。
此时此刻,教室里除了歌声,再也没有一个学生说话,我从前排看到后排,每一个学生低着头,竖起耳朵,那种专注的样子,比听讲时用心多了。
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我走近这个学生,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和你的名字差一个字,我叫史录奎。”他回答的很干脆,脸上的肌肉抖动着似乎无比幸福的神情。
“你到我办公室。”我说。
“没事叫你干什么?”我愤愤说。
(2)
我想:这孩子蛮有礼节,可,他只倒了一杯茶,自己端起来,随后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一边品茶,一边笑嘻嘻地看着我。
“渴了?”我没趣的问他。
“不渴倒茶干什么?”他反问我。
如此好没教养的孩子,怪不得从市里跑到这乡下来。
我尽量压住心中的不悦,问他:“上课听音乐,这事做得对吗?”
“凡是我感觉好的,我都认为对。”他狠狠押了一口茶。
“其他学生考虑到我的感受吗?”
我真倒霉,怎么遇到这么一个刁蛮的孩子。
“今后,你如果再这样做,那我就要想办法了。”我说。
“不要我了或是?”他试探性地问我。
“嗯。”我应了一声。
(3)
我本打算训斥他一顿,可没想到:我却领教了这个孩子刁蛮的一手。
第二天,我去上课。我对这个孩子实在没有丝毫的好感,上课竟然连看他一眼的兴致也没有。
上课不到一半时间,他突然举手,我问他干什么。“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他说。“说吧。”我冷冷地回答,从我的语气中,他不是没有感触到我的冷漠和轻蔑。
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近讲台,递给我一张纸条,我接过来一看,上面歪歪扭扭的几个大字:“把潇洒的潇写错了,怎么当老师?”我看了看他,然后,点了点头。
课后,在楼道我又碰见他,他看着我笑嘻嘻的模样,好像在为我刚才的失误而得意洋洋。
“你很用心,认字也不少。”我夸奖他。
“认字不多也不少,刚合适。”他说话总是这么刁蛮。
“好哇,只要老师喜欢。”
(4)
这样的日子过得真快,还好,这个孩子没在惹什么大麻烦,无非是些惹猫逗狗的小事。
对此,我大都原谅他了。
又是一月后。一天,班长慌慌张张地跑到我办公室,说:“老师,史录奎把学校的一堵围墙推倒了。”
我急忙赶到推倒围墙的地方,几个一年级的孩子正在啼哭,旁边几个学生说:“老师,刚才差点出事了,墙差点倒在了这几个学生身上。”
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多日以来挤压的那些怨愤,于是,我径直到了教室,直呼他:“史录奎,我教不了你,现在,给你爸爸打电话,带你回去吧。”
他犹豫了一会,随后,拿出手机果真给他爸爸打电话。
(5)
“你是?”我问。
“孩子干得事,知道吗?”
“知道了,哦?这孩子患的一种多动症,我也拿他没办法。”
“多动症?原来这样。”
我和孩子的爸爸聊了一会,关于如何接纳这类孩子,我也心里没有底。
(6)
关于如何教育多动症的孩子,医生说:“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刻不容缓,否则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长大后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发现孩子的异常,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误了孩子一生。教育疗法是通过争取医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进行教育,达到治疗多动症的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鼓励为主:要有正确的态度关心爱护患儿,理解他们不正当的行为是出于病态,只要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与鼓励。 (2)教育方法要切合实际:对患儿不应苛求过分安静,不要制订过多清规戒律和繁琐的条律,对不正当的行为应用善言相劝。 (3)训练规律生活:对患儿起床、吃饭、游戏、学习、入睡都要形成规律,不要过分迁就,使他们在生活中受到锻炼。 (4)教育疗法要循序渐进,要根据患儿年龄和各种情况,逐渐加强与提高,应注意避免脑力和体力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