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几个同学聚会,谈到了父母爱孩子的话题,提到了几个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父母如何爱孩子才能称得上是真爱?城市化进程,对家庭关系造成了多大影响?
案例一:母亲的心
我曾经听过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个故事肯定是虚构的,但是让人难以忘怀。说是一个老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无微不至竭尽全力照顾自己的儿子。直到有一天,儿媳妇得了绝症,需要活人的心才能救活。老母亲听说之后,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交给儿子。儿子捧着母亲的心,跑着送给大夫,半路上摔倒了,把母亲的心掉在了地上,母亲的心竟然开口说话:“儿啊,摔疼了吗?”……
没想到我听到了现实版的“母亲的心”。在农村,一个老太太的儿媳妇非常不孝顺,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打骂婆婆,可是生性懦弱的儿子,为了息事宁人不敢反抗,更不敢言语。无奈之下,老太太选择自杀。可是,农村有规定,老人非正常死亡,要罚儿子五千元钱。老太太找到大队书记,请求自己不想再活了,但是不能罚儿子的钱。她提出自己的设想:她选择跳井,但是对外宣称是失足落水,自己不小心掉到井里去的,这样就可以免除对儿子的处罚。
案例二:都是隐私惹得祸
一个农村的男孩子考上了大学,找上了媳妇,在大城市安了家。妈妈去看儿子,开小两口的房门,遭到儿媳妇的训斥,原因是他们的隐私不能被侵犯。更让儿媳妇不能忍受的是,老太太给儿子洗内衣,有时候也会把儿媳妇的内衣给洗了。
屡遭斥责的老太太,只好选择回农村老家去住。
我们的一个邻居,儿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名牌大学,分配在了北京部委机关,娶了北京的儿媳妇,在北京安了家。为此,他卖掉了县城的三套房子。
有一次,老两口去北京看儿子和孙子,结果过了三天就回来了。原因是人家岳父岳母和儿媳妇,把他们当成了贵客来待,伺候周到,非常热情。去儿子家看孙子,变成了走亲戚的感觉,一怒之下打道回府。
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四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适应能力出现极大差异,尤其是没有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父母,传统思想和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很难适应城市生活。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太快了,仅仅二三十年,城市面积和居住人口成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确实有很大差异,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老人适应起来的确很难。
现在年龄四五十岁的人,既要做好思想和习惯的改变,又要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尽力做到真诚沟通,互相理解,与时俱进。有人说,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家庭,最终只能是悲剧。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的,独立生活是必然趋势,就应该允许各有各的生活方式。爱孩子的最终结果,是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老人需要孩子的陪伴和孝敬,但是老人更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当然,既要尊重隐私,努力创造新生活,又要孝敬老人,容忍老人的习惯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有深远的意义,既是家和万事兴,又是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