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就在这里。”这是阿里·沙维特《我的应许之地》的全书最后一句话,读罢,合上书卷,我百味杂陈。
1
沙维特
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一切都颠倒了。
摩挲着简单记录的笔记,想着惊人相似的历史。耳畔,有轰响的枪炮声和撕心裂肺的惨叫,穿透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阵阵袭来。眼前,血的颜色染红了黑夜。不管是以色列,还是我生长数十载的这片土地,抑或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国度,概莫能外。人们总在庆功宴上欢庆一枚正义战胜邪恶的果实,却一转眼就堕入血雨腥风的人之罪性角逐风暴。
恶刀刀见血,义哑口无言。就像1956年,一个不起眼的以色列治安官罗伊·罗滕伯格在边境巡视遭遇枪杀,之后,彼时的以色列参谋长摩西·达扬在其葬礼上说了一番话:“今天,我们不要责怪那些凶手。对于他们对我们可怕的仇恨,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是啊!同样生而为人,却比野兽还要残忍地相恨相杀。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有些仇恨是莫名其妙发生的,就像中国四十年前有十年时间里人与人的仇恨;还有两千年前那场因“他们无故恨我”的十字架上的杀戮。但它们又绝非无缘无故发生的,它们出自一个共同的词眼:罪性。
可是,又有几人愿意承认呢?尤其是少数人的罪性以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义的旗帜,行着各样恶事时,罪就是堂而皇之行走在大街上的义,真正的义要么已被枪杀,要么就在坐牢。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一切都颠倒了。”摩西·达扬说。他说的是历史的应许之地以色列,阿里·沙维特在书中引用这话说的是当下的以色列,我想转述的目的是形容全部的人类历史,没有一个国度能够幸免,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生与死的颠倒,爱与恨的颠倒,黑与白的颠倒,罪与罚的颠倒,人与神的颠倒。最终,一切都颠倒着“成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的最后两个字)。
2
沙维特
“我要告诉我的孩子们,我们的历史就是‘你要离开本地’的历史,而我们的本地本身就是一座坟茔,生命一层层堆叠直至毁灭。”当读到阿里·沙维特引用神呼召亚伯拉罕时这句话告诫自己的孩子时,我眼眶一热,忽然为着人类共有的根文化感动。
或许,阿里所叮咛的是一种主动挣脱腐朽和枷锁,寻求光明与自由的生命理想。但我深深被打动的是,整个人类历史都是一部“你要离开本地”的历史,我们所处的这本地本身的确是一座坟茔,它里面充斥着“神岂是真说”的迷惑,并以此吞噬着一条条珍贵鲜活的生命,直至一同毁灭。
我们都有要离开本地的本能和冲动,所以有了“诗和远方”的向往。但诗和远方终究不能填补那层日光之下的虚空,所以只要在这个星球上,本地永远无法变他乡。他乡不在这地上,就像灵魂不在人的视线里一样。本地的坟茔需要一场十字架上的复活,这是唯一的路径,可惜信者寥寥。于是,阿里说:“我们是不敬虔的。我们的内心是没有秩序的。”
“这支民族不停地跳着生命之舞,直到末日降临。”阿里说的是以色列,我引用此处,指的是全人类。末日会带来的是空坟茔与永恒坟茔的截然分开,空坟茔里曾经的灵魂将在那一天复活在高天之上,永恒坟茔里的灵魂永远堕落在地狱的火中。你可以认为这是疯子的戏言,然后兀自玩耍,像从未有灵魂这件事一样;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场真理的警告,然后纵身一跃,从肉体的躯壳里跳进灵魂去看一看。选择权在你。
3
沙维特
这支民族从死亡走出来,活在四面环绕死亡的处境里。我们都是孤儿。
相较血雨腥风的流亡史,整本书最令我震惊的是第12章《性、毒品及以色列的现状》。“每个人都在吸毒,整个世界都在吸毒,毒品使他们经历极其美妙的事情。”“如今,所有的异性恋者看起来都像同性恋者,所有的同性恋者看起来也像异性恋者,一切都是七颠八倒的。”
“你在耶路撒冷豪曼17号的舞池里看到的,是21世纪的青年们对犹太复国主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要求、法令、约束的反抗。够了,他们说。让我们生活。让我们及时行乐。”这是本章目录的概要。遍布全球的年轻人都喊着“够了!让我们生活,让我们及时行乐!”
阿里·沙维特说:“这支民族从死亡走出来,活在四面环绕死亡的处境里。”配合这句总结之言的,是他对这个国家现状的描述:我们建立的家园,根基是摇摇欲坠的,不断的地震在动摇它。因此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拥有的东西是不断前进的冒险,是一场长途的奥德赛征程。这个国家为它的国民提供的不是安全、幸福和内心的平静,它提供的只有生命岌岌可危的强烈感觉,是生活于危险、贪婪和极端的肾上腺素刺激。
他甚至说:“一个没有平等、没有团契、没有对自己事业的信念的国家是不值得为之战斗的。”
可是这样的描述和总结放在世界上哪个地方不是如此呢?读到这里,每个人是否都会被一种无边的绝望和窒息感笼罩?作者自己显然是陷入笼中茫然无措:“我想知道,我们的机会是什么。在这样可怕的历史中,我们还能幸存吗?”
绝望的追问往往最有力量,也最能叩响真理的门栓。人类行至今日,看似越来越繁荣,却从来没有更幸福。红红火火的日子背后,是悲悲戚戚的自怨自艾,就像被围困在喧嚣人群中的“孤儿”。孤儿,真是一个无比恰切而又扎心的词汇啊!被阿里·沙维特用在了书的末尾:“我们都是孤儿。”
就像中国的偶像歌手汪峰撕心裂肺地唱着的:“我们都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
既为世界的孤儿,何处是家园呢?想想这本书的书名吧,“我的应许之地(My promised land)”,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应许的历史,从以色列发端,最终回到耶路撒冷,说到底,是一群孤儿被拯救回家的故事。
孤儿们渴望在这个被折腾坏了的地球毁灭之前,逃到另一个可能的星球,继续做流浪的孤儿。但不管逃到哪里,终究要面对末日。未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就在这里,也只能在这里。我们唯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在离开这里之前,预备好灵魂的归处。
更多阅读
✟ 最是难过,读木心✟ 今夜,站在阳台听雨✟ 泰戈尔:在我必须离去的那天✟ 清明,我可以忧伤吗?✟ 我始终相信,你一定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