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的时间都是那么紧张。改革开放的时候,讲“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决定命运”,后来发现有问题。我们常说“习惯成就人生”,就是对前一句话的修正。可是,“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后来又说“56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这都是推销产品的人创造出来的。要做好一件事,就需要时间的保证,否则就会落空。就像鲁迅所说,我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读书的。
不管你是谁,每天都是24小时,但是时间的利用率却截然不同,有人有条不紊地了很多事情,但是忙忙碌碌无所事事的也不乏其人。不仅仅是习惯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落实什么工作,其核心是规划时间。在规划时间的过程中,习惯起了关键性作用,观念起了方向性作用。
对一天或者一段时间的规划——谁(自己和相关人),在什么地方(大致区域或者具体方位),用什么方式,做什么事情,预期目标(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工作,还有加上一条,考核和奖惩办法是什么。
对自己经常做的一件事的规划——具体时段(应该细化到时和分),在哪里,做多少事情(或者具体任务)。
比如,外孙来到家里,发现一个新情况,我家的门他可以翘着脚打开,自己走出去,楼道和电梯,对于两个两岁的小孩子是非常危险的。于是,我立即换了锁芯,让他打不开,但是必须把销子销上,在室外必须用钥匙锁上两道,才能确保他打不开门。这样一来,我的生活就多了两个习惯:进屋随手销上门上的销子,出门随手用钥匙锁门。
我的写作,每天需要写两三篇文章,有时是三四篇,原来的习惯是熬夜,现在年龄过五十就改成早睡早起,晚上十点前睡(外孙一来又推迟了一个小时),早上三到五点之间起床,只要感到脑子比较清醒,就起来写,如果感到昏昏沉沉,就继续睡。白天则是有时间就写,最有灵感的时候,是走路之后和在校园巡视过程中,手里总是有个听课记录,手机也是记录工具。这样,每天在电脑前,累计要坐三个多小时。累了就歇歇,洗洗脸,出去走走。好在电脑写作,便于保存和做提纲,不一气写完也可以。
我写作的来源有三个:一是阅读,发现好的就做笔记,隔一段时间再整理成一篇文章,甚至有的时候产生共鸣和灵感,就立即动手写文章。二是,有计划地写,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写作方向,或者是写作计划,然后逐一落实。三是观察的结果,把平时观察到的现象和见闻简单记录,把自己的想法也简单写几句,有时间的时候再写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