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第一周到了,想想2019已经过了一半,年初的计划似乎还没有开始实施,下半年又有别的事情,看来只好拖到2020了。
我们好像总这样:
小时候觉得长大好,没有人管。上学觉得毕业好,不用写作业。工作觉得有钱好,能躺在家休息。退休又觉得有点儿事做就好了,不用每天闲的慌。......我们就像循环往复的陀螺,一刻都不停的转着,忘了来路不知归途。
1我在读文章的留言的时候,经常发现大家诉说各种各样的困惑,李飞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来你好,我最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已经创业失败第三次了,老婆说我再不找个工作赚钱就和我离婚。
我真的只想创业呀,我都想好了,等我创业成功就给她们娘俩换大房子,现在亏欠的以后都补上。
可我老婆说什么也不拿钱了,就连我父母也一样,怎么都不拿钱给我。
我到底该怎么让他们相信,只要我创业成功了,他们就一定会过上好的生活?只要我创业成功了,他们就不用像现在一样为了生活租房子不说,还要一个人打好几份工。
虽然家人的反对也有道理,但说实话,李飞想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
相信未来会更好,是人类在大自然的物竞天择中进化出的本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依旧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只是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里,其实是内心对现有困境的逃避。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时,经常出现肚子疼等现象。
不过在成人身上,大部分时候,对现状的逃避,会演变为对未来的过分期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寄托一些希望在未来,本身无可厚非,甚至也能帮我们重燃斗志。
但如果一味沉迷在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那折射出的只有幼稚和懦弱。
其实即便在未来我们实现了一些愿望,人生也依旧在继续,短暂的快乐后,又将迎来更大的欲望和挑战,填补心中的空洞与不安。
租房子的时候很苦恼,觉得有套自己的房就好了安安稳稳。好不容易买了房子,又嫌面积不够大,位置不够好,依旧很不开心。又想换更大的更好的。换了更大的更好的......
研究表明:伤痛的恢复大约需要一年,而快乐能维持三个月就已经很难得了。
很多人期待未来的成功带来的快乐。但当下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子的爱护、对子女的陪伴一样会带来快乐。
但实际上,对未来成功的期待,真的就一定会带来快乐吗?答案是未必。
与其过分期待未来,不如活在当下,孝顺父母、爱护妻子、陪伴子女,同样会带来切切实实的快乐。
活在未来,很容易把本应该是结果的东西,错误当成一个目标或者动力,从而失去很多体验。
2对未来的过分期待不会带来幸福,相反也是一样的。
我知道,现在很多文章都在用大家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贩卖焦虑,最常见的就是呼吁女生不要生孩子。
但依旧有许多人为此对生孩子这件事陷入了过分的惶恐和焦虑,我也是一样的。
直到上周,小来去采访一名孕妇丽丽。
她和老公正在哄孩子,两个人眼里都散发着浓浓的爱意与欢喜。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只能时不时咯咯咯的笑一下,表达自己的情绪。
采访的时候丽丽告诉我,那些劝女生不要生孩子的文章里,描写的焦虑情绪和生理问题只是有娃生活的一小部分或者一瞬间。
况且为人父母的温暖和欣喜,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的成就与感动,让他们更加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动力。
所有的焦虑的背后,都藏着这样的逻辑:
我不行,所以我很焦虑。
这种焦虑有时也是好事 ,根据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的定律,我们保持在中等水平的焦虑状态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最高。
这种过度焦虑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就是烦躁、易怒、紧张、坐立不安,伴随睡眠障碍以及一些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出冷汗等。
生不生孩子,是每对夫妻根据自己情况作出的选择,旁人无权干涉,别的事情也是一样的。
只是在做选择的时候,要对自己和外界的环境作出客观的认知考量,而不是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例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毕竟我们都不知明天的自己和明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我们所焦虑的未来,也并不是真的未来。
3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很多道理,自己似乎都明白,却总是做不到。遇到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解决呢?
慢跑和瑜伽都可以增加大脑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让我们平静放松下来。
选一个安静的房间,专注于呼吸在身体的某个位置,在那里你能最清晰地感觉到呼吸—鼻孔、喉咙、胸部或腹部。
或者在一天中挑选某件事情专注的去做。吃饭的时候认真吃饭,细细观察饭菜的形状与配色,品尝每一种味道在唇齿间的留香,别的一切都不去想。
这种时候,你或许会感到一种的内心的平静与祥和,这就是正念带来的效果。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愿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你更期待未来还是享受当下?现在的你处在什么状态呢?小来在留言区等待你的回答,七月第一周,留言为七月加油吧~
如果喜欢文章,欢迎分享好友、朋友圈,这是对小来最大的支持啦~
“在看”就是点赞
点击一下
七月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