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每件事都可能有两种结果,成功或者不成功,成功了会喜悦,不成功会有教训,不管是喜悦还是教训,都有价值,都会产生意义。
做事情有结果也好,半途而废也好,一定要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或者是无奈放弃。
对于事情的独立判断,以及对于人生的掌控权,都是在一点点的尝试中慢慢累积,强大也就成为自然。
扁担在我们这又称之为“扁条”,它的外形不那么美观,就是平平无奇的一根木头或者竹子,经过“改造”之后得到的产物。别看这只是小小的一根,却挑起了多少个家庭的生计和多少辈人的生活。
小时候,扁担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不止是我家,寨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有存有几根,若是老扁担断了,好用新的补上。那个时候经济匮乏,科技也还没有这么发达,特别是农村的生活更是落后。那样的情况下,扁担的作用就被凸现出来了。
自来水还没有通达的时候,早晨或是黄昏总能见到去不远处水井那里挑水的人。风吹日晒雨淋,都是一根扁担搭在肩膀上,左右挂着两只桶,走路时还一上一下的晃动着,偶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但这扁担也是很灵活的,如果对面有来人还可以换个方向,做到侧身让行,不过技法必须得高深,不然很有可能会让水漫出来。
在不通车的年代,若是谁家修建新的房屋,椽子上的瓦只能放在离我们这很远的地方。不过那时候的人也更加纯朴,邻里之间都会帮忙搭把手。一个扁担,两个箩筐,一群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去搬运。这活并不简单,瓦片是实心的,多装一点就重的不行。若是不停地休息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换肩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边肩膀挑累了,就换另一边接着来。果真是人多力量大,听说我们这寨邻房屋上的瓦大多都是这样来的。
等到春耕的时候,扁担的用途就更多了。挑粪下肥,割草,运土……没有哪一件事是少的了一根扁担的,毕竟这种方式比起用背篓来,的确是能够加快运输的时间。特别是插秧时节到来之际,扁担的最佳拍档就是撮箕,因为撮箕有一边是没有封口的更适合这些参差不齐且用稻草扎成一捆一捆的绿油油的秧苗。
到了秋收,这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扁担最劳累的时候,我已不记得爸爸在这季节里挑断过多少根扁担了。搞包产到户以后,田地就分给农民所有,但分到的田地有远有近,不管如何人们这心里都是乐开了花,无论有多远,都会种上粮食,等着秋季收成。这样,问题就来了。路,是一条条羊肠小道,即使有托运的车也去不了,更何况经济还达不到买车的条件,那么绝大部分的任务都交到了扁担的身上。还有的分配给了背篓和口袋,只是这些类似的工具也只给小孩子们使用。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去往城镇的路终于打通了,这路是父辈们一锄一锄挖出来,用扁担一点一点挑走泥土,在感慨人们“愚公移山”的力量时,也应想到每一寸的路途都有着这小小扁担不可磨灭的功绩。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能用到扁担的地方倒是也少了,水不用再一桶一桶的挑了,再远的粮食也能用车去拉回来,去街上赶集买到再笨重的东西,也再不用一根扁担慢慢的挑回家了……
关于扁担,似乎都联系着生活。我还曾听外公说,他是外曾祖父用篓子挑到这儿来生活的。过去的年岁不好,只能东奔西走讨生活。两边箩筐,一边是他,另一边是生活物件。不由感慨,这一根扁担所挑起的不止是生活更是一个时代啊!它在贫穷的岁月里不断负重前行,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