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看书,
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
看书,
听雨,
焚香,对弈,插花,
书房之外,可以侯月,
寻幽,品茗,抚琴,
其中,听雨
雨随时而落,
人可以随时而赏,
北宋苏东坡
有个名曰“喜雨斋” 的书房,
苏东坡甚至为一座亭子
命名“喜雨亭”,
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
有个名曰“苦雨斋”的书房,
听雨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
也不同于赌书泼茶,
更有别于红袖添香,
一间书房,
清幽,玄静,
满架的书籍,
案上是日常所读的书,
无论是经、史、子、集,
还是诗、词、歌、赋,
都能让人手捧闲读,
沉浸其中,
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
心也可以变得悠远,宁静。
古人所说的扫石共看山色坐,
写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诗意,
手倦抛书,听雨入眠,
中国人喜欢在书房的外面,
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
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
再不济,也可以是瓦檐窗下,
在这些地方,种上清雅的草木。
比如像文震亨
在《长物志》中所写的
“一篁修竹”,“一畦苏带草”,
比如像计成
在《园冶》中
所写的“蕉叶”,“幽梅”等,
待雨下的时候,
淅淅沥沥,
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
为生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
听雨一事,
随着书房外的时间而变,
这是韩愈的春,
几回疏雨,敲打圆荷,
这是晏殊的夏,
巴山促膝,夜雨涨池,
这是义山的秋,
这是苏辙的冬。
也随着这雨声而记录下来,
成为中国雅文化里,
最为惊艳的一幕。
它幻化成四时的风雅,
如果说人“三省吾身”
是对自我的批判,
那么听雨便是对自我的慈悲。
最喜欢南宋蒋捷
的《虞美人·听雨》一词。
壮年听雨,人在客舟。
而今听雨,人在僧庐。
此时的雨声,
我想他书房之外的雨声,
一定是
新凉物物有精神,
静倚书窗听雨声。
在书房之中,
掩卷闭目,做个闲人。
听雨,来之则喜,去之则凉。
读书,书声清越,人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