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平静如水,波澜不惊。马青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每天一日三餐,四季如期更替,唯一需要操心的是一大家子的吃食,还有建国柔弱的小身板。
马青在生产队负责赶马车,风里来,雨里去,但他却乐此不疲。他爱马,爱马车,爱赶着马车自由自在的感觉。每当生产队需要他去拉物资,或者到别的生产队交换东西,马青必定是打头阵的。这段时间,马青往返于芦草沟和安宁渠之间,去的时候拉着满满一马车煤炭,回来的时候又运回一袋袋玉米和麸皮。
芦草沟是个盛产煤炭的小村庄。山头上,那一座座高高矮矮的铁塔,就是煤窑用来生产煤炭的脚手架。马青平日里在生产队就负责把煤窑产的煤炭运出沟,再用煤炭换回队上需要的物资,比如新鲜蔬菜、大米白面、玉米麸皮、鸡鸭鹅蛋。
马青靠着诚实勤快踏实的品行,在生产队9队马车队坐稳了第一把交椅。因此,马青一家虽然人口众多,但日子在村儿上过得算很不错的。
建国的出生,打破了家里的平静。李秀珍需要花费更多功夫,来照顾这个先天体弱的孩子。可赶巧不巧,每次生产后她都奶水充沛,生了建国,她却死活不下奶水。马青在倒换物资的时候,专门给李秀珍带回了黄豆和牛蹄子,希望黄豆牛蹄汤能让李秀珍恢复丰盈的奶量。
惠文和惠兰一起用火钳子,仔细烫着爹爹带回来的那只大牛蹄子。惠珍用小铝盆淘洗着一大把黄豆。建能把炉火架得旺旺的。建辉和建福从河坝挑回了甘甜的山泉水。兄弟姊妹几个齐心合力,要熬一锅香喷喷的黄豆牛蹄汤给娘下奶,拯救嗷嗷待哺的小建国。
在时间的催化下,牛蹄变得软糯,黄豆熬得绵软,香气充满了两间土坯房。慧文小心翼翼地用炒菜用的大铁勺,先舀出了一蓝边碗黄豆牛蹄汤,颤巍巍地端到里屋炕沿上,道:“娘,等汤稍微凉一会儿,你把黄豆牛蹄汤喝了。”
李秀珍正在给建国喂着白糖熟面糊糊,她抬头看看那碗牛蹄汤,说:“一个牛蹄子,应该炖了不少汤吧,去给你爹,还有弟弟妹妹都舀上,都吃上一碗。”
慧文高兴地说:“娘,知道了。”边答应着娘,边喊道:“惠珍、惠兰、建能、建辉、建福,回来吃饭喽。”一群孩子宛如一群归巢的小家巧儿,叽叽喳喳围坐在炉火周围等待大姐分配餐食。
慧文把蓝边碗从碗柜里拿出来,平均分配好黄豆牛蹄汤后,一碗一碗递给弟弟妹妹。她还细心地给爹爹留了一大盆黄豆牛蹄筋儿。一家人因为建国没奶吃,而破天荒的吃了一顿好吃的。只听外屋充满了砸吧嘴的声音,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间或还有一声声夸赞——太好吃了!李秀珍给建国喂完白糖熟面糊糊,也端起碗吃了起来。她边吃,边叫了一声慧文。慧文赶紧跑进里屋,看看娘有啥需要。“慧文,牛蹄汤够分吗?你吃了吗?”李秀珍问道。
“娘,够分了,还给爹爹留了一大盆呢。我喝了几口汤,吃了些黄豆。”慧文答道。
“我就知道你把牛蹄都分给弟弟妹妹了,来把这段牛筋吃了。”李秀珍说着,夹起自己碗里的一段牛筋儿要给慧文吃。
“娘,你快吃,要不弟弟还是没奶吃。”慧文乖巧地答道。
李秀珍哽咽着,硬是吃下了那段牛蹄筋儿,说:“难为我的大姑娘了。饭要吃饱,听着没有。”
“娘,你放心,我每天都吃饱着呢。”慧文说。
下午,马青赶着马车回了家。一进家门,他就一头扎进里屋,问道:“媳妇儿,今儿有奶吗?”
李秀珍羞红了脸,道:“晌午才吃了黄豆牛蹄汤,哪能那么快下奶。”
“一个牛蹄不行,那就两个,两个不行那就三个。”马青爽朗地说。
好在过了两三天,李秀珍的奶水终于正常了,小建国终于不用再挨饿了。建国的小身板,在母亲充足奶水的滋养下,开始变得强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