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兔子:
见字如面。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来分享一下我半年来的中医学习之路,其中布满了坎坷、迟疑、怀疑和不信任。
事情还要从2016年8月份说起,即将入秋,我让阿姨给孩子熬梨水喝(降火润燥),但是她都以各种原因没有照做,于是孩子开始了第一次积食。先是下午发现孩子低烧,但精神状态还好,到了晚上烧到38度多,就在睡前给孩子吃了热速清口服液。第二天烧退,除了口臭、大便干燥,没有任何其他感冒症状,所以当时判断为积食。
(没有感冒症状,也并不能就此判断为积食。能够引起口臭和大便干燥的原因有很多,这个并不能成为判断积食的依据。
来看下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的组方为: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金银花、水牛角、连翘、大黄。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功效。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并没有除积滞消积食的功效。
另外,不喝梨水也不会引起积食。梨水是润肺滋阴的,也没有消积导滞的作用)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给孩子限量吃饭(有时候孩子说没吃饱,嗷嗷直哭),不给吃肉,就算吃也只给一小块,主食只有孩子拳头大小,多吃青菜(她各种菜都吃,吃的很多),多吃水果,山药、南瓜、冬瓜。……所有对积食、对消化、对身体好的蔬菜水果我们换着花样吃。
中间还看了一次中医,吃了儿滞灵,可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她积食的道路。1个月后,再次发烧。依旧口臭的厉害,我依旧固执的认为孩子还是吃的太多了,所以更坚决的给她限制饭量,当时也是一支热速清解决了。
(如果又是热速清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判断孩子的发烧,多半是外感了风热之邪引起的。)
可她的大便一直不太好,有时候两天一次,有时候很干,但似乎也没到便秘的程度,所以,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限制饭量和化食。尝试过焦三仙、大山楂丸、小儿化食丸、宝儿康、儿滞灵、鸡内金、山楂条,还自己给孩子揉肚子、搓手。
(小儿虽然很容易积食,但是也很容易就消食。以上妈妈用的办法中的任何一种,只要是真的积食,都可以治疗好。绝对不会还有积滞。)
就这样,孩子从11月份开始,1星期烧一次,并且合并感冒症状,扁桃腺发炎、咳嗽。这下我就坐不住了,期间被长辈各种责怪,说不给吃饭也没防止积食(她当时好几个月不长个、面色黄、精力差、体重也不长,难怪长辈要责怪)。当时真是痛苦,她确实是积食的症状,可怎么做才能化解积食呢?脾虚到连消化小肉丸的能力都没有了?
(孩子所有的症状都更像是感冒的症状。小儿积食有哪些症状呢?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口臭,恶心,腹痛,精神萎靡。可是从妈妈的描述中,孩子并没有食欲不振,而是被强制少食。虽然有口臭,但是口臭是因为胃气上逆,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只有积食才会出现。
但是从孩子面黄、精力差、不长体重,甚至连小肉圆都消化不了,这些症状可以看出,孩子确实脾胃虚弱的厉害。)
儿研所中医科不同等级的医生的号我都挂过了,答案很统一,就是胃强脾弱。大夫开了小儿豉翘还有其他的药(只记得这个,因为这个特别苦)。可吃了1个星期,大便依然不痛快,当时就犹豫,是不是不对症,就把药停了。
之后自己找到兔子的文章,小柴胡、双黄连加消积止咳吃了几天感冒就好了。可感冒好了没多久就又积食,然后又接着感冒咳嗽。
(如此容易感受外邪,其实和孩子本身体质虚弱有关。)
后来一次看病过程中,大夫给她开了个槐杞黄颗粒,让感冒好了之后吃。因为马上就春节了,我们姐妹几个准备带孩子去上海迪士尼玩,我怕孩子又生病,就研究了一下这个槐杞黄颗粒。
前面说过,她吃化食丸、小儿豉翘都没有效果,我注意到这两个药中间都有大黄,如果吃了没有任何效果,就说明她不是实火,而是虚火(意识到的有点晚了,因为中间一直在坚持看兔子的文章,在慢慢学习,后悔没有早点学)。 (人生哲理 www.wenzhangba.com)
因为阴虚所以才显得阳盛,一味伐阳不行,应该滋阴(按理说孩子是纯阳之体,不应该阴虚,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给她喝梨水喝得太多,尤其入秋,基本上隔三五天喝一星期)。
(这里有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解释一下:孩子一般都是阳气盛,所以就是很容易阴虚。所谓阴虚,就是本来要阴阳平衡的,但是现在阴比阳少了。阴虚就会有内热。
梨水主要是滋补肺阴的。如果想调整孩子身体的阴阳,滋阴应该用六味地黄丸。)
而槐杞黄却有滋阴的作用,于是按照医嘱每天坚持吃药。
(槐杞黄颗粒,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儿童体质虚弱,反复感冒或老年人病后体虚,头晕,头昏,神疲乏力,口干气短,心悸,易出汗,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然后春节去上海玩(期间也坚持吃,一共吃了三盒),上海那几天特别冷,刮风降温,中午孩子就在大风里睡午觉,睡醒接着玩,排队要排至少1个小时,即使这样,三天下来,居然一点事都没有,当时感叹,真是用对药了。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她都没有再生过病,有点肝火旺、口臭的时候就吃点小柴胡,喝点乌梅水,八珍糕和鸡内金丸也是换着吃,咳嗽过后熬点山药水,总算度过了积食的劫难。
(其实到这里就应该知道,孩子并不是积食。她第一次生病,有可能是积食,也有可能是阴虚内热后,又感受了风热之邪。但之后所有的生病,都是脾胃虚弱(气虚)导致体质下降后,感受外邪引起的。所以吃了益气养阴的槐杞黄颗粒后,才会彻底扭转局面。)
这篇文章有点冗长,因为时间跨度有点长,我也在实践中学会了舌诊,会判断是风寒还是风热,也给自己调理脾胃。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任何基础而受到过嘲笑;因为不会对症,而感到过迟疑,但都没有动摇过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学会中医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你,也希望你能继续多多分享各类医案,教我们学会辨证分析。祝生活愉快。
这篇医案其实特别好。虽然我们细细分析下来,孩子的妈妈辨证积食,好像确实有点儿问题。但这个很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的“误判”。
那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个儿科专家,只有最后一个医生辨证准确了呢?那是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做孩子病情表述时,比较喜欢加上自己的判断,从而把医生带跑偏。
要知道,儿科医生分给每个孩子的时间,最多5分钟。家长在描述症状时,务必要全面,并且客观,让医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你一上来就讲,医生啊,我孩子长期积食发烧什么什么的,医生的思路就跟着你跑了,就固定在“胃强脾弱,有积滞”上,回不来。
所以这篇医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辨证的时候,一定要灵活——当你发现按照一个思路进行治疗,效果不好反而更糟时,一定要及时的调整思路,重新辨证。
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就是因为父母可以随时观察到孩子的反应,并随时做出调整。而且还可以从用药效果反推出孩子的病情。
比如为什么发烧一用热速清口服液就能好?为什么最后是槐杞黄口服液彻底解决了问题?这些,只要一百度药品的功效,就立刻明白了。
最后再说一下积食。小儿积食确实多见,但是除了症状,还需要看舌苔。一般来说,积食的孩子舌苔中部都是非常厚腻的,而且有明显的腹胀或腹痛感。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
妈妈带孩子、治疗孩子很不容易。我特别能理解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这位妈妈心力交瘁又心疼孩子的心情。中医是最好的实用学科,加油学习,千万别放弃。所有的失败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快地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