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采撷名师大家的思维的经典,内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言谈举止。
●安静而能达到肃穆,这是一种永恒的境界,在评估古希腊艺术时,美学大师温克尔曼说:“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却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即使在一场剧烈的情感中的也体现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被莱辛赞不绝口的雕塑拉奥孔了。被海蛇环绕的英雄拉奥孔,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保持着恬淡、刚毅的神色。在拉奥孔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动摇的人的伟大,正是这些内心的宁静战胜了世界的磨难。 ----《博客摘抄》
●生命本来就是渐行渐远的涟漪,到了最后也只剩下一些淡淡的盼望。 ----席慕蓉《岸边》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席慕容《贝壳》
●英国思想家戴维·柏姆在《论对话》中说:“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段文字可能较为恰切地传达了黄老师对于共生作文教学主体间关系的理解。 ----《博客摘抄》
●“在本质上,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通过语言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朱自强语)语文课,是在播种,“种桃种李种春风”,让学生因为阅读因为爱读书“开尽梨花春又来 ”。什么理想课堂,什么生态课堂,其实都不如老老实实去打下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再来切切实实地影响你的学生去爱上语文,爱上你的语文课堂。 ----肖培东《博客摘抄》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特性有深刻的分析。勒庞指出,如果成千上万的个人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及情感上的共鸣,足以使他们形成“群体”。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的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成为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
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进人群体中,群体的意志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个体淹没于群体之中,独立性变成了盲从性。 ----《博客摘抄》
●现象学哲学中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比喻是敲核桃。这种思维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敲碎外壳取出内核的过程。另一个比喻是剥洋葱。当剥完最后一层洋葱皮,会发现洋葱不见了。其实,一层层洋葱皮既是现象也是本质,而剥洋葱的过程就是最终的目的。 ----《博客摘抄》
●名师张丽钧说,好课是“目光的第二次给予”。这目光是我们的眼睛,更是我们的心灵。阅读教学最具魅力之处,在于我们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 ----《书本摘抄》
●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美食不仅仅是食物的美,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唯有爱美,你才会美,最后就成为美本身。
戴季陶,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
韩麦尔先生说,一个国家就算亡国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还能够重新崛起。但还不能忘记了生命中的美,让玫瑰永远芬芳,也是一种巨大力量。 ----《博客摘抄》
●朝向语文,朝向心灵,我们要贴的课堂教学标签只有一个——“语文”。
还是做好语文和我们的思考吧,让自觉和忧患成为我们的共同意识!
听听这首歌吧,那是我们心里的“梦田”,三毛写的。“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肖培东《博客摘抄》
●六环相融,即课上六个教学环节融合贯通,这六个环节是: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互补完善,点拨提升、超越贯通,达标测评、活化运用,布置作业、安排预习。 ----《邹城二中校长》
●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博客摘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 页)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善导须善问巧问。
语文教余映潮老师在谈到教材处理的策略时有“选点”一说,即“或选取课文的最丰厚之处,或选取其最优美之处,或选取其最精致之处,或选取其手法最特别之处,或选取其最繁难之处”组织起深入的品读教学过程。
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叶圣陶语)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 ----《书本摘抄》
●席慕容写《贝壳》时说: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席慕容《贝壳》
●希望我们能“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李镇西语)。
于漪老师多次提醒我们:“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她说:“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于漪语)知道语文是怎么一回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气质等,再砥砺语文教学技艺,深入浅出,教出语文真味,这才能慢慢走向心中的语文风景。 ----肖培东《博客摘抄》
●怎么样教语文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实的语文。怎么样教语文很重要,我们要回归到语文的岸上。
满堂讲固然不理想,但你先思考,你能讲出满堂的精彩吗?满堂问我们要反对,但你先思考,你能问出语文的深刻与灵动吗?李镇西老师说得很幽默在理,一个真正有学问与情趣的教师,无论他怎么教学,哪怕他有时候“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所有的否定都不能着急,而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则决不可延迟。“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陈平原语)语文教学是山,求一种厚实,似水,讲一种灵动。深刻切题的解读,灵活适合的教学,深刻,睿智,都是我们要努力 ----肖培东《博客摘抄》
●黄厚江老师的写作教学,是把读的过程和写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正如黄老师所说:“就是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是为了写,写离不开读,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读引发了写,推动了写,写又加深了读。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既是读和写的共生,也是写作主体和文本作者的共生。 ----《博客摘抄》
●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叙事知识。叙事知识是人类最古老的知识,包含丰富的情感价值,兼容各种游戏规则,构成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制约;而科学知识则是阐释、解释、阐发真理的知识,它不具备社会交往的特征。语文,天生就与叙事知识更为亲近。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少看到像曹老师这样的感性的、抒情的、带着生命体温的叙述,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告知。 ----《博客摘抄》
●安徒生说:“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而且是写给老头子和中年人看的。孩子们从我的童话中更多的得到乐趣,大人应从我的童话里读出包含的深意。”《皇帝的新装》一文安排了一位小孩子充当非理性时代的先驱,其实含有深意。
《圣经》中有一句:“你们要回心转意,变成孩子的样子,要不然一定不得进天国。”这是《圣经》告诫成年人的话,也是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要说的深意——像孩子一样天真无私,守护自我。打破游戏规则,揭露游戏本质,这时,一切事物都原形毕露,整个外壳就会无可拯救地四分五裂。 ----《博客摘抄》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在我看来,语文应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既是“我的”,也是“我们的”,而以“我的”为前提。但如果只迷恋“我的语文”,则会剑走偏锋,使格局变小;如只追求“我们的语文”,则又会丢失语文最珍贵的个性;真正的语文,应该是从“我的语文”出发,在“我的语文”中折射出“我们的语文”。 ----《博客摘抄》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制造商,那么课文则是写作的供应商。课文文本不仅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我们写作素材、行文技法,更可以在指令性写作中与我们共生出新鲜立意、创意表达。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其文本包含的内容主题丰富,有孝心,有责任,有亲情,有和谐,有生命思考。如果善于转变《散步》素材呈现的角度,将课文做适度的“改头换面”,它就可以衍生出很多新意。
对话题“瞬间”的写作,学生常常写不出,我们不妨以课文的经典“瞬间”启发学生。经典文本里埋藏着无数“瞬间”。《紫藤萝瀑布》中驻足蓬勃生命绽放的紫藤萝瀑布前的心动瞬间,《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的瞬间,《老王》中一生愧怍的恐惧瞬间,《故乡》中一声“老“老爷”的生命隔膜瞬间,《我的叔叔于勒》中发现穷穷困于勒的瞬间…… ----《博客摘抄》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倘若把学习作为意义与人际的‘关系重建’加以认识,那么,学习的实践就可以重新界定为:学习者与客体的关系、学习者与他(她)自身(自己)的关系、学习者与他人的关系。”语文教学改革如果只盯着“语文”而没有置于关系的角度重新考虑,那么收效自然甚微。因此,我特别理解曹老师为什么特别向往《论语》“侍从”一章中的孔子课堂和柏拉图笔下的“雅典学园”,因为那里有最和谐的师生关系、最自然的学习状态。曹老师将他的另一本书取名为“曹勇军和他的理想国”,我理解为这是他对一种古老而美好的教学传统的的敬慕与追寻。 ----《博客摘抄》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一文中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就好像跳舞和走路,走路这种动作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动作就被废除了。而跳舞完全是另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动作,但是这套动作本身就是目的”。 ----《博客摘抄》
●加缪认为,没有亲身经历的,就形不成经验。
【谢明光】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我校大力倡树“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价值取向,弘扬“行朴直之风,承勤毅之志”的学校精神,恪守“做人德为先,有志事竟成”的校训,大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敢于担当的二中人!为此,我这样寄语师生:“校园学园乐园,得英才而教乐也,英才何谓?其必曰:不惟有超世之才、强健体魄,更必备青云之志、美玉之德,舍我其谁?直挂云帆济沧海;母恩师恩国恩,从良师而学幸矣,良师在兹,默而志:切莫负探究之乐、美丽青春,又何惧筋骨之劳、心志之苦,天降大任,敢当大木柱长天。”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邹城二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