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冯远臣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网络整理未免有纰漏,推荐句子或指正,请留言评论。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万物皆有灵,丝瓜、南瓜、冬瓜、苦瓜、萝卜、白菜都有灵魂。这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与它们交谈对话,犹如一粒粒新鲜的文字,在思绪中跳跃,认真的调度和精心的编排,就是一件优秀的作品。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风住尘香花已尽,人是物非事事休。”在晚年,那个曾今“由我得之,由我遣之”,那个“做菜不拘一格,勿论中外古今,东西南北,更不管什么菜系,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以意为之”的王世襄老人,却出奇地对美食不愿多谈。是他厌倦了美食,还是由于年龄的缘故对买菜、做菜、品菜力不从心?难道他改良创新的菜品,不愿意后继有人而得以传承?
原来是王老对当今的食材绝望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茶宜隐,酒当豪。酒可结友,茶能叙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注重喝茶的功效了。就连生意场上也认为,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品越清醒,那种以花天酒地为前提的商业谈判已经被“清茶一杯,闲情逸致”所替代,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食物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伙伴,如何与之协调相处,并玩儿出感情来,就可以窥见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家乡菜永远是游子不灭的记忆,不管你是伟人还是普通百姓,除非这个人没有故乡。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6、做菜光有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不够的,要做一名优秀的食客、优秀的“厨子”,对菜品需要锲而不舍地试验和创新。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7、吃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也可以观察到这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8、吃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9、天底下再狂的人,再放浪形骸,对自己的母亲,始终是孝顺的。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0、这就不难理解,酒,对于一个消极、伤感、愤世嫉俗的人有多么重要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1、张爱玲是那种精雕细刻的东方气质型美女,又仿佛在向古代穿越。那小巧玲珑的身段,那优雅适度的肢体语言,那孤傲静寂的淑女风范,给人以屏住呼吸的凝视而绝无轻佻靠近的敬畏之感。但她更像一个从西方贵族生活中翩然而至的舶来品,又将这旗袍里自由奔放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搬运到了西方。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2、一个厨师虽不能“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郁达夫·满江红),但他手里的刀也能切出万水千山,在油烟四起的厨房,用他手中的锅铲搅动宇宙。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3、美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内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美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品过或没有品过,都会留下人生完美的缺陷。如果我们还记得童年时代,母亲亲手做的一个窝窝头、一碟咸菜、一碗粥,那一定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食。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4、饥饿是美食的催化剂。一个人如果饿得实在不行了,能够喝到一杯水,也算是美食。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5、开戒之后,就得大胆地往前走,大荤小荤都行,这是美食家的宿命。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6、吃大宴太过奢华、颓废,一般的餐馆又未免粗陋、没有情调,唯有选择为家人与知己做菜并之间进餐,才能显现大师的赤诚、关爱、友善的情怀。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7、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淳朴简单。其实人生并不复杂, 美食虽好,但宜克制,贪欲才是罪恶之源。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8、萝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19、诚然,既有权力者也会在巩固眼前美食的同时,把欲望的触须伸得更远,在争夺美食的战斗中,他们绝不会手软。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0、林语堂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辨别滋味的最好的一例。”它能给牙齿“以松脆或富有弹性的感觉”,是在吃它的“组织肌理”,这个“抵抗”一词用得真精妙,有诗意的感觉。这种细嚼慢咽,相互磨砺而又相互抵抗的过程,是对美食的征服和占有的过程,那滋滋的咀嚼声,是牙齿和心灵感应的胜利和愉悦。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1、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2、幽默无处不在,即使深陷险境,化险为夷后也要幽默一把。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3、一流的厨师早已把固有的章法抛诸脑外,代之以所心而所欲的自然操作法则,这就是罗国荣川菜的最高境界。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4、菜根何其香,慈悲心更长。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5、古老的蚵仔煎出锅时必有锅铲敲击锅沿的清脆声,店小二一边端菜一边吆喝的诱惑声,不知台北的语堂先生,吃着物是人非的蚵仔煎,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或者竟是老先生有意要勾起对于故土的思念?他曾经这样伤感地说:“少居漳州和坂仔之乡,高山峻岭,令人梦寐不忘。”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6、再封闭的心灵,只要能以心相交,则可“士为知己者死”。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7、人的一生,如果你吃得万水千山,或者风生水起的时候,名声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如果加上博大精深的学问和旷世的口才,在侃侃而谈中,嚼出深刻的哲理和警世名言,那么,来找你写匾题字,逃也逃不脱,逸闻趣事也就别有风趣。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8、烹饪技艺与美学相同,酷似绘画。在张大千的美食观里,食物不但要具备“色、香、味”,而且还要有“形”,这个“形”就是形状,可感的、美的造型,就像他的画。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29、时光以它惊人的速度开始逆转,美食没有阶级性。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0、旧中国的戏园子,本身就是一个吃的大杂烩的集聚地。看戏喝茶、聊天,吃点心、嗑瓜子,叫卖声、吆喝声彼此起伏,一群汗流脊背的观赏者乐在其间,这和台上的“国粹”艺术构成了决绝的反差,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看电影、看戏仍然没有脱离在现场“吃”的嗜好。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1、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然他也好美食,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送去的是永远受之不尽的精神粮食和医治这个病态社会的良药。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2、做饭的乐趣在于享受美食之前,享有对食物的绝对支配权,做和吃是美食精神的一个完整体系,把乐趣倾注于做的过程中,吃才会有美的意义。对自身劳动成果的享受,远不止吃饱了就放碗那么简单。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3、播下谋杀及痛苦的种子的人是不可能收获快乐及爱心的果实的。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4、一个人不管你走多远,有多出名,家乡菜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即使因为环境因素吃不到,一旦提及或行诸文字,同样使人垂涎欲滴。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5、城里长大的张爱玲,只知道处于“幼年期”的麦粒“吃起来有一股清香”,很可能不知道这“清香”背后的故事,但她似乎又联想到了“青禾”、“捐税”,像算盘珠子,一串一串收租的数字。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6、千差万别的食材,如何在五味的调和下,用精准的火候,制作出人间的美食呢? “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伊尹认为,绝美的佳肴,应该是这样的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同理,治理国家应该不急不躁,温性中和,注重调节五行阴阳,如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鲜美的小鱼在锅中不停地翻炒,或火候不当,必然使小鱼散烂,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7、一品本属塔尖之物,虽为赞誉之词,但并不影响下里巴人同乐共赏。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8、“吃货”一词的开发和利用,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含义。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人欢迎叫吃香,花积蓄叫吃老本,就连男女嫉妒也叫吃醋,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39、“下午茶”的“运作”,是她闲暇生活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激起这些浪花,是她作为女人和诗人的一个不错的选项,也可以说是贵族小资情调蕴藉的舒展。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0、随心而所欲的年龄,却因为美食而被阻隔在美食之外,那心情是多么地无奈和沮丧。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1、人生如茶,或许久泡无味,或许历久弥香。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2、美食之美在“器”,竹筒子里的美食在原生态的呼唤下,乡村怡然自得的自然生活美景便跃然纸上了。若非生在此山中,哪有栗子扑鼻香。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3、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4、名士之狂,没有真本事,怎么能折服众人?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5、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6、“豪富人家,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因为他这种所谓饮食之人放纵过度,连馋的本能和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不是馋,也不是太馋,他麻木了,所以他就要千方百计的在食物方面寻求新的材料、新的刺激。”梁先生是说,富人是在馋中不断发现、翻新、创造出新的可供馋的资源。从山珍海味,一直向蛇鼠蚂蚁昆虫类进军,富人挖野菜吃,就是很好的隐喻。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7、美食制作与他的绘画创作风格,在美学意义上,异质而同构。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8、美食不可辜负,就像我们不能辜负上天赐予人类的生活。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去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麻,从饮食中去发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智者的智慧。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49、人如其画画如人,美食撩心心更美。大师一去千万里,独留余味盼乡归。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0、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人生如茶,“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香似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有些人注定无福消受。”林徽因或许没有三毛那么直接的命运体验,但这三道茶,林徽因似乎已经经历到了,就像南瓜棚下的茶铺,为了生存,为了解除劳顿,为了不向命运低头,手捧一碗苦茶,仰望烈日或者繁星,一股脑儿喝下去,或许就是人生的真味儿?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1、三月桃花,溪流综综,蓝天白云,一江春水,这鱼虾成群结队地游,渔网不停地撒,钓翁们安坐舟楫,想想那美味的鱼虾,没有美酒,佳肴怎么可以下咽呢?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2、“大风堂名菜”,讲究刀工、火候,融汇拼、砌、镶、嵌等手法,尤注重颜色和图案造型,近看是一桌菜,远看却是一幅画,再加上他亲自手书的菜单,这就不仅仅是吃所能表达的诗意人生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3、“吃肉”成为一种荣耀和特权。“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国语·楚语下)“庶人”为了摆脱吃菜的不幸,只有发奋读书,立志做大官才有可能改变这样的命运。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4、现实的凤凰和远古的凤凰交织在一起,使如缕轻飏的沱江,更加迤逦婉转而灵秀。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5、刀客追求刀与人的心灵相通。刀锋里有生命,刀客与刀共存亡,他追求搏击的快感,与生命的长短无关。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6、老头儿嗜酒,但不闹酒,也不会喝得酩酊大醉,找不着回家的路。他在节制中告诫自己,喝酒就像写文章,突出主题,抓住重点,画龙点睛为妙,有个气氛,活跃一下精神状态就行了,这是智者的饮酒法。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7、人气聚集的必然,催生了偶然的“下午茶”。
中西合璧的下午茶,一次羁旅的驿站,自编自演的戏剧舞台。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8、“吃甜酒”,这让人想起了沈从文著名的求爱名句:“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因为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莫非,这要“喝杯甜酒”的表达方式,竟来自于故乡餐馆客人对女掌柜诙谐调笑的创新?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59、在北京众多的小吃中,老舍也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喝豆汁儿,是老舍一生的最爱。
这个“豆”的原材料是绿豆的“豆”,而不是做豆腐的“豆”。豆汁儿是绿豆制作淀粉后余下的下脚料加工而成的,味酸,微苦,但酸中带香,外地人说酸臭,像泔水。但凡喝豆汁儿皱眉头,说酸臭的,那一定不是北京人。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60、有人说,只有吃才是一个人独自享受到的生活,化妆和穿衣服也不过是自我享受的一部分。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