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菩提达摩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网络整理未免有纰漏,推荐句子或指正,请留言评论。
1、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 ----《达摩血脉论》
2、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达摩血脉论》
3、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少室六门》
4、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少室六门》
5、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少室六门》
6、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少室六门》
7、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 ----《少室六门》
8、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顿悟心平等。中间有相除。 ----《少室六门》
9、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少室六门》
10、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少室六门》
11、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少室六门》
12、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少室六门》
13、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 ----《少室六门》
14、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少室六门》
15、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 ----《达摩血脉论》
16、绕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至涅槃时。 ----《少室六门》
17、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达摩血脉论》
18、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答。佛所说经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少室六门》
19、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 ----《少室六门》
20、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处。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理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少室六门》
21、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即用即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少室六门》
22、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少室六门》
23、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少室六门》
24、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少室六门》
25、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少室六门》
26、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为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辄作解者。 ----《少室六门》
27、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少室六门》
28、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处。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少室六门》
29、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 ----《达摩血脉论》
3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少室六门》
31、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 ----《少室六门》
32、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少室六门》
33、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少室六门》
34、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 ----《少室六门》
35、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少室六门》
36、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少室六门》
37、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少室六门》
38、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 ----《少室六门》
39、一念之善也可成佛。君子应自强不息。
40、第三门二种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少室六门》
41、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 ----《达摩血脉论》
42、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少室六门》
43、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达摩血脉论》
44、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十地三乘法。众圣测他难。 ----《少室六门》
45、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迷徒生乐着。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少室六门》
46、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大见明大法。皆赞不思议。 ----《少室六门》
47、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达摩血脉论》
48、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唯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达摩血脉论》
49、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少室六门》
50、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达摩血脉论》
51、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少室六门》
52、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少室六门》
53、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 ----《少室六门》
54、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少室六门》
55、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少室六门》
56、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少室六门》
57、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 ----《达摩血脉论》
58、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少室六门》
59、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达摩血脉论》
60、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要会无心理。莫着息心源。 ----《少室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