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经典的《心法》佳句摘抄
日期:2020-08-22 18:24:01 作者:稻盛和作人 来源:心法 阅读:

最经典的《心法》佳句摘抄

  1、为了防止堕落,释迦摩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布施”--要为他人尽力,“持戒”--要知足,要遵守戒律,“精进”--要努力工作,“忍辱”--要忍耐、有韧性,“禅定”--要把沉住、保持心境平和,这样做了,就能进入悟境--智慧。 ----稻盛和作人

  2、由“命运”和“因果报法则交织而成的人生,真是所谓“诸行无常”、“波澜万丈”的人生。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人生并不存在。在这样的人生中,无论遭遇苦难的试练还是幸运的试练,能不能始终保持谦虚态度,能不能始终用积极向上精神去面对、去处理,这就决定了人们是度过天堂般的人生还是地狱般的人生。 ----稻盛和道会

  3、波澜万丈的人生,既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我把这些都作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试练。换言之,适逢幸运也好、遭遇灾难也好都一样,都是试练。由于应对试练的态度不同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发生极大变化。 ----稻盛和道会

  4、“倡导科学也好、技术也好,讴歌繁荣也好,还有强调政治经济重要性也好,重视学问也好,所有这些东西,从长远眼光看,其实都是不可靠的,也是难以衡量、难以评述的,这是因为人忘记了在这一切背后的最根本原理。脱离这个原理的技术或学问只会陷人于不幸结果是:人只会被这些东西所摆布,被所谓的命运所操弄。但是,只要冷静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在这些东西的背后,都有严肃的法则或所谓‘道’的存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离开这个法则,不循道而行,我们就无法找到任何可以依托的东西,必将无所适从。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切”。 ----稻盛和道会

  5、认识事物主体是人的心,强烈的利己欲望会扭曲人心,那么真相在他心中也是扭曲的,就是说,他看不到真相,甚至不愿正视真相,这样的人很难以成功特别是难以持续成功。 ----稻盛和作人

  6、佛教认为,罪行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想据为己有贪婪之心;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世界看作一成不变自己幻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愚痴之心;所谓“慢”,就是傲慢不逊之心;所谓“疑”,就是对释迦摩尼宣导的真理抱有的怀疑之心;所谓“见”,就是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这六大烦恼中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稻盛和作人

  7、宇宙已经形成,这是俨然存在的事实。我们可以理解到,会有某种伟大力量创造。然而,创造了宇宙的造物主究竟在哪里?它是何方神圣?我们却不得而知,无法理解。我想不妨这么思考。 ----稻盛和作人

  8、“学问的真正目的,在于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求道,就是研修‘心学’,换言之,归根到底就是要掌握‘修己治人’的学问”。 ----稻盛和道会

  9、无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倡导的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然而,在宗教徒中,思想偏执的人非常之多,他们只拥戴自己的宗教,而排斥其他的宗教。本来,在拯救人类这一点上,各种宗教是想通的,但宗教之间的对立往往造成悲剧。另外,即使是佛教,在日本就有许多宗派,有净土真宗、禅宗等,都互相对立。释迦摩尼教导的真理只有一个,但一旦出现派阀,就会把派阀的利益放在前面,势必引起纷争。同样,伊斯兰教也有派阀的争斗;基督教也有许多分支,新教、旧教,争执不休。因为宗派林立,宗教根底处的真理反而被忽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派,人们变得狭隘和偏激。本来同根同宗,根本目的都一样,各种宗教理应和睦共处。之所以对立争斗,是那里的统治者变坏了。 ----稻盛和作人

  10、打个比方,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整个宇宙,那么地球就是身体上的一个细胞,而人类只是这个细胞中的一个微量元素。如果要人类理解宇宙,就好比让细胞中的一个微量元素理解整个身体,那是极其困难的。 ----稻盛和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经典的《心法》佳句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