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个下雨的上午,一个陌生的灰衣人带着一百个金币来要求已经生病了的莫扎特写《安魂曲》,莫扎特认为那个不肯说出姓名的灰衣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暗示他将要不久于人世,写《安魂曲》是要他做去天国的准备。他接受了。现在,4月的一场雨带我到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寂静的故居来,那是他写作了《费加罗的婚礼》的房子,没有巧克力,也没有明信片,但可以站在他的房间里温习他的音乐。 ----陈丹燕《木已成舟》
●“我的心,像一只被箭追赶的小鸟,飞快地向蓝色的群山扑过去.第二天,我到了法国,那漫长的法国公路啊,那喷香的乡村的羊角面包啊,那边境上的明亮的大熊星座啊,还有巴黎的红葡萄酒.一直向南方去,玫瑰花田在夏天的阳光里翻飞.那天,又是一个黄昏,我又看到了蓝色的群山,又到银行换了钱.明天我要去西班牙了,这个黑地飞金,响彻吉他声的国度,也在蓝色的群山的那一边.” ----陈丹燕《木已成舟》
●1989年开始,外滩被改造过一次,那是1940年最后一栋外滩大楼竣工以后,第一次在外滩大兴土木。上海市政府拓宽车道,建造纪念塔,整修绿化带,修建地下过街通道,加高防波堤。原先堤岸上那条灰白色灰泥矮墙——因为十年中成千上万对情人衣襟和手指的摩挲已变得异常光滑细密——就消失在这次改造中。 ----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圣马可公墓:我转了一圈出来,往对面一看,那里也是一块小小的空地,长了一颗苗条的、均衡的、秀美的小树,像一个文雅的笑容那样,在维也纳10月的树上,开了一树的红花。
我想,那才是莫扎特的墓吧,这棵树,就像是直接从莫扎特的心里长出来的。 ----陈丹燕《木已成舟》
●“脸上洋溢着的是清秀的处女气息,和画在木板上的中世纪的呆滞的圣母不一样,她像一个年轻的女子,那样安静、规矩、秀丽,可自己并不晓得自己那么美,只是守着一颗干干净净的心,等待命运”。 ----陈丹燕《木已成舟》
●用嘴呼吸,很快让我忘记人类在水下窒息的焦虑,获得了一条鱼般的自由,不必频繁地浮上水面去换气,让我意外获得了游戏的快乐。海深处,一队队,一团团,一条条游来游去的鱼,倒好像是陆地上飞翔的鸟一样。它们见到我这个庞然大物,总是停下好奇地观察一下,然后飞快躲进珊瑚洞里或者水藻下面。要是我也静止不动,过上一阵,水波平静下来,它们便出来看看,看到我,马上又逃回去躲着。小时候孩子们就是这样玩捉迷藏的,藏在树丛中,藏在楼道的拐角里,藏在父母的大床底下,或者客厅厚重的布幔后。水下随波逐流的我才明白,原来这游戏不光古老,还是整个世界共通的游戏。 ----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
●一个人,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背上相机和晕动药,远走他乡,没有旅伴,没有导游,有时甚至连自助旅行的书都没有,凭着一张地图,或住朋友家,或住鸡毛小店,直到将可以用的版税用光,然后回家,再开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样辛苦地工作。实在是因为沉迷,如同独自一路沉到深沉海底的那种孤独,紧张,窒息,恍惚和极端的自在。 ----陈丹燕《漫卷西风》
●一小段,一小段,用箭头指着,渐渐汇成历史 ----陈丹燕《咖啡苦不苦》
●这家人的态度,都多少带着一点不肯被人看成是平常人又不肯让人看出自己在意的当心,其实在心里斤斤计较,但面子上尽量不露声色。 ----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回望长长的奥赛博物馆,它用比对岸的卢浮宫放松和年轻的姿势,将一身的灯光洒到塞纳河里。” ----陈丹燕《木已成舟》
●听别人说,太阳没出前在地上九个圈,一个套一个,站在当中第九个圈里,向天空说一个愿望,忏悔,欢乐,什么都可以,这时候天上的神听得见,而且肯帮助祈祷的人。 ----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
●岂知,白色才是最复杂的色!我苦闷,愤怒,正艰难地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漩涡抗争。 ----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
●有时候我洗头,看着头发在水里软软地荡来荡去,也想,这头发多软啊,多香啊,要是没人来摸,让它白白地落了,白了,多可惜。 ----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维也纳,席德林咖啡馆(施特劳斯) 他们与旧桌椅和发闷的旧音乐浑然一体,但个个都不再有当年在咖啡馆里结党的意气。 环路上的歌剧院 戴曼点心店(两个K,皇家点心店) 维也纳就是经历了那么多,还是缠绵于享受中。它像一块巨大的沼泽地,只要你走进去,就会陷进去。 ----陈丹燕《漫卷西风》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敢在街道上无所顾忌地呈现各种建筑的城市,它没有时间和雅兴将自己规划得雅致一些。它一直是个没有节制的人。一旦有钱,不怕把自己撑死。到了没钱的时候,就勇于当个败家子。不管怎样的建筑,都能以它看来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并肩“站”在一个街区里。 ----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而那时,有一个旅行者,在高地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偶尔走到一个街区,没什么人,走进一家与红玫瑰咖啡馆比起来很荒很俗的小咖啡馆,在那里遇到一个孤芳自赏的青年。 ----陈丹燕《咖啡苦不苦》
●我想,我如果一个人无论如何,还是想寻找世界的意义,一个人越过千山万水,是想能看到世界上终有一处,古老的一切仍生机盎然,人们安顿在自己的根里,哪怕经历过从罗马人到英国人,长达十几个世纪的踏伐,都没有被割裂。那么,这个人就该去爱尔兰找一找。
我在等一杯水变成红葡萄酒。我是那个一百年前奔跑在乡野中的女孩。我在诺克。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敲击。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
●“华侨”这样的称呼,让我想起一个泪眼朦胧回乡来的旧金山老劳工,穿了一件花衬衫,抱着棵大树一直哭。一边哭,一边说,当年自己就是从这里离开家的。 ----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在那样的墓地里散步,能看到世上纷飞的恩怨爱恨,最终都成为阳光下面的一小块石碑,这就是在墓地里总让人渐渐在心里生出温柔的感伤的原因。 ----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当年的“好”已经消逝在时间里。时间总会改变些什么,它总得做点什么来表示自己存在的真实性。 ----陈丹燕《咖啡苦不苦》
●或者我想成为那些内心生活非常细腻而且神秘的人中的一个。我从小就对自己的心思不知所措。它们那么多,那么容易变化,那么容易激动或者厌倦,它们不服我管,常常那么不得体,吓得我只能紧紧地闭上嘴。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与我的理性全无关系。说起来真是荒唐,也不负责任。但我常对它没有办法,这是真的。在弗洛伊德的书里,这样的心灵不光得到了尊重,而且可以成为通往潜意识的隧道,他们简直因此而成为材质特殊、可以引以为骄傲的人。那些在弗洛伊德诊所的卧榻上仰面躺下过的女人,虽然常常搅得他焦头烂额,但她们再也不用自卑了。 ----陈丹燕《漫卷西风》
●不因为衰老,也不因为病,也不是战争,也不是车祸。想死,就自杀。 ----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
●这从古至今并未改变过多少的生活,完整,清新,简单,这就是安德鲁称之为pleasant的感受。
乡村的时间是条长而流畅的直线 坐在阳光里 看墙上吊灯的影子一点点移动 是自然不过的事 并不需要像在城里生活那样大的决心 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乡村的钟表滴答移动 更多是为了显示出时光的节奏感 而不是计时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
●从罗马市中心坐公共汽车,经过一些有贝尼尼作品的广场和喷泉,经过一些正在维修或者已经开放的博物馆,经过一座座老桥,就看到了一个有庄严中轴线的大广场。
那里游人如织,但是都像棉线里的接头一样小,在那里真的能看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只要你小心地辨认。在人群里,可以看到出家人愁苦而宁静的脸,是罗马其他也挤满了全世界面孔的旅游地所看不到的。我是在那里发现,全世界出家人的脸,原来都有类似的愁苦与宁静。他们是从全世界来的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少人在照相,闪光灯像针头那样小而亮地闪烁。 ----陈丹燕《木已成舟》
●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
●那小小的博物馆没有很多展品,像一个清晨时短暂的梦一样,有一点混乱,有一点不合逻辑,有一点草率,经过一些旧时的芭蕾舞节目单,向前走去另外一个房间,可是,就突然回到了进门处的那个门厅里。那里撕票的老太太长着一张残忍的脸,默默地看着一晃而过的人们,她老了老了,可也是革命后出生的一代人。 ----陈丹燕《木已成舟》
●乡村的时间是条长而流畅的直线 坐在阳光里 看墙上吊灯的影子一点点移动 是自然不过的事 并不需要像在城里生活那样大的决心 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
●无知,就是不懂什么叫做不得不为 ----陈丹燕《起舞》
●从野人往岩洞的墙上画牛,到凡·高在画布上画一个神秘地蠕动着的法国乡下小教堂,这中间漫长的岁月里,所有的艺术家都画圣子和圣母的脸,谁也不例外。 ----陈丹燕《木已成舟》
●一个人在年轻时有很多禁忌,因为不想显得自己太蠢。到了不年轻时,容易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也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还是有一些根本的禁忌,因为不想自己付出了半生的时间却没收获到足够的智慧。 ----陈丹燕《我要游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