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识分子的句子
日期:2022-07-07 18:2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识分子的句子

  ●著述中花言巧语,让人感觉是一场暴风骤雨;高谈阔论,让人感觉十分震怒;写作中严格遵守规范,里面只有沉默,既不振聋也不发聩。知识分子说些‘啾啾、喵喵、汪汪’,因为巨型动物或说巨型动物的缺席,他们没法想像。 ----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致 杨绛 ----搜狐网《搜狐网》

  ●蛊惑宣传虽是少数狂热分子的事业,但它能够得逞,却是因为正派人士的宽容,有时候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流言止住!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精英不仅仅要有良知、责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在不公面前勇敢的站出来。不要让舆论轻易的左右了你的头脑,对于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大时代之1983》

  ●那瞬间,百分之一秒的瞬间,你忽然理解历来知识分子的委屈是:话到咽喉,却遭砍头。 ----简嫃《随书漂浪》

  ●他笔下的男男女女也是典型的法国式的小人物,挤公车的上班族、爱抱怨的家庭主妇、狡黠的心理医生、做作的知识分子、商人在饮水机边上谈论哲学、宇航员在去月球的路上谈论婚外情…….

男人总是发了福,秃了顶,大鼻子,小胡子剪的整整齐齐;他们的太太顶着双下巴,发式摩登,穿着圆点花纹连衣裙。他们以法国人的特有的方式被生活抬举,也被生活羞辱,然后,全世界的布尔乔亚都从中认出自己的悲欢和哀乐——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装点门面的日常需求,小规模的胜利与中等规模的挫折之间的无尽循环。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

  ●我从来不知道如何"以牙还牙",既非出于福音传道者般的圣洁,也不是因为知识分子的高贵,而是由于内在固有的软弱无能……在面对一个人类的侵扰和挑衅时,我就失去了所有的勇气。 ----普里莫·莱维《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知识分子精明起来,比普通人还要势利三分。 ----天真无邪《愿余生》

  ●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在阳光之下,我总是会发现大树的影子;在欢乐颂的戏剧中,我总是站在幕布的另一边。人们都说温暖的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解。 ----阎连科《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我们需要时刻告诉自己: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 ----《中国青年报》

  ●毕业一年之后我才知道,你在应该努力学习时没有努力学习,进入社会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状态。所有跟你相关专业的工作都想去试试看,但专业水平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你就会很自卑。明明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实际应用中你还不如那些文化程度不如你的。也只有这时候才会深深的意识到,你几年的大学生活也只是混日子。你玩没玩出个名堂,学你真是个学渣。所以,珍惜学习时光,能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多学点 因为你不知道将来你什么时候用的上。

  ●胖的人不怕被取笑(也没什么好怕),他们承认自身的软弱,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对体重控制的不成熟。我见过各式各样的肥胖者,不管是男是女、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市井小民或VIP,决策经理、银行家,甚至是从政者,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坐在我面前,都只能描述自己对食物的巨大软弱,就像贪吃的小孩,虽然不愿意,但无法拒绝诱惑。 ----杜坎《吃到饱减肥》

  ●作为一个女“知识分子”,当然应该要经常看非常高深的书,参加高深的会议,翘着高深的二郎腿,皱着高深的眉头。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我有许多好友。列表是那么长…发说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要顾及到每个人的感受,看所有人的脸色;我的朋友很少。朋友对我说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眼中的我、是个愤青。悲哀…“生年不满年,常怀千岁忧。”知识分子的尴尬…我多想辩白,愤青是我之最鄙夷,一直。如今,只能作马喑之态了,倒也不失宁静,只是一些感慨却要埋到更深处。

  ●资中筠先生就讲到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并认为这是有着许多缺点的士大夫“一个极宝贵的优良传统”。资先生这篇文章是说大专辩论赛的。她指出:“雄辩的力量在于坚定的信仰,大至哲学思想,小至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案,总是认定了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才值得竭尽全力为它鼓与呼;抽掉了这点‘自以为是’,等于抽掉了辩论的灵魂。”我也想跟着说一句:知识分子的力量(包括人格魅力)不在知识,而在信念。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加上信念才是力量。这种“有知识的信念”表现于为人处世,就是“书生意气”。抽掉了这点“意气”,等于抽掉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而这种“意气”本是源于读书人之入世情结的。我想,这或许是入世和出世“理应不成问题”时资先生还要思考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吧?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路德的势力越骂越大。再加上教权和王权的根本矛盾,终于使得这场宗教革命遍及整个欧洲,千百万神甫和知识分子卷入其中。王宫贵族们纷纷举着刀枪宣布加入其中一方,几十年后还真打了一场损失惨重的宗教战争。 不久以后,基督教分成了两大派。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支持路德的则被称为新教。另外,东边的罗马帝国在此之前还搞了一个东正教。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这就是今天基督教最主要的三大教派。新教的诞生全赖于路德的努力。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你们不要以“知识分子”自居。明明没有文化性,这么年轻就把自己当知识分子,长大以后不会有出息的。 ----《绝望先生》

  ●我不知道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是革命总是由知识份子发起的,因为他们有目标和理想,总是会干出一些激进事来想要改革。但每当革命过去之后,本来还是很高尚的革命精神也会被腐败的官僚主义吞没,而那些知识分子就会从此厌恶政治厌恶这个世界,变成愤世嫉俗的人。 ----《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

  ●没有素质的知识分子比文盲更可怕!

  ●阎连科,你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的踹了一脚。 ----阎连科《风雅颂》

  ●最要紧是“义无再辱”这句话,现在知识分子不会讲这句话了,接受侮辱、习惯侮辱、自取其辱,早已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专业,娴熟得很。 ----陈丹青《荒废集》

  ●为什么当代的知识分子觉得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最高的待遇,而不能如愿时就心怀怨恨?知识分子觉得他们是最有价值的人,也具有最高贵的美德,社会理应根据他们的价值和美德给予相应的待遇。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实行“按照美德或价值分配”的原则。在一个自由社会中,除了个人才能,祖上的传承、运气都能使一个人成功,市场只会青睐那些能捕捉到并满足他人需求的人,至于获利有多少,则取决于需求有多大,竞争的供应者有多少。所以失败了的商人和工人并不会像人文知识分子那样怨恨资本主义。唯有优越感不被社会接受,特殊的权利不被社会承认,才会在知识分子心中产生愤恨。 ----罗伯特·诺齐克《知识分子为何拒斥资本主义?》

  ●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知识分子。

  ●所谓美国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第一种知识就是体育知识,产知识分子的美国名校的运动设施最好,比起普通学校来,运动的人多,项目多,接下来他们使用运动所得的专注力及纠错能力提升自己,顺便惠及社会,他们的写的书、日记中充满了自省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差不多就是产农民的地方。 ----石康《石康微博》

  ●在向大众表达意见的时候,知识分子永远会输给义和团。 ----熊逸《春秋大义》

  ●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可以受之无愧地接受什么。 ----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

  ●【教室中的中央计划制度】还要进一步补充说明一点。(未来)从事文字工作的知识分子作为正式的、官方的校园社会中的成功者,奖赏则是由作为中心权威的老师分配的。而在教室、在走廊、在学校操场上还有另一个非正式的社会群体,在这些场合,奖赏则不是由某个指导中心分配的,而是由同学们一时兴致和好恶进行分配,而恰在此处,知识分子表现得却并不怎么样。因此,毫不奇怪,那种由一个中央控制的分配机制分配物品和酬劳的制度,会令知识分子砰然心动,相反,对市场的“无政府和混乱”却是避之惟恐不及。实行中央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恰相当于由教师主导的分配与操场上和走廊内的分配之对立。 ----罗伯特·诺齐克《知识分子为何拒斥资本主义?》

  ●可能是由于科学特别是数学不像艺术那样具有公众性,所以也不像艺术那样吸引人。科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少数知识分子,而艺术对公众更有吸引力。数学很难吸引公众。相对论、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和不完全性定理等等,都确确实实地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当数学家们赞美数学的美妙时,公众却感到困惑和窒息。然而计算机的使用最终把数学的美妙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理查德·曼凯维奇《数学的故事》

  ●1960年的“5·27”政变唤醒了左派知识分子关于进步的新土耳其即将到来的希望;但各界选举使他们的希望黯淡,一些人开始对民主化进程失去希望。 ----悉纳·阿克辛《土耳其的崛起》

  ●对于一个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来说,我们永远有对体制叛逆的空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永不属于任何体制,永远是孤魂野鬼。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识分子的句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