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边生活的时候,当地人的足智多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任何变化都能作出快速的反应。他们大踏步地接受了市场经济的革命;只要某种产品有需求,商店里马上就会货源充足。……不过,几乎看不见长远的规划。如果江水上涨,顺山往上搬迁就是了;农民们会等到江水漫进地理才来收割庄稼。人们所说的未来,其实就是明天。” ----彼得·海斯勒《奇石》
●邓恩相信,中国人跟底特律人具有同样地弱点。“中国人跟每个人很相似,”他说道。“都想底线得分,都想来个本垒打。我们很聪明。”
中国人总喜欢这样说:“我们很聪明。”邓恩继续说道:“但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恒心和毅力。这句话的意思更像是:‘我们能够赶超。’”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在中国生活得越久,某些方面就越发让我想起美国。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拥有无止境的乐观和精力,都在快速崛起的城市之间修建了宽阔的道路。他们一向拥有自命不凡的品质,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时间——中国人的这一品质比美国人还要美国化。 ----彼得·海斯勒《奇石》
●据我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在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在的挑战方面,他们遇到了麻烦。父母和孩子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婚姻更加复杂——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乐的夫妻。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这才是我对这个制度越来越憎恶不已的地方。错误和谎言我都可以忍受,但我不能原谅幽默感的彻底丧失。 ----彼得·海斯勒《江城》
●认识个人在市场中的需求是自由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自由的其中一个意义。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作为一个记者,你要追踪不起眼的琐事。你埋头在那些东拼西凑的新闻故事里,日复一日;偶尔,你抬起头来,才意识到整个局面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在某些时候——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和其他同样穿西装打领带的白人记者登上媒体专用巴士,你不禁会想知道:这就是一切的目的所在吗?世界真地从布什这30个小时的停留中、从所有这些会议和演讲之中向前迈进了吗?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在中国,迷失方向并非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儿,因为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自己要何去何从。1996年夏天,我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队员来到中国,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无知。语言、习俗、历史——这一切都得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任务好像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比我领先了三千多年,所以我急切地想赶上他们。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为了发展经济,市镇政府只有通过买卖土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不能发行地方债券,有没有财产税,筹集资金的方式匮乏)——>低价从农民手中“抢”得农业用地,之后再将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将使用权卖给出价最高的开发商,从而赚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房地产开发商则在其上建起新的楼房,并高价卖出赚得更多的利润。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有个人,领导从中赢利,小到乡村党委书记,大到市级领导。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人生不一定处处是美景,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永存下去。 ----彼得·海斯勒《江城》
●过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似乎大多干着同样的事儿——整整两天,他们一直盯着电视看个没完。先前一年的教学中,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写一写过年时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因为我对于了解中国习俗一直抱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第二年的时候,我我不再布置同样的作业。这个节日的历史远远超过圣诞节,但它的庆祝方式已经被简化成了对着电视观看舞台表演,读着这样的作业,真是令我沮丧至极。 ----彼得·海斯勒《江城》
●涪陵没有自行车。在其他方面,则跟中国的小城镇十分相似——吵闹、慌忙、肮脏、拥挤;车辆蜿蜒而行,行人摩肩接踵;店铺内人头攒动、货物琳琅满目,大街上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没有交通信号灯,司机们不断地鸣着喇叭;电视机的声音震天响,人们的砍价声此起彼伏;要道两旁的树木满目疮痍,积满煤尘的树叶一片灰白,同样的灰白覆盖着整座城市。 没有自行车,是因为涪陵满布石阶;满布石阶,是因为涪陵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城. ----彼得·海斯勒《江城》
●如果你的观察不加上时间的维度,你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中国人对待自然环境与外国人截然不同,外国人注意到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 ----彼得·海斯勒《江城》
●我掌握了这条河的语言,就像熟悉字母表一样逐渐熟悉了岸边的每一处细节,有了真正的收获。但我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所失去的,此生难以挽回。在这条壮丽的大河上,所有的雅致、美丽、诗意全都不复存在! ----彼得·海斯勒《江城》
●无论哪一个外来者,最终都会被这种文明所征服,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蒙古族人,最终都演变成了“元朝” -- 他们原来可是不折不扣的游牧民族,几乎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但在那个时期,他们开始变得像汉人,他们被汉人同化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每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他就有机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如果外国记者注意到某件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他就继续展开调查:甘肃的贩卖儿童事件、广西的妇女绝育事件、山东监狱里的劳工维权人士等。这些新闻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而那些报纸的读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了解这些新闻的背景。这就像那本涪陵的教科书:有时你获得了更多的消息,知道的却越少。甚至尽管这些新闻是出于最为良善的目的,却只变成了满足人们窥探隐私的东西而已。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样的情形即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这就是中国的方式。成功是预料中的,失败则要收到批评,并且立刻加以纠正。要么正确,要么不对,没有中间状态。 ----彼得·海斯勒《江城》
●每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或者甚至只是想像自己来到了这个地方,他就有机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他可能会错误地理解所接收的信息,而他所接触的东西可能让他感到困惑;我也曾经一次次地目睹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如果他具有耐心、决心和正直的品质,对外面世界的匆匆一瞥,就可能会让他更清楚和适应自己在世上所处的位置。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没有,我只是听众而已。”他说。“而且那时他已经醉醺醺的了。他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他在受苦--我觉得,人生成了他的一个负担。”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我搬到小菊儿没多久,北京就步入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战役之中,奥运的光辉印迹也触动到了这条胡同。为了提升每一位北京市民的运动天赋和身体素质,政府修建了数百个户外健身站。喷漆的合金设施用意良好,但显得十分古怪,设计者仿佛在某个体操馆匆匆瞥过,然后便凭着记忆投入了工作。在各大健身站,人们用双手旋转巨大的轮盘,推动着没有任何阻力的大杠杆,像公园里的孩子一样在大摆上甩动。就大北京地区而言,这样的健身站无处不在,连长城边上的小村寨也概莫能外。这样的体验设施给这些地方的农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捡拾了十二个小时的板栗之后,还可以来此一遍遍地转动大轮盘以增强体质 ----彼得·海斯勒《奇石》
●没有什么改变。当你弄明白所有事情都还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时候,既会觉得心满意足,也会觉得灰心丧气。 ----彼得·海斯勒《江城》
●他们(棒棒军)是一群悄无声息的人—有时即使是最惨不忍睹的事故,也唤不起他们开口的欲望—他们也不出面干预。他们只是在看。 ----彼得·海斯勒《江城》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因为一直被批评为精英俱乐部,国际奥委会和只在1968年举办过墨西哥城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质检的沟通历来不畅。那届奥运会之前,数千名学生举行抗议,认为政府不应该把钱花在数百万贫困墨西哥人无法受益的体育比赛上。墨西哥政府调动军队向示威者开枪,打死了好几百人。奥运会如期举行,但自此之后国际奥委会不再挑选发展中国家——由于西方媒体很少提及,墨西哥城大屠杀基本上已经淡出了公众熟知的奥运历史。 ----彼得·海斯勒《奇石》
●(姜文)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人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读懂自己的内心。”他说,“个人和历史是相同的——我这么说的意思是,个人的历史是极为丰富的。一个个体可能甚至比一个社会更为复杂。不过中国人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审视自己。每个人都太忙了;缺乏足够的平静去反思。在遥远的过去,这是个和平而稳定的国家,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经济发展对农民真是残忍至极的事。你破坏他们的平静,勾起了内心的欲望,逼迫着人们背井离乡,却在给予这些可怜人少量的金钱的同时,剥夺走几乎全部的幸福感。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但是,这些朝代几乎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像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一样,这里的建筑的发展步伐掩埋了历史的遗迹。它们的目的仅仅是容纳人口,容纳天天在这里爬坡上坎、搏击车流、干活糊口、买进卖出的二十多万人。 ----彼得·海斯勒《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