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刘小枫经典句子
日期:2018-04-02 22:00:02 作者:刘小枫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刘小枫经典句子

  1、也许,所谓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个体偶在的呢喃叙事,就是小说的叙事本身,在没有最高道德法官的生存处境,小说围绕某个个人的生命经历的呢喃与人生悖论中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厮守在一起,陪伴支撑每一个在自己身体上撞见悖论的个人捱过被撕裂的人生伤痛时刻。 ----《沉重的肉身》

  2、爱情不是找到的,它并不在人生中的某个地点可以让人去找。 人们可能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 ----《沉重的肉身》

  3、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拯救逍遥

  4、要从麻木生活感受中摆脱出来,瞥见那体验过的内在时间神明之光,使飘逝的醉梦能化为永恒的静境,就得有一个必要前提:经过以回忆基础反思。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5、人的生命热情都是个体化的,个体化的生命热情就是个体化热情——个体的全部身体感觉投入某种价值偏好的喜欢什么的在世行为。个体热情的产生既需要身体也需要身体的影子,两者不可或缺。没有身体及其感觉或没有灵魂的价值偏好,都不会产生生命热情。 ----《沉重的肉身》

  6、黑塞笔下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争辩表明,黑塞累了,所以要求进入东方的世界。 黑塞用以解决不可避免的恶的造作的设想是:让狼心与良心、神与魔、父亲的血与母亲的血、享乐与受苦这些敌对而混乱地在人身上相互共存的因素统统回到自然母体中去。 ----《拯救与逍遥》

  7、身体有在世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的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的欲望,只有当影子的价值偏好被身体的欲望感觉充满,才会形成一种生命热情。灵魂就是价值偏好,它必须通过身体来自己的偏好,没有身体,灵魂只是嘘气,所以说灵魂是身体的影子。 ----《沉重的肉身》

  8、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 ----《沉重的肉身》

  9、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沉重的肉身》

  10、一块面包可成为阶级或个体在饥饿时的争夺对象,不等于它就不再是一块面包,而只是饥饿感引起的争夺符号学术文化品、大学制度确是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在社会化生存空间势力争夺的媒介,但它们仍有自主的质地。 ----《拣尽寒枝》

  11、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的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 ----《拯救与逍遥》

  12、古今学问制度的实质没有不同,都是国家权力组成部分,与国家意识形态(文教秩序一体化。从制度层面上讲,西学入华,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学的制度性质,而只是改变了具体的知识学科。 ----《拣尽寒枝》

  13、所谓老子教诲的侯王无为,不是不施治,而是让民被治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治:潜移默化民众于不知不觉之中,让“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自然而息——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治(“化天下”)。 ----《拣尽寒枝》

  14、自我欺骗的说谎与与对另一个人说谎有很大差别。对别人说谎,不涉及对自己的诚实问题。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不然的话,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沉重的肉身》

  15、以为如今的女作家个个都是或应该是女性主义者,就搞错了。当代美国女作家并不那么可怕,甚至我所看过的当代法国女作家的作品,也并非就是根根抽打男人的鞭子。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6、沉沦于麻木,麻木于沉沦,多少众生在此麻木的沉沦中埋葬了青春血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7、个人情感受伤的事太寻常,也是太人性的事。生活不是按照理性设计或个人的美好愿望发生的,而是各种意外机缘杂凑出来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人性的软弱伤害别人,有一些人因无辜懵懂过错而被伤害、平白无故情感诚挚而受伤。 ----《沉重的肉身》

  18、个体命运是身体的偶在差异带来的。从来没有重复的命运,亘古至今飘落的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不同的飘法和落处,因为每一个体的身体都是偶然的亲在。每一个体身体的偶在命运,都是亘古无双的唯一一次发生 ----《沉重的肉身》

  19、所谓平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夷平过程”:所有高贵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作用。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品质(这恰恰是自由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平均水平。 ----《拣尽寒枝》

  20、照片中萨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如今不再有人提起这句格言,恰恰因为那张照片纪录的情形已经成了现代之后的生活现实,成为了“政治正确”的现实本身:后现代文化的“政治正确”的含义是,男人把鞭子给女人,让女人抽打自己。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1、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 ----《沉重的肉身》

  22、既然如此,尼采怎么会同意把鞭子给女人,而且同意摆那种姿式照相?
这问题我想了好久,不得其解。目前只有一个临时的答案:尼采聪明绝顶,而且预感极准,他感觉到,男人把鞭子给女人是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同时深刻的尼采也晓得,无论生活多么不幸残酷,人除了爱生活──当然包括爱其中的不幸和残酷,没有别的出路,这就叫“热爱命运”。于是,尼采同意照让萨乐美拿鞭子的相,以身示法,让现代性的残酷本相尽早成为审美的反讽。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3、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我就站在这个地带吧。 ----《沉重的肉身》

  24、“古之道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救济天下的政教之术:“先秦诸子,无不欲以其道济天下”。在梵澄看来,即便倡言逍遥物外的庄子也不例外。 ----《拣尽寒枝》

  25、生活世界中总得有某种思想理解人的具体生活,小说就是这样的思想,它甘愿与一个人的生命厮守在一起,“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询问什么是个人的奇遇,探究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情感,解除社会的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泥土,捕捉无法捕捉的过去时刻或现在时刻缠绵于生活中的非理性情状,等等等等。 ----《沉重的肉身》

  26、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你一个,却遇到了一个他,该归罪与谁呢? ----《沉重的肉身》

  27、新兴知识人群众是福柯式的个体化群众,他们厌恶任何知识理念规导欲望个体的生存意趣。欲望个体的基质是身体,身体是有自然性差异的偶在。 ----《拣尽寒枝》

  28、一个民族之成为政治的民族,必靠诗而后生;一个民族生长出政治的自觉,也必体现为形成诗说……诗言志者曷?维系民族国体的政制命脉之志。从而诗学自古是一个政治民族自觉地教育本民族中虽为数不多但总有的抱负者的根底所在。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 ----《拣尽寒枝》

  29、如今大学文科研究生教学时兴所谓民主化方式,比如,在研读课上读一部古代经典,由学生们轮流讲,谈读后感。虽然美名其曰让大家发言,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在这样的研读课上,学生并学不到什么东西。过去,研读课主要是老师讲解,这意味着读古典的大书得跟一个自己曾经有过深入阅读且已经深入思考过一番的先行读者一起读,在这位有经验的读者带领下,学生们(尚没有阅读经验的人)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按照民主化的读法,大家都是二百五,没有什么经验和积累能读出什么名堂? ----《拣尽寒枝》

  30、问题意识是学术思想的关键,这是一个过于私人化的事情:我想究明某种东西,澄清某种疑虑,与我的纯属个人性的在世体验相关。但是,个人性的问题意识只有在与历史中的诸多个人的问题意识的交流碰撞中,才会变得日益明朗。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刘小枫经典句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