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2、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
3、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4、食色,性也 ----告子
5、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
6、尽心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
7、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8、偏颇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片面;
过度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缺陷;
邪僻的言辞,我能知道他的偏差;
闪躲的言辞,我能知道它的困境。 ----孟子
9、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
10、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1、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12、是亦不可以已乎?
13、告子下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14、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15、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16、尽心下 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
1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9、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20、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21、告子上 食色,性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22、以五十步笑百步。
23、君子远庖厨。 ----孟子
24、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
25、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6、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
2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28、以粟易械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30、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