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合理悲愤的情况下,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一换言之是源于自卑。当我们自感比伤害我们的人优越,我们更可能的反应是鄙夷他们,甚至是可怜他们,而不是恨他们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于池采芙蓉,忽觉事不过此。
汝有好生之德,当不采之矣。然藕取其处,味香正浓,汝食之赞不绝口。
周茂叔,盛赞之,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未妖。莲之如此,思其深处。既可为誓亦可为食。
吾与汝亦乃生灵,苟方存于世,取其生灵以食之,得以保全,汝若念及动物而怜之,何不怜植物以养之。其予你性命。
念万物得以敬万事。不以有思为优越。念己念它。
思之甚多。吾划桨以返。
夜歝
●平均状态是常人的一种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因此常人实际上保持在下列种种平均状态之中:本分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认可之事和不认可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允许他成功之事和不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状态,等等。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他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任何秘密都失去了他的力量。为平均状态操心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官闻西不知道我在骗他,他还傻乎乎地跟我说我追他的时候吃了那么多苦,他要几倍地宠回来,他对我真的很好,他家境很优越,从前连盘子都没有端过,可是为了我学烧菜,学着洗衣服,甚至连内衣都帮我洗。” ----百川鱼海《官爱》
●(邵长华禅茶武践行生活第14篇)夸夸其谈的优点与缺点。夸夸其谈的优点在于很多人夸夸其谈的头头是道源自于从来不让别人张口,他一出口就是要把你干倒,你只能是聚精会神悠哉的听他夸夸其谈,故自以为很有道理、无法反驳,实为从来不让你有反击的时刻;相反其缺点也是在夸夸其谈的同时,忽视了身边更能夸夸其谈的另外一人,却在默默悠哉的听,如能有机会反击其漏洞,便是夸夸其谈者之福;若碍于情面无法反击,只能墨守笑谈听从,也只能让姑且的好似有道理、优点继续优越下去,然实际一切心知肚明的不是第二方,而是墨守的第三方智者。
●过去的我会因为某种优于他人的想法而兴奋不已 现在 那种自私的优越感即使发生在别人身上 我也见怪不怪 就连应当为他人骄傲的时候 我也是不得要领地随声附和 我已经厌倦 无限重复如此短暂的快乐 但此刻活在当下是我唯一的目标 快乐而自由的活着
●有些人,就是爱幸灾乐祸,就是爱个没完没了,就是爱秀那有限的智商和优越感……
●我觉得在美国混过,有点信息的人中,只有坏人才会贪恋中国,因中国是可以凭欺诈,且仅凭欺诈获得财富、权力与优越感的国度,中国欢迎最聪明的坏人聚在一起赌运气——好人,会学习的人——来美国吧。好吧,我加一句,改成“在去过世界各地之后,只有坏人才会贪恋中国。 ----石康《石康微博》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但并不等同于思想和 情感本身。用含蓄的语言进行贿赂或威胁,更便于日后推 卸责任;而一个巧妙的祈使句可以把“命令”包装成“请求”。说脏话是宣泄极端情感的常用方式; 而一句“你知道我是谁吗”,则可凸显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 ----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质》
●王小波厉害的是他的幽默和坚决的嘲讽态度。这两块是容易展现自己的。因此后来我也在他的文本里读到他的优越感。我也不觉得他留下了什么典型的文学形象,他的文本留下的都是三个字:王小波。也许他和鲁迅一样,在针砭时弊上有突出贡献,但从求知层面说,他误人不浅。今天如果我的朋友还在看这类杂文,我会低看他好几眼。我觉得这样的读者没有多少自制力。我们终归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投放到自己未知的领域。 ----阿乙
●那些不在失眠的日子里,我以为我找到了战胜寂静的办法,现在看来,那不过是我逃避寂静的一种方式罢了,人生的寂静才不会因为你挣了几个钱或者谈了几次恋爱就凭空消失,你觉得你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活得比谁都优越,你觉得你能穿越生命的荒凉和寂静,你春风得意,马蹄正疾。可那又能怎么样呢,寂静就像是时间一样,如影随形,你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 ----水格《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要毁了你。
●当我们觉得自己被优越的条件惯坏了,那就在心里多问自己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使自己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漫长总会走偏,那么就停下来问问自己
●一听你说话就有智商上的优越感 ----毒句
●自行车之于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轿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不管爆胎还是没爆胎,只要有个钢圈,自行车依然可以滚得虎虎生风。
大部分男人生平最热爱的事就是花钱和其他男人分享同一个女人,俗称嫖妓;最痛恨的事是其他男人不花钱就和自己分享同一个女人,俗称戴绿帽子。
明白的道理就不是哲理了,哲理本来就是不明不白的道理。
第一步,抬头;第二步,闭眼。这样,眼泪就都流进心里了。
越是其他方面顺利的男人,越是希望在感情上遭遇坎坷,你不给他坎坷,让他轻易得手,他就找其他女人坎坷去了,这样,你的命运就会变得很坎坷,现在让他坎坷,主要是为了将来你能不坎坷。
不良妇女和良家妇女的区别就在于,不良妇女习惯向多个男人撒娇,良家妇女一般向某个男人撒娇 ----《岁月是朵两生花》
●初三即逝
我是否感觉
老师并未放弃辛苦教导
提升的成绩又是如何
一直引以为傲的科目怎么倦了
为着目标努力怎么挺不起精神了
怎么作业不会做就睡了
历史政治出口成章怎么怕抽查了
我怎么渐渐的习惯了
怎么落下的越来越多了
怎么越来越不像学生了
我的梦想呢
心爱的呢
想改变的呢
为什么学会明日复明日了
为什么贪恋懒惰了
为什么有拖延症了
怎么受得了学霸秀优越了
怎么不敢挑战了
怎么开始抱怨时间了
我还想学好吗
发过的誓不能喂狗
那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之轻!
●成功的必要条件,不在于拥有聪明的头脑和优越的天份,而在于拥有一颗不被世俗诱惑随意侵扰的心,爱情也是这样,专一常被称作长情,忘本总起源于花心,身为极致典范,才有资格冠冕以爱之名…… ----周靖添《周靖添散句》
●凡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者不恰当的对象前盲目展现自己,不懂得克制自己的优越感与资源优势的,都很难称之为有品味。
●如果你的优越感已经到达了可以超越别人的意志力,决定别人的去向,支配别人的物资的地步,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违规了。
●给“弱国心态”下一个定义: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人观察到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人的劣势、缺点、短处等而感到高兴、舒服、愉快,并陷入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膨胀的状态。比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货币贬值、企业倒闭、员工离职、社会不安、政局不稳等状况发生时,与此国家有外交关系并且交往不少的国家和民众看到这些现象,发现对方不得不依赖自己,为自己的优越性而感到骄傲,并认为自己很强大,对方很落后。
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想法,无论你的国家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经济多么的发达,政局多么的稳定,文化多么的灿烂,你的心态是弱的。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下:我有没有抱过这种心态?如果有,立刻反思一下,如果没有,也谨慎对待一下。
“弱国心态”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利益和价值。 ----加藤嘉一《中国的逻辑》
●快乐是一种感觉
快乐来自一种心境
快乐是对比参照出来的
没有优越如何快乐
没有优异如何快乐
技不如人如何快乐
艺不如人如何快乐
才不如人如何快乐
财不如人如何快东
名不如人如何快乐
貌不如人如何快乐
落于人后如何快乐
再好的心态也经不起对比
再宽的心胸也受不起评判
人一定要有长处
有长处才有满足
有满足才有快乐
谁也不是十全十美
样样都好风光占尽
谁也不能十缺十陋
样样不行一无是处
有所长必有掌声
有所短就有谦卑
有特长就有精采
有不足就有谦虚
人总要有一方面要优秀
不然如何自豪
人总要有一方面要出众
不然如何自信
人总要有一点
●就算这个世界还是有阶级划分的,可劳动者无分贵贱,别以为花俩钱就要高人一等,享受服务的时候记得收起你的优越感,别忘了,服务员也是站着挣钱的!
●我希望你刚正不阿,有迷人的体格和雄才伟略。是我崇敬的盖世英雄,也是我憧憬的翩翩少年。晴朗时我依着你黝黑的膀子在阳光下暴晒,阴天里你在热腾的厨房掌勺择菜,我鬼精灵地给你添乱。我只做你胸口笨拙的小女生,为你屈服、矜持、忍让,不越轨不出格。
我希望你永远优越于我,享受此生最甜蜜的荣耀。
●如果大家都不想活了,鬼神又靠谁来供奉呢?你看那些鸡狗猪羊,被养在圈里,长大就杀掉,它们活着有何意义?本无意义,它们活和死都只是因为人需要罢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他们的生死也不过是因为神的需要罢了。神要从万物的灵蕴中吸取能量,若是世间没有活物了,神也会枯萎消亡。灵魂是种子,人是庄稼,神种下这些种子,然后让他们长大,产生欲望,去争斗,去爱恋,因为欲望而痛苦,痛苦就会祈求神灵,就会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供奉,所以神才成为神。如果没有人,神又有什么优越?正因为做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正如鸡犬的眼中,人也是神,也可以主宰它们的命运一样。 ----今何在《悟空传》
●有时候,你表露出来的优越感只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不如收敛一下,做个外表谦和却在骨子里透着骄傲的人。
●无论多么冷淡的女人都需要在男人身边找她的优越感。
●如果自卑,你就会感到别人比你优越,你就不敢和别人交流,结果会使自己更孤单。
●我庆幸逃离了课堂,
虽然社会处处充满危险,但我仍然选择。
因为这能让自己感到优越,就像越狱。
称兄道弟,对家庭关系进行模拟,却不愿面对亲戚。
我想把证据销毁在记忆力,可是没有足够的勇气。
其实我早已被抛弃,只是笑容欺骗了自己。 ----幼稚园杀手《故事》
●我们具有的,不是纳粹那种族优越的思想,而是纳粹征服一切的精神. ----第九大队《CSOL》
●当初我也是在这个年纪中招,我中过《读者》的招,也中过杂文的招,现在我老了,就不能这样再为空洞的东西折腾来折腾去了。我并不是反对常识,我只是想说,这件事应该分开看,如果常识你懂,你就不必恋栈于对它的继续热读。当然,“脑残”者要多读点,但你若不是“脑残”,还读那么多,难道就是为了过过智力优越感的瘾么?可是,老跟低位的人比智慧,自己也高明不到哪里去。王小波展现的是一种很好的入世态度,但他制造的不是艺术。 ----阿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