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朴槿惠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这宁可是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忘足,履之适也。一个人既没有死,只是生下去而已,他若常想到他的生,常想到所谓人生的意义。大概他的生中总有点什么毛病。 ----冯友兰《论人生》
●“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