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行为理论,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倘若你做错1件事,你就可能需要做9件事去弥补它,追着错误跑,你就会越错越远。
人的一生中,我们需要经历很多事情、许多阶段。但有一些事情,无论何时都需要保持自律:
1
我们很经常看到这样的话:学会利用碎片时间,积累起来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如果你每天省出5分钟,那么一年就30个小时,整整4个工作日。”
5分钟时间,做不完一个工作计划,讲不完一个重要电话,甚至看不完一章书。
在一项对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
在编辑方法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脑力工作者来说,被干扰打断工作后,都需要一定的重启时间。
无论是被自己突发的想法,或者是情不自禁地刷一下手机,或是被他人、他事所打扰,就会有很多时间浪费在重启上。
假设10次中有1次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干扰,那么一天被手机干扰的次数就会有20多次。
如果每次都需要5分钟重启思路,那么单单手机干扰导致的时间浪费,可能就接近2个小时。
就像一部2小时的电影,非要分四个晚上去看,边看边遗忘并且不连贯,失去了意义也达不到观影效果。
生活中,已经有很多避无可避的碎片化时间了,比如通勤时间等。
我们不应该再制造出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去浪费。
2
过度消耗自己
有媒体调查发现,八成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
常熬夜、不运动、爱重口味。也有网友是说体检完马上立了健身flag,吓得去买大病保障……
这些不敢看体检报告的年轻人,最后还是会看。
而真正不看体检报告的年轻人,连体检都不愿意去。
15岁时,没有人把健康体检当回事,学校里进行的体检更像是一场好不容易等来的消遣娱乐;
等到25岁,毕业体检、入职体检被大多数人抱着走程序的心态,没太在意地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人们说年轻就是资本,但其实,健康才是。
20%国人患有慢性病。
25岁的女白领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作息不规律,让本身就有脱发遗传的她,如今只剩30%的发量。
《我不是药神》里,那位大妈声嘶力竭道:
人生最贵的,其实是健康。健康是1,其余是0。
我们总说人生就像一场长途马拉松,却总有人在半途因为体力不支,而草草地结束了比赛,保重身体,跑到终点,才是最大的赢家。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
3
少年感,并不只代表着一张张青春洋溢、年轻美妙的面孔,更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世的状态。
有的人即便不再年轻帅气,甚至鹤发鸡皮,也会被人感叹其身上“少年感”的可贵。
比如朴树。
在各种节目上,朴树总是流露出来的那种对世界既疏离又真诚、永远热忱又纯粹的状态。
舞台上的朴树,只要一开口,人们便知道,他还是当初的那个真实的少年。
在《跨界歌王》的舞台上,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来,他坦言自己最近需要钱。
去年年初,朴树带着乐队跑到北京什刹海公园,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气下,为来来往往的路人唱了一首《猎户星座》。
那天的什刹海只是个普通的周末。
在唱歌前朴树说:
武志红说:
没有包袱,不被任何事物裹挟自己真实的内心,做任何决定、任何事都是发自内心。
年轻与年龄无关,有些人30岁就老了,而有些人80岁依旧年轻。
保持少年感,不向生活妥协,敢为人先,心若不老,生命便永远长青。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