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想去华为应聘的年轻人问:
“在上海打拼了4年,依然一无所有。
现在应该是去深圳好,还是回老家算了?”
别讨论城市,多讨论自己。限制住一个人发展的,从来都不是环境。
深以为然。
今天在朋友圈刷屏的这张图
赵本山说过一段话,话糙理不糙: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里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人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推到外部身上。
我听到最后,既没有感受到他对现状的焦虑,也不觉得他有多么努力。
他所谓的“解决问题”,不过是用逃避的方式,让自己呆在舒适区里。
其实,在公司当下收获多少、有多少发展空间、未来会怎样,70%以上的因素在你自己。
实际上当一个人心存抱怨,就会永远抱怨;今天逃避,就会永远逃避。
ldquo;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想偷懒的人,永远能找到10000种借口。
但敢于面对的人,却只有一个理由:想赢。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曾写道: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自己感动。”
不要觉得“努力”是什么值得奖赏的事。
我在公司看着天越来越暗,雨渐渐大起来,发愁怎么回家。
他却这样回答我:“这个点才好接活儿呢。”
瓢泼大雨里,他的鞋和头发都湿透了,还是好好保护着手里的餐盒。
世界不欠他们机遇,是他们自己欠生活一份努力。
他认准的是“专注”。
任正非相信的就是努力,各行各业都有成功的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格局输了,换100个环境也不可能成功。
别在没有成绩之前,标榜自己的不容易,你应该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经验,而前辈已经出了两本书,大家便都去请教。
得知前辈的书是一边上班一边写的,大家都很惊讶,便纷纷讨教秘方。
ldquo;我天生精力旺盛,白天上班晚上通宵写,再累也不觉!”
那些人便心满意足地走开了:“怪不得他能成功呢。”
大多觉得生活不顺的人,都特别会给别人的成功找原因。
自己呢,啥都没有还摊上“环境不好”。
讲的是,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
生活也是一样,想在顺境中蒸蒸日上,就必须经历逆境时的千锤百炼。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在好环境中一辈子享福;
而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他的一条活路。
《精彩中国》的总冠军詹青云,曾为了攻读哈佛的学位,借了100多万。
她贫吗?当然,年纪轻轻就负债百万。
但她不穷,因为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活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环境能影响你,但无法决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