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你问一个人:“你没事吧?”
回答“我没事”的,不一定没事。
往往回答“啊?”或者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才是真的没事。
ldquo;66%的受访者觉得,在大城市与朋友见一面很难。”
常有人提到“社交格局”这个词,讲的是你所在的圈子,决定了你的层次。
ldquo;我们与人往来,只是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
2
读者@ASKA给我留言说:
家里没有药,也没力气出门,看看外面的大雨,连外卖也不忍心叫。
ldquo;怕别人担心自己,更怕人家明明不在意,还要装作担心自己的样子。”
像ASKA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体会过。
周末想要午睡一会儿,结果一睁眼就到了傍晚,手机却没有一条未读;
270多人会与你亲近,但最后留在你身边的人,永远都是个位数。
为什么很多人宁肯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也不肯对朋友说一句心里话?
答案挺扎心的:
3
那时我就在旁边,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ldquo;老刘啊,这周日,出来啊。”
ldquo;去哪儿啊老杨?”
ldquo;五四广场,放风筝。”
ldquo;行。”
年过半百,还能互相陪伴甚至一起“放风筝”的,一定是心意相通的人。
现实生活里,大家的交集,多来源于微信的未读,和朋友圈的红点。
有时看着屏幕上的表情包也会怀疑,对方未曾真正听懂过我的心声。
ldquo;现代人为什么总是夜里在一起喝酒?
无论是傍晚还是深夜,只要我想喝酒,你说走就走。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加班、聚餐甚至在大街上闲逛,也不想回家呢?
别问,因为孤独就是答案。
4
会见面打个招呼的人很多,真正的好朋友只有郑伊健。
朋友交到最后,不是看谁混的最好,而是看谁把你放在心上。
《请回答1988》里,住在同一个胡同里的大人们的友谊,让人动容:
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在微信里只有寥寥几条聊天记录。
那年他出国,在电话里对我说:
ldquo;这么多年,你是唯一一个觉得我过得不容易的人。”
尽管三秋不见,也只是如隔一日,一切就像是昨天。
ldquo;你需要的时候,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