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钱儿爸,今天这篇是我写的。
朋友来家中做客。
聊天儿过程中我们谈到一个话题,他问我,平日里有没有这样情况:孩子想要跟你分享那些他认为很厉害很好笑的事情,但是在咱们看来又特别小儿科。
我说当然有,太多了,每天都有。不,应当说每时每刻都有!只要他跟我在一起,冷不丁就会来一句,爸爸,我想起一件特好玩儿的事,太好笑了,我给你讲讲啊。爸爸,你看过那个电影吗,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看的了,你知道演的什么吗,我给你讲讲啊,要不我给你看看。。。而且越是你忙的时候,孩子越迫切,有时候真有点儿应接不暇,我笑道。
我反问他,你都怎么应对呢?
朋友说,我绝对很有耐心很nice,而且特别配合地跟他说:太对了,太棒了,太赞了,太好笑了,哈哈哈。。。
朋友说,话是这么说,可我有时候心里真是挺不耐烦的,尤其像你说的,我忙事情时,或者心里想事儿时,有时候真想跟他说,一边儿呆着去,这有啥好看的,没看你老爸正忙着呢么!
说完朋友笑了。我说人到中年,需要兼顾的事情很多,都理解。但是养孩子这事儿,修炼的其实就是咱们自己,由表及里,由外在而内心,总会慢慢发现,我们对孩子付出的耐心,关心,其实是对我们自己人生的弥补与和解。
朋友想了想,说,你别老大尾巴狼似的,一套一套道理,你讲讲你忙得不可开交时,或正接一特别重要电话时,再或者累得睁不开眼了,心烦地看啥啥不顺眼时,孩子要跟你分享他那些“小儿科”,你怎么办?
你怎么办?我又反问。
朋友说,我不是说了嘛,我绝对有耐心特配合:太好了,太棒了,太赞了。
然后呢?我追问。然后?然后该干嘛干嘛,哎,你别老问我,说说你。
我说,我对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就像你说的,不管我多忙多累,孩子如果有要跟我分享的事情,我一定会首先回应他,不过我一般不会用「太好了,太赞了,太棒了」这样的形容词,因为这意味着话题的结束。
你认可了孩子跟你的分享,表示你收到了,而且也表明了你的态度,但同时也终结了这个分享的过程。
一般你这么说,孩子也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对么。 朋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没说话。
我继续说,但我想孩子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听完孩子的分享,我一般会问,然后呢,再然后呢,还有什么,我会主动把这个话题跟他延续下去,我会让他知道,我想要知道这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想了解更多,我想了解一切,这样一谈,往往我会发现另外一些关于孩子思想行为的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我给你举个例子,前天,钱儿学校老师组织他们看了部电影《小鬼当家》,(就是咱们小时候看得烂熟的那部电影,小主人公智斗俩盗贼,用各种陷阱搞的他们焦头烂额,灰头土脸,最后让他们被抓获)。
于是当天晚上他一脸神秘的跟我说,爸爸,你知道吗,我今天看了个电影,简直太厉害了,你绝对想不到有多好笑。比如里面有个情节是怎么怎么回事。。。还没讲到正题呢,他自己先乐得直不起腰来了。
他说的那些情节我都有印象,现在看来当然不觉得有多好笑,甚至有些看似很搞笑但其实很危险的情节还隐隐让我有所担忧。
听完了他的讲述,我笑着说,这电影很经典,我小时候也看过,你知道吗,这电影共有五部,最经典是前两部。
是吗,这你都知道。儿子眼睛雪亮,感觉找到了知音。是,周末我陪着你一起看第二部怎么样。耶。。儿子欢呼起来。
我继续说,但是除了好笑,看这部电影,你还有什么其他感受吗?我是觉得有的地方好像不太“真实”。
是的爸爸,原来你也这么觉得。儿子很认可的点点头。 我们在学校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同学就都在说,这太不真实了,比如从楼上扔砖头那个场景,太危险了,会死人的,那个贼被砖头砸了四五次,头上只留了几个印子,这太不真实了,这是假的,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不过那是卡通,我们都说这电影是真人演的猫和老鼠。
我说你们分析的太对了,这部电影是很搞笑,但是里面很多情节,比如那些陷阱,如果在现实中,是很致命的,所以我想要提醒你的也是,看看就好,切勿模仿。
我跟朋友说,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只是听孩子说的,给他肯定,附和他,那么我不会知道他跟同学们的讨论,其实我听了还是很欣慰的,因为虽然这电影明显是部夸张搞笑喜剧,但其中很多情节还是很有杀伤力,有些场景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如果孩子由此产生好奇心,比如尝试从楼上往下扔个砖头啥的,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样一沟通,就让我放下心来,同时也再次提醒了孩子自己,这就是我说的额外收获。
而这些额外的信息有时孩子会忽略或者忘记,你多问一句“然后呢“,“还有呢”,会引发他自己的回忆和思考,他会给出更多相关话题中他的所思所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帮他梳理了思路,这是我认为分享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朋友听完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其实他从小到大一直有个严重的心结,就是他的父亲从未对他想要分享的任何事情,表示出丝毫的兴趣。更别提肯定了。
朋友说每当他兴致勃勃的跟父亲说起自己感兴趣的那些事情,父亲都一脸漠然,最多就是说一句,“奥”,再无更多表示,有时朋友急了,就对着父亲滔滔不绝的讲述,往往刚讲几句,就被父亲打断,“你看不见我忙着呢么?这有什么意思,我对这个不感兴趣,你去干点儿有意义的事儿不行吗?”
朋友说父亲很忙,自己从小就被告知不要轻易打扰父亲,但是他说你知道孩子就是有很多想跟父母分享的话题,孩子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别有意义,对自己特别重要,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真诚的认可。但是这一腔腔热情被一次次泼冷水,真让他伤透了心,导致他一度对很多新事物失去兴趣和热情,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这种负面影响一直伴随他多年,到他有了孩子,他发誓要让孩子在自己这里找到最大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因此每次孩子有话题跟他分享,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一定大加肯定,甚至不等孩子说完就大声附和,太棒了,太赞了,太对了,太好笑了等等。
但是听完我说的,他感觉自己还是有些武断和草率了,他说希望下次孩子再跟他分享时,自己能静静听孩子讲完,然后发乎于本心的跟孩子去讨论,去互相分享。
我很同情朋友的遭遇,的确,孩子的世界在成人眼中是“小儿科”,我们接受到的外界刺激和影响早已让我们的童心渐逝,而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也让我们格外重视时间成本,跟孩子的沟通有时会受到时间,地点,精力等诸多客观外在因素的限制,这都有情可原。
但于此相对的,是我们更应当认识到,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最初的建立,就来源于跟父母良好充分的沟通 ,而分享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分享在父母眼中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是能得到积极的绝不敷衍的回应的,对孩子意义重大,会促使他更积极的投入到属于他的生活学习中。
另外,如果从家长的角度看,其实会发现,平时我们想跟孩子进行细致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所思所想,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问来问去,孩子就那几句话,都挺好,都正常,都没什么。。。真急人。
但是借着他们自己想分享的机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打开话匣子,这才是肺腑之言,从中可以获取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很有用的信息,哪怕他们的分享在咱们看来实在“小儿科”,但这分享本身却弥足珍贵,是你充分打开孩子心门的机会。
说到这儿,我告诉朋友,我跟钱儿有个约定,如果我很忙或者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坐下来听他的分享,那么我会拿手机把他要跟我分享的话题让他简单说一下录下来,然后我会专门辟出时间来,拿出我积攒在手机上的那些他想分享的事情,一边听他当时的录音,一边再让他跟我讲述,而后我们一起分享感受,绝不含糊,这也就是最初我跟钱儿做“侃大山”这个节目的原因,要分享就别凑合,要谈就谈透彻了。。。
我们正聊着,钱儿和朋友的孩子一起跑过来,拿着他们刚画好的画,兴奋的跟我们大叫,看我们创作的新漫画,特别搞笑。我没说话,朋友站起来,微笑着搂着两个孩子,走,让我看看你们都画了些什么,我怎么没看懂啊,你们谁先跟我讲讲。。。
更多新书↓↓↓